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李德君:《彝族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李德君:《彝族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

今天下午卓越刚送书来~~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

作者:李德君               
编者:文日焕

               
        
               

                                       
                                

    市场价:¥120.00
    卓越价:¥106.80为您节省:13.20元 (89折)
    VIP 价:¥103.60    SVIP价:¥101.50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6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811086123/9787811086126
             ·条形码:978781108612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主要讲述了:彝族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的民族,在川滇黔和桂西北的广袤大地上,无不活跃着勤劳朴实、矫健强悍的彝族同胞的身影,尤其在云南,到处都有彝族分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民族繁衍、迁徙流转过程中,彝族形成了许多支系。各个支系既秉承彝族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受到各自生存环境和人文氛围的濡染影响,创造了具有本支系鲜明特色的独特文化,从而极大丰富了彝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积淀。
    有关彝族的研究,前辈专家和当代学人已经做得很多,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通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不少支系还没有来得及做全面深入考察。而要真正认识彝族,开掘她的宝藏,促进她的发展,又非得下力气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各个支系逐一深入研究不可。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时代,许多植根于民间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几乎天天在湮没、在消失,这是令人着急的。
    撒尼人和阿细人,是彝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两个支系。撒尼人脍炙人口的叙事长诗《阿诗玛》,阿细人欢快热烈、激越奔放的民间舞蹈《阿细跳月》,早已声名远扬、享誉世界。但是,对于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丰富蕴藏的深入发掘与介绍,却显得欠缺。现在,笔者把本人40多年前采集的一批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印制出来,贡献给大家,希望能为学者研究这两个支系,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可供对此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欣赏。
      撒尼人主要居住在今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圭山一带,阿细人居住在弥勒县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撒尼、阿细村寨就散落在这两座大山深处。1963至1964年间,为了筹备少数民族文学课程,我有幸走进圭山和西山,与撒尼和阿细父老兄弟共同生活了七八个月,与撒尼、阿细民间文学作品亲密接触,亲身感受了她的丰富、质朴与优美。

    作者简介

    李德君,193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彝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彝族语言文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工作,1980后研究方向重点转向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和人类、学片拍摄。出版和发表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合作)《彝族民间故事选》(合作)《彝族民间诗歌的形式与韵律》《试论彝族民词张诗(妈妈的女儿)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关于《阿诗玛》《形成历史年代的思考》《少数民族文学概观》《谈包括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国文学史)的建设问题》《影视人类学概论》(合作)《中国影视民族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景展望》《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评价》《新时期中国影视人类学走向述评》《试论人类学片的拍摄视角》、《人类学片电影化问题》《人类学片真实性原则辨析》等。担任编导拍摄的入类、学片主要有《化不开的深情苗乡——四月八纪盛》《古羌子孙》,《中国塔吉克族》《雪顿节》等20余部(集)。担任编委参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辞典》《藏族大辞典》等少数民族文化辞书编写。其中《彝族民间故事选》获1979年-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荣誉奖,《化不开的深情》获第二届全国《兄弟民族》专栏优秀电视节目三等奖。

    编辑推荐

    《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是由李德君所编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采录者的话

    诗歌
    叙事歌
    阿诗玛(海宜村金国库彝文藏本)
    阿诗玛(弋冲里村毕福昌彝文藏本)
    阿诗玛(豆黑村李正新彝文藏本)
    妈妈的女儿(戈冲里村毕福昌彝文藏本)
    牧羊人的歌
    放羊调

    古歌
    很早以前事
    吉利歌
    找亲戚
    木孜毕摩(海宜村黄志发彝文藏本)

    祭祀歌
    娶亲献神歌
    赤排供
    伙落念曲兮(片断2则)
    相遇歌(海宜村黄志发彝文藏本)
    稻熟好像金耳坠

    生活歌
    吃祝米酒歌
    月琴歌
    四季歌
    分年分月歌
    算年数月歌
    一个季节到
    帮帮我的忙
    太阳永远在
    女儿若是男
    像爹那样苦
    轮到我苦了
    口弦宽姑娘心
    做活得饭吃
    爱爹妈爱不够
    人不能反复活
    早晚有一天
    虎豹吃百兽
    熬了你的眼

    婚嫁歌
    女儿不愿意
    不进别家门爹妈来压头
    初进婆家门
    哥哥送妹歌
    花像金太阳
    哥哥送妹调
    半空大石岩
    不要一个追一个
    两家都兴旺
    眼泪泡饭吃
    妹妹伤心不
    白鱼领野鸭
    有没有姑娘我出头的日子
    一个撤落一处
    舍不得离开
    女儿想嫁妆
    嫁姑娘

    丧葬歌
    师卡特呐嫫
    拖瓦若支泼
    拖瓦若支嫫
    泪流如同黄锁梅尖

    情歌
    彝地在垭口
    儿老不能再年轻
    不会答小哥
    若唱幸福歌
    山沟黄锁梅
    哥怕妹离去
    树叶迎风头
    月琴曲
    甜蜜的地方
    插秧秧不活
    你像一枝鲜莲藕
    来做一家人
    小妹无落处
    十五的月亮
    月缺还会圆(2首)
    太阳也要喊姑娘
    没人教我情歌
    小妹还伤心不
    小妹不要怕
    采蜜
    眼泪挡不住
    老了也值得
    不要害羞
    山腰两棵漆树
    难得相遇一夜(2首)
    黏草粘裤脚
    四方都找遍
    路边草成丛
    如果不是兄妹
    山顶的大树
    田埂马桑树
    竹山挖红椒
    别说挖苦话
    女儿若是男
    自己学会的
    想说说情话
    不必那么怕
    枯草牛不吃
    小哥找小妹
    小哥远路来
    来点一锅烟
    小妹把头伸出来
    伤心忍不住
    打春春草发(2首)
    样样都想到
    虎月春雷响
    夫妻头挨头
    走路的伴也没有
    冬天山头白
    乱麻缠鸡脚
    我的憨姑爷
    女儿没亲娘
    口弦吹三声
    下到甜蜜地方
    难得相聚一天
    来坐木板凳
    该去哪里串
    箐里露水湿漉漉
    太阳落进晚霞里
    天上黄蜂过
    春鸟布谷鸟
    水塘里的莲花
    云彩飘过去
    打春春风吹
    各自散去了
    快来弹月琴
    田埂疙瘩花
    ……

    故事

                                                                   
    序言

    2008年暑假,李德君教授采录、编著的《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采集实录》(1963-1964)和《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采集实录》(1963-1964)脱稿送审,我有幸先读到了这两本书,激动不已,急切地带上书稿回到撒尼人故乡石林县和阿细人故乡弥勒县。当地群众和干部见到书稿爱不释手,认为这两部书稿采集过程严谨科学,记录准确真实,是真正的我们彝族民间的作品,为彝族人民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学财富。
    我是撒尼人,我的童年是在撒尼民间文学浓郁的温馨抚慰中度过的。那时没有电灯、电话,连收音机也没有,更没有电视可看。每天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聚在月光下,或是听老人讲神奇诱人的民间故事,或是欣赏优美的民歌。李德君教授书中收录的许多诗歌和故事,我都不止一次听过。我们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性情,进而铸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民间文学的熏陶下长大。
    后来,我进城读书,与童年的生活情景渐行渐远,当年熟悉的许多神奇、朴实、优美的诗歌和故事,慢慢淡出了记忆。10年前,为彝族古代宇宙观研究课题收集资料,我曾重返故乡,打算系统收集、整理彝族神话故事。经过一段时间寻访,我才发现,传统文化淡出记忆的现象不仅在我身上存在,在民众中也普遍存在。那时能讲神话故事的人已是风毛麟角,有的即使还能讲,也讲不完整。随着电视进入我们彝乡千家万户,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彝族地区同全国各民族一样,已经步入文化多元化时代,传统民间文学的地盘相对缩小了。这应当是一种正常的趋势,但我却有些惆怅,担心彝族群众千百年来创造的一些优秀作品会就此失传。
    读到李德君教授的这两本书稿,我心里顿时涌出一股热流,好像又回到了久违的童年,也为如此原生态地保存了这么多我们彝族民间的作品深感欣慰,书中不少作品正是我十年前急切想要得到而没能收集到的。
    撒尼、阿细民间文学虽然丰富,但受历史条件限制,过去本民族无力记录保存,除撒尼人少量诗歌有彝文抄本外,撒尼人的大部分作品和阿细人的全部作品都靠口传。而其他民族的专家,由于语言不通,或者难于深入,或者记录容易失真。因此,较为准确地记录这两个支系民间文学的资料非常之少。这两本书对于我们彝族,特别是对撒尼人和阿细人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这两本书所收作品、诗歌先用国际音标记音,然后逐词对译,再逐句意译,部分从彝文抄本记录的诗歌,加注彝文;在当年装备差,全靠耳听手记的情形下,故事记录严格遵循故事讲述规律行事,最大限度保持了故事的原生形态。拿国际音标记音来说,我从事民族古籍研究工作,对用国际音标记彝语比较熟悉,从我粗读的情形看,李教授记音的准确程度是很高的。李教授长期从事彝族民间文学研究,粗通彝语,熟悉国际音标,只身深入圭山、西山近一年之久,凭借语言学和民间文学的深厚功力,采用科学版本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的真实记录,比起单纯的民间文学汉译整理本来,这两本书多了几分综合研究价值,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也更有分量。

    -------------------------------------------------------------

    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  


    作者:李德君

    丛书主编:文日焕               
                   

             
                   

                                           
                                    

    市场价:¥75.00
    卓越价:¥66.80为您节省:8.20元 (89折)
    VIP 价:¥64.80    SVIP价:¥63.50


    内容简介


    《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反映的只是当年那个特定历史断面的面貌。通常,无论是民间文学资料集,还是经过整理的作品集,都很少逐篇标明收集时间,一个集子所收资料,往往是采集时间跨度很大,不属于同一时间断面的作品。民间文学是流动的,随着历史的流动会有新的变化,或新生,或变异,或消失,不同历史断面的状况会不一样。《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所收作品全部采集于1963至1964年之间,是上世纪60年代初那个历史断面的作品。现在45年过去了,这40多年来,撒尼人、阿细人同各民族人民一道,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民间文学今天的面貌已与当年有所不同,《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并没有包括近40多年来出现的新作品。同时,出现在本资料里的歌手和讲述者,当年大多在四五十岁以上,更有年逾70者。现在许多人已经离开了我们。随着长者的仙逝,一些作品也被带走了,今天已难再收集到。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会和当年一个模样了。

    编辑推荐

    《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主要讲述了:诗歌先用国际音标记音,然后逐词对译,再逐句意译,部分从彝文抄本记录的诗歌,加注彝文;在当年装备差,全靠耳听手记的情形下,故事记录严格遵循故事讲述规律行事,最大限度保持了故事的原生形态。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采录者的话
    诗歌
    阿细的先基
    附:盖房调

    狩猎调
    嫁接果树调
    序歌
    栽竹调
    织麻调
    麻全身是宝
    还我麻布衣
    称赞调
    妹家地方好
    哥家地方孬
    白马黑马
    守望歌
    小哥唱得妹心热
    越唱心越灵
    没做成夫妻
    比不上妹会唱
    回门调三首:阿卓调
    人家的卓好
    山头有棵咕嘀树
    人老不要数岁数
    做人做得值
    乐器调
    童谣七首
    谜语(lo11thx33)70则

    故事
    传说
    人是怎样来的
    人蜕皮的传说
    云南为什么民族多
    代龙寨的传说
    苗族为什么总搬家
    酿酒是怎样兴起来的
    造桥
    升天洞
    昂土司的故事(3则)
    王指挥官的下场
    孟姜女
    包老爷的故事(5则)
    童姓的来历
    八字
    城里张三城外张三
    估白大力人
    棉花女
    独儿子(2则)
    濮左
    师娘婆
    隐身帽
    银子搬家
    习俗故事
    祭龙的来历
    灵牌的来历
    抬跤的来历
    撵鬼
    烧妖精(3则)
    鬼怕大麦穗
    火炭神
    为什么不能在锅里齐筷子
    八月十五节的来历
    礼拜天的来历
    桃花女与门槛姓
    心灵的媳妇

    动植物故事
    小腿肚为什么长在后面
    包谷的故事
    神仙和马
    老虎养娃娃
    老虎为什么怕水牛
    老虎变人
    狗为什么恨猫和羊
    耗子和猫
    猴子和蚂蚱
    头猪二虎
    实在的猪和狡猾的狗
    牛为什么没有上牙
    青蛙叫声
    苍蝇是怎样来的
    蚊子是怎样来的
    杀蟒
    斑鸠和红嘴雀
    老鸹为什么怕稻草

    童话
    飞马
    癞蛤蟆娶媳妇
    癞蛤蟆儿子
    龙姑娘
    青蛙少年

    生活故事
    代龙抬跤王
    兄弟分家
    种瓜分瓜
    埋猪
    石狮子
    聪明的媳妇
    托自己的福
    傻儿子和聪明县官
    红李子白李子
    拔秧(2则)
    灯油
    惩罚
    马蛋
    行善好?行恶好?
    贪心商人拉肚子
    负心男人的下场
    菩萨送子

    机智人物故事
    阿巴泼
    聪明的孙子
    冲白话
    犁墙
    晒堂屋
    牛钻进山里了
    七百
    杨状元的故事(10则)


                                                                   
    序言

    2008年暑假,李德君教授采录、编著的《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采集实录》(1963一1964)和《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采集实录》(1963-1964)脱稿送审,我有幸先读到了这两本书,激动不已,急切地带上书稿回到撒尼人故乡石林县和阿细人故乡弥勒县。当地群众和干部见到书稿爱不释手,认为两书采集过程严谨科学,记录准确真实,是真正的我们彝族民间的作品,为彝族人民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学财富。
    我是撒尼人,我的童年是在撒尼民间文学浓郁的温馨抚慰中度过的。那时没有电灯、电话,连收音机也没有,更没有电视可看。每天晚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聚在月光下,或是听老人讲神奇诱人的民间故事,或是欣赏优美的民歌。李德君教授书中收录的许多诗歌和故事,我都不止一次听过。我们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性情,进而铸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民间文学的熏陶下长大。
    后来,我进城读书,与童年的生活情景渐行渐远,当年熟悉的许多神奇、朴实、优美的诗歌和故事,慢慢淡出了记忆。10年前,为彝族古代宇宙观研究课题收集资料,我曾重返故乡,打算系统收集、.整理彝族神话故事。经过一段时间寻访,我才发现,传统文化淡出记忆的现象不仅在我身上存在,在民众中也普遍存在。那时能讲神话故事的人已是风毛麟角,有的即使还能讲,也讲不完整。随着电视进入我们彝乡千家万户,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彝族地区同全国各民族一样,已经步入文化多元化时代,传统民间文学的地盘相对缩小了。这应当是一种正常的趋势,但我却有些惆怅,担心彝族群众千百年来创造的一些优秀作品会就此失传。
    读到李德君教授的这两本书,我心里顿时涌出一股热流,好像又回到了久违的童年,也为如此原生态地保存了这么多我们彝族民间的作品深感欣慰,书中不少作品正是我十年前急切想要得到而没能收集到的。
    撒尼、阿细民间文学虽然丰富,但受历史条件限制,过去本民族无力记录保存,除撒尼人少量诗歌有彝文抄本外,撒尼人的大部分作品和阿细人的全部作品都靠口传。而其他民族的专家,由于语言不通,或者难于深入,或者记录容易失真。因此,较为准确地记录这两个支系民间文学的资料非常之少。这两本书对于我们彝族,特别是对撒尼人和阿细人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
    这两本书所收作品、诗歌先用国际音标记音,然后逐词对译,再逐句意译,部分从彝文抄本记录的诗歌,加注彝文;在当年装备差,全靠耳听手记的情形下,故事记录严格遵循故事讲述规律行事,最大限度保持了故事的原生形态。拿国际音标记音来说,我从事民族古籍研究工作,对用国际音标记彝语比较熟悉,从我粗读的情形看,李教授记音的准确程度是很高的。李教授长期从事彝族民间文学研究,粗通彝语,熟悉国际音标,只身深入圭山、西山近一年之久,凭借语言学和民间文学的深厚功力,采用科学版本的形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份撒尼人、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的真实记录,比起单纯的民间文学汉译整理本来,本书多了几分综合研究价值,对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也更有分量。



    文摘



    插图:





    王指挥官是蒙自麻栗坡人,起初带着一批打手专门在陆良地方绑架人质,后来窜到弥勒来,搅得大家不得安生。那时龙云当都督。龙云对王指挥官说:“你是要文解决还是要武解决?”王指挥官知道不妙,打算回到麻栗坡去。这时四方的路已不通,已有人截住了他的路,王指挥官决定从西山上逃走,花200块银元请了一个人带路。

    王指挥官在弥勒召齐人马,半夜就起来煮饭吃,准备天不亮就走。但是,那天饭怎么也煮不熟,手下的饭熟了,他的饭也煮不熟,等吃完饭天已大亮。走到半路,王指挥官的马不肯往前走,仰头大叫,他下马后马就走,一骑上去就又不走了。手下人跟他说:“王指挥,今天这个路怕是走不得啊。”他不听,坐上滑竿叫人抬着走。走了一段路,打在队伍前面的旗子迎风一抖,“嗤!”地一声被撕去一半。这时又有一个手下跟他说:“今天这个路走不得啊!”他还是不听。西山上的阿细人听说王指挥官要过西山,早就准备好了。滥泥箐的潘团总,三家村的李团总,舍莫的石团总,让大家去拦截。西山上的阿细人,有铜炮枪的抬铜炮枪,有明火枪的抬明火枪,没有枪的抬铡刀、大刀,有的把镰刀安上长把拿着,有的扛着扁担。大家躲在草丛里面,躲在大石头后面,等着王指挥官到来。王指挥官走到三家村和磨象井交界处,大家一齐打,把王指挥官打死了。这里离旗子撕掉的地方还不到30里路。王指挥官死后,他手下的人就乱了,分成五股乱跑,被打死很多。跑到大平地村,又遭到打。一股退回来,走进三家村,三家村把他们差不多消灭光了,只剩下一小股逃脱。

TOP

今天下午到国家大剧院参加“大地芳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粹”展览的开幕式,遇到了久违的李德君老师。跟他说起我已经买到了这两部资料集,他说“你干嘛要买,我一直打算送你和你姐姐一人一套的。”我说“力挺老师呀!”这样的劳作,这样的付出,确实值得我们花银子去收藏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