古代关于日食的仪式
搜狐IT 2009年07月03日 来源:博闻网
日全食
图片来源:NASA
由于古人不明白日食发生的真正原因,因此一旦发生日食,就会有许多仪式,祈求平安和日食早点结束。在中国,每当日食发生时,民间总会以敲锣打鼓的方式祈求太阳出现。由于日全食的时间通常很短(至多七分半钟) ,所以在人们敲敲打打后,太阳可能就会马上重现,从而人们的惊恐才被抚平。此时,朝廷也会有所行动。
中国人认为天代表大自然,太阳在大自然中有着最崇高的地位,而皇帝称为天子,意为上天派来管理人民的人。
因此,天便会通过太阳表面上的现象来警告其地上的代理人──天子,明示他做错什么事情、有什么事情要小心等等。根据《避镇殿》记载,汉朝每当发生日食时,皇帝就不到大殿上早朝,而是到偏殿旁的小殿进行早朝,并且一切从简。
人们究竟是何时开始日食救护的,现在还不清楚,据前面提到的《尚书•胤征》来看,似乎夏代便已经如此。在人们能够预测日食的日期后,相应的救护仪式也就脱离了原来的慌忙应急,而变得准备充裕且复杂了。例如,汉代的日食救护仪式是“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日变,执事冠长冠,衣皂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这种仪式,较之先秦时期,所行礼数也复杂得多。
到了晋代,救日仪式变得非常繁复而程式化:自晋受命,日月将交会,太史乃上合朔,尚书先事三日,宣摄内外戒严。挚虞《决疑》提到:“凡救日蚀者,著赤帻,以助阳也。日将蚀,天子素服进正殿,内外严警。太史登灵台,伺候日变便伐鼓于门。闻鼓音,侍臣皆著赤帻,带剑入侍。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前。卫尉、卿驱驰绕宫,伺察守备,周而复始。亦伐鼓于社,用周礼也。又以赤丝为绳以系社,祝史陈辞以责之。勾龙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陈辞以责之。日复常,乃罢。”这样的仪式,堪称盛大隆重,以前那种临时措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在这里,如果没有预先的演练,很难做到有条不紊,何况还要“先事三日,宣摄内外戒严”,所以,倘若没有事先作出日食的预测,是不可能有这等规模的仪式的。自晋朝以后的朝代,日食救护仪式虽然有所变化,但就其规模与程式而言,基本上与晋朝类似,这与日食预报准确性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日食预报的精确化,在各地举行的救护仪式也变得正规、繁复。例如清代的日食救护礼仪就经历了这样一种变化:“日食救护,顺治元年定制,遇日食,京朝文武百官俱赴礼部救护。康熙十四年改由钦天监推算时刻分秒,礼部会同验准,行知各省官司其仪。凡遇日食,八旗满蒙汉军都统副都统率属在所部警备,行救护礼,顺天府则饬役赴部,……”之所以这一时期各地的救日仪式正规化,是天文学的进步分不开的。这时的钦天监不仅能准确预报日食,还能够根据有关原理推算出各地日食具体发生时刻及食分。由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清朝天文学的发达程度远胜于其前历代王朝,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日食,所以清朝才得以将地方救日仪式归入国家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