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立璠]教改中旁观者的心理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陶立璠]教改中旁观者的心理

  [陶立璠]教改中旁观者的心理
  最近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又成了“热门话题”,好像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其实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成绩是大大的,不然哪来的新中国教育辉煌60年。
  辉煌都辉煌了,还有问题吗?为什么教育改革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这大概和今年学界几位大师的去世有关。季羡林先生去世,有人担心“中国不会再有国学大师了”,钱学森先生去世,媒体一再感叹“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更是触动国人的神经,对中国教育责问一番,感慨一番,热闹一番,之后就不了了之,多少年都是如此,没地方问责。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但是问谁好呢,问自己,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自愧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问同行,似乎谁也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只好请管理教育的领导自问好了,如果他们敢于反思的话。
  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时说“现在高校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力远远大于学术权力。”这可能是问题的要害,但不止是一种现象吧。当学校沦落为一般的行政机构,为权力而生存,而且一切“向钱看”时,教育的闹剧自然就会发生。现在走进每一所大学,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或标语出现在学校办公大楼里,斗大的字写着:“把XX大校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每当看到这样的标语口号,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明知道那是自欺欺人的,却偏偏要为之而努力,权力者难道就是这样的无知和愚钝吗,有什么办法。
  前些年大学在搞什么“211工程”,后来又是“985工程”(或者是895),好不热闹。但至今很少有人搞明白这究竟是什么工程,叫起来都拗口。汉语如此丰富都不能表达工程的准确含义,非要用阿拉伯数字作代号,好像中国的高校在搞国防保密工程,神兮兮的,不会是对外国人保密吧。凡参与此事的人员,包括领导、教员、学生大都叫苦连天,有时还表现出苦不堪言状。每当听到他们诉苦,看到他们疲劳的身影,总让人觉得“211”变成“哎吆吆”了,累倒了一批人。说穿了,不就是为了几个钱吗,何苦要如此折腾来折腾去。而且这能叫教育的公平吗,又是谁剥夺了那些非“211”、非“985”院校应该享受的平等教育权利(包括经费)。我们的教育难道就这样为某些高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催肥吗。然而时至今日,就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没有进入世界一流,何况别的学校,因此大可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务实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的校长大人稍稍清醒一些,老老实实办教育,办成地区一流、市级一流、全国一流的大学就谢天谢地了。
  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但教育又是和传统相衔接的,有延续性。而我们的教育60年来不断处于折腾之中,许多做法又都是打着“改革”、“创新”的招牌进行的。想想从孔夫子办学至今,已经几千年了,难道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西方的现代教育很发达,也有成功的经验,为什么不学学,非要摸着石头过河不可。结果石头没摸着,把自己淹得够呛,吃一堑都不会长一智,压根儿忘记了教育为何物。现在嚷嚷着教育部为高校放权,求其自主,可高校压根儿就没有想过给教师和学生放权,让他们按教育规律教学,授业解惑,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而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官本位”,不是行政为教学服务,而是教师、学生为庞大的行政机构服务,做不完的计划,填不完的表,教师,哪怕是教授都跟着科长、科员的指挥棒转,这就是现实、体制,不是现象。
  一辈子从事教育,虚度时光,现在退休了还发这样的感慨,很不适宜。有感于现在的高校是一任校长一台戏,就等着看戏好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