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童谣在全国称得上是重要的一家。 曾经被一些知名的文学和文史大家们给予关注。时隔8、90年后, 几乎被北京的文化人忘记了。“搞笑”成了北京的文学名牌。当局者当然只顾搞他们的文化产业,不会把这些出自童稚之口的小儿语放在心上。几年前,笔者一时兴起,想推动一下,后来北京童谣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武区一所小学作为保存和传承基地,搞了教材。也还值得称道。有关时政的童谣很自然地被淘汰出人们的视野了。生活类民俗类的童谣还在儿童们口头上唱着、跳着,几年过去了,此事也无声无息了。倒是福建的同行们热心此事,把他们那里的传统童谣推进了国家级名录。
不过,除了早先的外国学者和当年的常惠等许多北京文学家、民间文学家的贡献外,当代也还有人做了不少工作,应该记住。薛汕于1958年编了《北京的歌谣》,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王文宝编的《北京民间儿歌选》,于1982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赵晓阳编的《旧京歌谣》于2006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董梦知著《当代北京歌谣史话》2009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还有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出版了光碟,给儿童们和教师们提供了提供了音响版本。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现发一组前辈学者们搜集的“北京童谣”在此,作为纪念。
——2010-05-30
看见她(1)
太阳出于来一点红,
人家骑马我骑龙,
骑真龙,过海东,
海东有我丈人家。
大舅子看见往里让,
小舅子看见往里拉。
丈母娘下炕就烧茶;
一碗茶,没喝了,
隔着竹帘瞧见她:
青缎中衣裤桶扎,
月白小袄狗牙掐,
小红鞋儿,二寸八,
上头绣着喇叭花。
等我到了家告诉我爹妈:
就是典了房子,出了地,
也要娶来她!
(常惠搜集,《歌谣》第62期,1924年10月5日)
看见她(2)
沙土地儿,跑白马,
一跑,跑到丈人家。
大舅儿汪里让,
小舅儿往里拉,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
银盘大脸黑头发,
月白缎子棉袄银疙疸。
(意大利。韦大列收集,《歌谣》第62期,1924年10月5日)
看见她(3)
脸儿大大的四方白净净的,
长得赛似银盘;
头发黑黝黝的梳了个大辫子;
上身穿一件月白色缎子小棉袄,
掐着“狗牙”的边儿,
缀着银疙瘩似的纽扣儿;
下身中衣是青缎子做的,
裤筒紧紧扎着;
脚上穿的一双小红鞋儿那有三寸!
刚刚只是二寸八分,
鞋面上还绣着喇叭花呢。
(引自董作宾《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歌谣》第63期)
羊
羊,羊,跳花墙。
花墙破,驴推磨。
猪挑柴,狗弄火。
小猫上炕捏饽饽。
(北京,鲁 迅收集)
小轿车
小轿车,白马拉。
唏哩哗啦[1]或娘家。
(北京,鲁 迅收集)
[1]原注:铃铛之属也,非指人声。
风来了,雨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
各上背着鼓来了。
这里藏?[1]
庙里藏。
一藏藏了个小儿郎。
儿郎儿郎你看家,
锅台[2]后头有一个大西瓜[3]。
(北京,鲁 迅收集)
[1]问词,犹言哪里藏也。
[2]灶头也。
[3]案此歌当风雨将至时,小儿群集而唱之。
棉花桃
棉花桃,满地蹦[1]。
姥姥[2]见了外甥甥[3]。
(北京,鲁 迅收集)
[1]踊也,跃也。
[2]外祖母也。
[3]第二甥字不知本字,系动词,谓甚爱也。
袁世凯
袁世凯,
瞎胡闹,
一街的和尚没有庙,
不使铜子使钞票。
(北京)
打头吠
打头吠,一只鞋,
打二吠,充太爷,
打三吠,吃包子,
打四吠,挨刀子。
(北京)
红日光
红日光,
照东千,
嫂嫂不如我亲娘,
有东西,给我吃,
给我穿上新以上。
如今亲娘见不了,
想要吃穿梦一场。
(北京)
蚂螂
蚂螂!蚂螂!
过河来,
东边儿打鼓,
西边儿敲锣来!
(北京)
小妹妹骑驴
小妹妹骑驴我骑马,
我带小妹妹打前敌,
小妹妹死了,
我也不能活
阴曹地府等等我。
(北京)
花猫儿叫
花猫儿叫,
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
小子要炮。
(北京)
娶媳妇儿的
娶媳妇儿的门口儿过,
宫灯戳灯十二个,
旗锣伞扇站两旁,
八个鼓手奏细乐。
轿子抬到姑娘走,
抬到婆家的大门口,
进门儿,入洞房,
去会小情郎,
娶了三年并五载,
丫头小子没处儿摆。
(北京)
麻子麻
麻子麻,上树爬,
狗又咬,人又拿,
吓的麻子摔了个麻跟头。
麻大钱,买了个麻烧饼,
麻子吃,麻子看,
麻子打架麻子劝,
麻衙役,拿板子,
单打麻子的屁股眼儿。
(北京)
有个妞妞不害羞
有个妞妞不害羞,
拿着竹竿拘水牛,
水牛拘了真不少,
攥着两把兜着一兜。
(北京)
转自刘锡诚先生的博客:边缘阐释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e-itemid-1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