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立璠]关于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陶立璠]关于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关于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中国民俗学1994年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陶立璠


【按】这是14年前在中国民俗学学术会议上所作的闭幕词,没想到14年之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时提出的许多设想在一一实现,由此感到特别的欣慰,上传此文,立此存照。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尊敬的各位代表:
    中国民俗学1994年学术研讨会历时四天,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四天来,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安静的环境里,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市的80多位代表,欢聚在胶东风光秀丽的乳山市海滨,就中国民俗学由野作业及方法论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取得了圆满的成果,达到了会议预期的目的.召开这样的有关民俗学田野作业的专题性学术研讨会,自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竖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也可以说带有某种战略意义。我相信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必将对中国民俗学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提交这次大会的论文共有48篇.在这些论文中,涉及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的论文29篇,民俗考察报告9篇,其他论文10篇。其中山东学者提交论文21篇,占全部论文的43%,这充分显示了山东民俗学者近几年来田野作业的实绩和研究水平.四天来,通过大会发育,小组讨论和个别交谈等方式,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又一次提高了对民俗学田野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家一致强调,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基础和生命线,是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希望。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以及大会发育,既涉及到民俗学田野作业和方法论的所有问题,也涉及到对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现状的评价.有些论文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它不仅熔铸了调查者对田野作业的理论认识和执著认真地实践,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应该看到,中国民俗学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强调田野作业的重要性,提倡民俗学工作者要迈开双脚,深入实际,将民俗学的研究和田野作业、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学科体系.实践证明,中国民俗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逐渐走出文献和历史的领域,和田野作业紧密结合,从而将中国民俗学由原来的“历史之学”转变为一种“现代之学”,体现出她的明显的“现在性”。正是因为中国民俗学强调了田野作业的重要性,所以和世界民俗学取得了同步发展.
    这次会议的论文作者和每个与会者,无论是年老的或年轻的学者,都将田野作业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实践。有的还创造了非常成功的田野作业的经验,如果我们广采博纳,集思广益,从整体上来审视这次大会的论文,我们就会高兴地看到,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从盲目和不自觉的状态,逐渐走向自觉利成熟。这就为今后规范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推进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既是—次学术交流会,又像一次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培训班,它使每位学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启迪,如果我们能把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带到今后的实践中去,再过十年,回过头来看待这次会议的意义,大家的感受定会大不相同。
    这次会议专门讨论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会议期间,大家就什么是民俗学的田野作业;田野作业的性质;田野作业的种类;田野作业的程序和实际操作方法,民俗学调查者的理论修养和素质提高;田野作业与文献资料的关系:如何建立民俗学考察基地;田野作业中点与面的关系:定点跟踪调查和周期调查的重要性:民俗调查、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对国外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的借鉴以及民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在民俗学研究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唯一科学的,田野作业也是如此.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形成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发展,认识的提高,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是会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所以说这次会议起到了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的作用。希望大家今后在实践中,更加加深对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论的思考,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践。   
   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老兵也有新涌现出的新秀。他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文物,考古,地方史志,博物及旅游系统,大家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学科相聚在民俗学学术讨论的会堂,多方位,多角度地探讨民俗学田野作业和应用研究问题,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它说明中国民俗学不再是一门绝学,而是一门显学,是一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学科。它的学术的容纳性,是除文化人类学学科之外的别的学科所不及的.但是,客观的条件并没有给民俗学学科带来优厚的待遇,,相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目前的处境还有些窘迫。经费的不足,调查工具的简陋常常困扰着我们,但我们有一种别人所不具备的,为民俗学事业“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金钱所不能代替的。有了这种精神,坚持下去,就会克服种种困难,创造出奇迹来。这一点,我们只要听听会上许多民俗调查者感人肺腑的发言和事迹,就会体会得到.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民俗学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出一种团结、祥和、勤奋、淡泊的学风来。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的基础,也是每个民
俗学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田野作业的根深深扎在民众的肥田沃土之中.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和享受的民俗文化,对每一个刚野工作者都是一个鼓舞。只要我们投入民俗文化的氛围之中,我们就会忘记一切疲劳,忘记学者的“囊中羞涩”之感,就会激起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  我们坚信民俗学是一种庄严的事业,  这种学术的尊严是永远不会被损坏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大潮,会议期间我们参观乳山渔村和经济开发区,亲眼看到了那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亲身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变化步伐正在加快。生活的现代化必然带来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现在摆在中国民俗学者面前的任务,是要关照民俗文化传统和现代化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要加快民俗传统文化的发掘,抢救、保存和研究,另一方面又要兼顾现代民俗的考察与研究,肩上的责任无疑是加重了。如何使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学者们在大会期间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对于这些建议,中国民俗学会应认真地加以研究,安排和协调,使其尽快变为现实。
    1. 对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学会应该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规划.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从“五四”时代算起,已有了很长的历史和实践.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何使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尽快结束目前调查者“散兵游勇”、“人自为战”的局面,使中国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并和国际上田野作业方法接轨,希望中国民俗学会尽早拿出一个规划来;
    2. 建议学会和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能尽快举办民俗学田野作业讲习班.对调查者进行专门的训练,提高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水平和质量;
    3. 建议中国民俗学会将这次会议的论文认真加以审读和研究,修改和补充,作为《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二辑)出版,  以便展示十年来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实绩;
    4. 中国民俗学会应结合中国国情,组织人力,发挥各位专家的特长,协作编写出版一部《民俗学手册》或《民俗学田野作业手册》,供各地从事民俗学工作者田野作业时的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民俗学课程的参考教材;
    5. 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和提出建议,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俗普查,抢救和保护那些即将消亡的民俗文化遗产;建议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遗产;   
    6. 建议中国民俗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评比和表彰一批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以上这些建议都是很好的,如果认真实践起来,会大大推动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民俗学队伍的培养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作为中国民俗学会的工作,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各位代表,今天我们的会议就要胜利闭幕了.在整个大会期间,与会代表都可亲身感受到山东省民俗学会、山东大学,乳山广播电视大学、乳山市各级领导部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会以很多的支持和热情地款待,大会会务组的诸位先生,鞍前马后,不辞辛苦,为大会提供了十分周到的服务,从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取得圆满的成功。在我们刚刚到达乳山口宾馆时,大厅里醒目的标语上写着:“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学专家们说一声:您辛苦了!”这使每个与会者倍感亲切,疲劳全消.今天当大会胜利闭幕时,也请允许我们向山东省乳山市的领导及朋友们,向会务纽的诸位先生说一声:“ 你们辛苦!请收下我们深深的谢意!”你们的辛苦将载入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的史册,闪现出光辉的一页.我们相约在下次学术会议再次相见,重叙学术友情.
现在我宣布“中国民俗学1994年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祝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学术丰收,好人一路平安!谢谢!
1994年11月11日

(原载《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作者时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Link URL: http://taolifan.bokee.com/viewdiary.3439892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