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戴斌]深度剖析北京申论十大命题来源

[戴斌]深度剖析北京申论十大命题来源

深度剖析北京申论十大命题来源
来源:新浪教育 > 资格考试 > 正文



2008年09月25日 17:54   新东方


  作者:戴斌

  范例: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

  一、申论材料:

  1、“端午节”系中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4年5月初。韩国准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到我国后,在国内引发了一场‘端午节保卫战”。其中,“端午节”发源地湖南行动最快,热情高涨。试看当时媒体报道标题:《长沙岳阳群众集体签名,呼唤保护文化遗产》、《湖南保护端午节拉开序幕,申报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岳阳副市表示,岳阳“端午申遗”全民总动员》。
  2005年11月,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于韩国申报“端午祭”并取得成功一事,有人不无忧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但是,也有人表示,无形文化遗产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从认同并非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
  2、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方面,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也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中宣部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建议》,要求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好重要节庆活动,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最具可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
  为抢救民间文艺遗产,早在1985年,中宣部、文化部就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各省市共同协作、收集、整理和出版《民族民间文艺集成态书》,该书内容包括音乐、戏曲、曲艺等,共计300卷450册,约5亿多字。
  3、近年来,在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与之相比,端午、重阳、清明、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受到冷落。在部分中国人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欣起了“中国文化热”。中医在韩国是富人才能享受的服务:儒家礼仪在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还在学习和应用,来少林寺学习中国武术的洋学生越来越多,中国戏剧在国外的舞台上赢得了愈来愈多的鲜花和掌声。
  4、“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磁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和团体随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目前,中国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系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遗产。
  5、2006年的端午节到来前夕,为了避免划龙舟人员集中而引发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某市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砸、锯龙舟活动,根据龙舟的新旧程度,每条龙舟赔付给农民1000元-3000元人民币。为此次“砸龙舟活动”该市政府至少会掏出200万元用于赔付款。
  6、河南省首届“文化遗产日”于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举办郑州、开封、洛阳等6个城市的70处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点免费向群众开放,并举办多个珍贵文化展览,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文物鉴定等活动。据统计,共有460万人参加了两天的遗产日活动。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于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6月10日当天,具备开放条件的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对公众开放,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95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后,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按照具体保护条件对黄石公园实施切实的保护,任由游人在公园中搞野餐,胡乱破坏自然植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摘牌。
  2004年在苏洲召开的第28次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有5处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评估单,成为受评估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被列入《濒然世界遗产名录》,则意味着“黄牌警告”,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任其继续下去,就会被取消世界遗产的资格。
  7、据报道,电影《无极》剧组在云南天池进行的拍摄活动,对天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环保总局已责成云南省环保局对剧组的行为进行处罚。另有媒体称,《无极》剧组两年前拍摄外景时,造成圆明圆部分树林枯死。而天池、圆明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8、198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隆中对》一文,对篇名作了如下注解:“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后排的,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1998年修订初中教材时取消了该篇文章。2000年3月,时任襄樊市市长的罗辉决定由市教育局牵头完成《隆中对》重叠教科书计划。2001年,此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讨论会召开,会议最终形成提案,并通过在武汉的全国政协常委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会议上。2001年,此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村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又入选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初中教材,2003年8月 16日河南省南阳市万名群众自发组织了“悍卫历史、尊重事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并将签名送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领导手中,有媒体报道,在现行的新课本中,第23课《隆中对》对隆中的解释是“隆中,地名,现在湖北襄樊”,篇24课《出师表》,对南阳的解释是“南阳,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
  9、日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透露,正在全国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管理办法,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档案,用文字、图案,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建立档案,用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建立档案,他还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下,各级政府也要制定保护办法,另外,有些学校还要开设相关专业,来传承这些文化形式,同时,各级财政还要逐步地加大投入,建立奖惩机制。
  10、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文化艺术保护采取了单一的国家计划经济的保护方式,其特点为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物资充分统配,从50年代到80年,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文化网络,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单纯领先国家事业性投资的单一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使国家财政愈益不堪重负,而文化艺术事业则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日益面临能否生存的危机。
  11、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的戏曲剧种就近300余种。有据可考的音乐史已达8000余手,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就收集各咱民族传统乐器1800余种,收集名民族的民散、器乐、歌舞、说唱、音像资料7000小时,各历史时代乐书乐谱150000册,有关音乐与乐器的图片4000余幅。
  12、据报道,2006的两会上,经完成代表起草的一份关于建议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的议案,得到多名代表附议,据经完成介绍,香港和澳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五大传统节日。
  13、《人民日报》2003年8月12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北京的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寢,列入《世界遗产史录》之中。消息传来,在国内掀起一股不小的申报世界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热潮。据悉,此次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金陵人“申遗”的热情,他们把目光再次瞄向南京明城墙,政府表示将出重拳整治南京明城墙边乱建的问题,切实做好明城墙风光带的建设和保护,直到它符合申报“世遗”标准为止。
  据报道,中国已经有31项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拥有这么多的世界遗产,这在全世界是速度最快的。
  14、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随着世界遗产在全国各地分布的逐步拓展,一批新兴的国际、国内旅游目的地逐渐崛起,像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这些旅游目的地,十几年前在中国还非常陌生,如今已经享誉海内外。
  15、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玉华代表介绍,联合国前不反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利用,是破坏性,还是保护性的。
  16、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受超女的启发,少林寺与深圳卫视合作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近日在北京启动,这次电视大赛将以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将造出新一代中国功夫的掌门人,获奖者将在电影《新少寺》中出演角色,据说,少林寺,正在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造星运动中,试图打造一批武功好的年轻人进入影视圈,甚至好莱坞。
  19、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最近出现一种“经营论”其主要内容是:以市场手段去经营文化遗产,以经营所得的资金被提起的例子是,在政府管理模式下,黄山原来一年的保护费200万,而后来成立黄山旅游股份公司上市后黄山一年保护费高达2500万。
  20、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北京城,从元朝起就形成了中、内、外三重格局,中心为紫禁城。紫禁城外围是皇城,皇城的外面称内城,大体以北京的二环路为界,自民国初年皇城城墙被拆除后,人们不断在搭屋建舍,皇城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001年,北京市在南北河沿大街,晨光街、东长安街,平安大街之间的“东皇城根遗址上,建立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公园长2.4公里,宽2.9米选取左安门、五四路口、四合院、中法大学、南端点、北端点等历史文化节点”,运用恢复小段城墙,挖掘部分一下墙基遗存等手段,部分展示了皇城的面貌,皇城根遗址公园唤起了人们对北京皇城的回忆,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提高了周围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成为北京旅游的一个亮点。 


-----------------------------------------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TOP

二、申论要求

  1、用不超过250字的篇幅,概述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25分)
  要求:概括准确,表述简洁。
  2、根据给定资料相关信息,试对给定资料中划线部分所列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15分)
  要求:(1)表述准确,文字简明 (2)字数不超过150字
  3、给定资料探讨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对矛盾问题,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归纳出这些矛盾(20分)
  4、假如你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务员,请就上题中的某一对矛盾,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论述翔实,对策合理,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TOP

命题来源一:

  (点评:这是来源于《文化月刊》2006年第01期的一篇文章,请广大考生留意的是,在这篇文章里面,命题人截取了其中许多重要观点和例证作为申论材料,其中有许多材料甚至没有改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对此,建议广大考生在做申论的备考时,在选取相关的背景读物时,不要忽视了一点,相关的专业性月刊很多时候也是命题来源之一。)

  端午节保卫战——寻找失去的节日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中国是世界传统节日的大国。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是传承民族文化,体现民族个性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能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可是,我们的这个“根”却出现了危机,急需拯救!

  从“端午节保卫战”说起

  近日,一个震惊国人的消息传到国内: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加上这次指定的无形遗产,“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已达90项。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一的内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物质遗产而言的。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四的内容)
  中韩关于“端午节申遗之争”是从2004年5月初开始的。《国际先驱导报》驻汉城记者关于“韩国准备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传到我国后,被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了国人的极大震动。引发了国人对传统节日命运的关注和担忧。“端午节”俗称“端阳节”、“端五节”、“天中节”。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从时令上看,“端午”为“阳极之日”,故《风土记》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辟邪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了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等等,都和上述节日主题息息相关。以后才渐渐加入了纪念地方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纪念伍子胥或越王勾践及孝女曹娥。 在我国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我国的“端午节”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一的内容,主要对应原材料中“2004年5月初。韩国准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到我国后,在国内引发了一场‘端午节保卫战’”这一个观点。)
  发端于我国的“端午节”自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怎么突然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了呢?我国人民无论是从客观事实还是民族感情上讲,都接受不了。
  在当时召开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上,一位领导同志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中国正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他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他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他还强调: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已经为中韩两国的申遗之争划上句号后,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表示: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刘还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每个国家两年才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一的内容,主要对应原材料中“但是,也有人表示,无形文化遗产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从认同并非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这一个观点。)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宋俊华博士则表示,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申遗成功后,我国的“端午节”仍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因此,不存在两国的申遗之争,以及韩国“胜出”的概念。如此说来,韩国的“端午祭申遗”对中国是一场虚惊。
  我国节日文化面临危机
  说我国节日文化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请看事实。
  我们处在一个崇尚快餐文化的时代。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年轻人中渐渐淡化,“洋节”热过“土节”,有人说,洋节日是属于年轻人的,因为这些节日诠释的是一种自由与狂欢,年轻人喜欢朋友欢聚的热闹,喜欢假面舞会的疯狂,喜欢彩照闪跃的美景。于是“汤圆”、“粽子”常常敌不过“鲜花”、“巧克力”。看看每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大、中、小学的校园吧,赠卡的、送礼的、聚餐的、发短信的,忙得不亦乐乎。许多人根本弄不清这些洋节的来历和含义就跟着“潮流”狂欢起来。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给家里老人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的能有多少?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再也无法同处于工业社会和城市化转型期的青年人的思维步调一致。年轻一代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失去了兴趣,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很多外来节日、现代节日冲击了民间节日,本土的传统节日尽显“老态龙钟”。相反,甚至在最重要的春节,人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西方的洋节能在我国如此流行,以赚取更多金钱为唯一目的的商家也“功不可没”。每逢洋节日的来临,商家都主动出击,积极捕捉商机。有关洋节日的宣传热闹非凡,各种各样的促销战打得火热,对洋节日的流行起了催化作用。每年圣诞节期间,全国各大城市的酒店、茶座、歌厅、商场为了吸引顾客,纷纷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推出各种优惠服务和特色娱乐节目,让人们品尝“圣诞大餐”。一些老字号餐馆酒家也邀请一些民间的艺术家、说唱团现场表演。影视娱乐业也不甘示弱,各种话剧戏曲和演唱会接踵而至。校园内外的餐厅超市商店也装点的五彩缤纷……利用洋节为自己作宣传,借机促销商品,已经成为许多商家的选择。业内人士分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把自己推销出去,让广大消费者接受自己。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重视洋节日,尤其是年轻人,无疑他们是很具有消费能力的一个消费群体,所以在洋节日上肯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商家的促销具有一定的消费导向作用,它们对“洋节日”进行大手笔的渲染、宣传、烘托,再揣摩好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取向,钱包会如充气般快速鼓胀。
  为什么以圣诞节为主打的洋节攻势越来越猛,而传统的节日却日渐冷清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西方人士到中国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传统习惯自然被带了进来并逐渐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经加入WTO,西方商业文化附着在商品上汹涌袭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在进一步丰富的同时,老百姓心中的传统文化观念必然会受到冲击。
  二是现代青年追求新鲜、时尚、表现个性的时代特征也推动了怪异文化的形成。而对于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中国的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已经把它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一种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代名词。
  三是从民俗学的角度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春节重温亲情,“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主要是外出旅游,或干脆休息或睡懒觉养精神。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经济越发达,居民收入越高,对闲暇时间的精神追求也就越强,人们需要一个享受生活、放松自己的理由。
  还有,电视进入家庭以后,对传统的节日和节日文化的冲击也不可小视。一部又一部的电视连续剧,一场接一场的体育比赛,一个又一个的综艺节目,还有什么“成功6+1”、“明星剧场”、“超女”选拔赛等等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和视线,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就像“后妈”跟前的“孩子”,丧失了自己应有的位置。
  其实,我国节日文化的匮乏不独都市,广大农村也明显冷清。笔者曾回山西的故乡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说,那里是有节日,没文化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元宵节前后,群众性的扭秧歌,练武术,跑旱船,唱大戏,要热闹一个正月。现在除了零星放点鞭炮外,变的和平时没有两样。中秋节青年、儿童耍大鞭、放洋灯、赏月的风俗也失传了,只剩下了吃月饼。三大传统节日如此,其他节日就更是淡如白开水了。
  60多岁的袁老伯一辈子都生活在贵州盘县这个小县城。说起这些年的春节,他说,与城市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相比,盘县这样的小县城显得很冷清。出门转转,除了各商店多了些年货,街上没有红灯笼、没有鞭炮声、没有秧歌、没有电影。走过居民区,听见的是处处麻将声,看见的是人们一脸的疲惫。春节,对于像盘县这样的小县城的老百姓来说,似乎就只有打麻将这一种娱乐方式。
  可是从前的春节不一样,袁志伯说那是热闹的春节。从年三十的晚上开始鞭炮声就不绝于耳。新春的钟声一响,整个县城的天空都被五彩斑斓的烟花照亮,染成五颜六色。大年初一,不长的街上挤满了四面八方赶来的老百姓,秧歌、高跷、花船从街头扭到街尾,老百姓自制的巨龙在空中上下翻腾。晚上,搬上小板凳,孩子大人一起涌向操场,看专门为春节放的露天电影。赶庙会、猜灯谜等都给百姓的春节带来无限快乐。可是现在好像什么都没有了,连仅有的一个电影院也很久没有电影可放。秧歌更是好多年没扭过,大街上连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也没有。看来,广大农村有节日,缺文化是普遍现象。
  还有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异化着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一味追求经济数字,传统节日成为了一种摆设,从而远离了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及亲情、团聚这些永恒主题。
  在我国日益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物质上渐渐富足起来的人们却不无尴尬地发现,那些过去曾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美好回忆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实在不能不令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人们为之汗颜。在这个包含了太多物质诱惑的时代,实在值得我们牢记:“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没有了根基,何谈民族发展的枝繁叶茂!
  每个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是由某个重要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所引发。作为后人回顾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只要其所承载的价值观仍有意义,这个节日就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多样化的节日文化要靠每个国家保护好自己的传统节日来支撑和实现,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是特色的东西。世界已经进入国际化时代,文化遗产非常容易消亡,因此,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在国际上已形成共识。
  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它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决不可低估。
  弘扬节日文化
  应增加法定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
  我国的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由历法而起源的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自然也是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而当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传统节日则从性质到形式,又开始为儒家伦理学说支撑的家族制度服务。
  我国现有法定节日10个,分别是:新年、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国际儿童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其中只有春节属于传统文化节日。其他节日,或来源于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与国家、政府的行政设定有关,有的则是采用国际公例,总之多是近、现代发展形成的历史产物。相比较,我国重视现代节日,忽视了传统节日,我国节日存在着明显的断裂。
  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此外,重要传统节日来临的一刻,还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民族情感,内涵了很深的中国文化传统。长期以来,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这些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在这份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丰厚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在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日益受到尊重的国际视野中,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应当站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并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因为在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和“名片”。
  2005年“两会”期间,纪宝成等人大代表提交了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的议案。全国人大代表的周耀庭倡言,将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还有的学者建议,设“除夕”等为法定假日,春节假期应从大年三十开始。40多位民俗学者也建议,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在年初召开的有关“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观点再一次提了出来。赞成将重要的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的理由有五条:一、节日不放假使人们淡忘传统;二、节日依旧忙碌,会让我们失去美好的情愫;三、节日休假有利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四、有助于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五、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体现人文精神。这些提议和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我们希望这些提议、建议早日通过官方立法程序,成为法定节日。
  与时俱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节日文化的交流正在告别中国单向接受西方节日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中外互动、双向交流的新局面。节日文化,全球交融,大势所趋。不仅中国人热心“洋节”,外国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传统节日了。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春节的习俗也远涉重洋,被带到了世界各地。身居海外的中国人欢度春节,放鞭炮、舞狮子、挂灯笼、办庙会等等,为当地增添了热闹无比的喜庆气氛,丰富了所在国的文化生活,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在这些国家的许多城市,中国人的“春节”已经成为吸引游客、刺激旅游业的热点文化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的春节也不再仅仅是中国人的节日,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本国的节日。在美国这个多元化文化的国家里,随着华人人口的不断增加,华人的文化也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已有十几个州把中国春节列为合法假日。在菲律宾,阿罗约总统宣布从2005年开始将中国农历初一定为全国假日,这位女总统还亲自出席庆祝中国春节的晚餐会。在2005年春节来临之际,许多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纷纷向中国人拜年,祝贺中国春节,美国总统布什于2月4日就签署了向华人社区的拜年贺词;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意大利总统钱皮、加拿大总理马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也以不同形式向华人祝贺春节。许多国家还发行专门的春节邮票。美国、澳大利亚都发行了以中国春节和生肖为题材的纪念邮票,法国邮局2005年首次发行了鸡年邮票。中国春节在世界各国引起如此重视,并成为各国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被各国主流社会所接受,这是可喜可贺的现象。
  我们每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节日的流传是漫长历史选择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幻化为了一种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代名词。但是,在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化趋势。本来,与他国相比,我国节日体系的文化特色就显得不足,传统节日文化中精髓的东西我们更应坚守,但是在具体形式上完全可以大胆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做出调整。一成不变的节日形式必然无法吸引人们的兴趣,只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传统和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既不失传统应有之意,又能符合时代要求,我们的传统节日必将重新复兴。
  复兴我国的传统节日,关键是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节日,说到底它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传统的节日的形式起始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既要传承历史遗响,唤醒遗存的民间文化,更应使节日文化在现时代得到发展,重视从观念到形式的创新,注进新鲜的文化内蕴。当我们日益关注节假日期间的购物消费和经济功能时,必须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如果我们不改进过节的理念和方式,依然吃喝当头,人情送礼当道,那么,即使法定了传统节日,无非是又给了我们一个吃喝的借口和人情往来的理由,无非让商家又多了几个经济猎物。文化是相连的,文化也是衍生的。缺乏文化自觉状态下的传统节日复兴,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一次次文化操演。
  例如端午节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2000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多年来报纸书刊上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总是只讲它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未免过分片面地强调特定地方的纪念性内容,夸大地利用其政治性目的。结果,在相当长的年月里,使几代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全民防疫健身的内涵,逐渐失去了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从整体上冲淡并损害了一个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多民族全民节日,应当恢复抢救并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中国民族节日和文化与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热闹、狂欢有所不同,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稳固家庭、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掘、继承和重建中国的节日文化,并将重要的节日列为国定假日,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内涵,可以在节日文化中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对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有“树魂立根”的作用。
  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法规显然不够。政府、企业、媒体、民间,庞大的支撑群体必不可少。2005年8月11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又称“乞巧节”),由广州市天河区委、区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协办的“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于8月10日在天河区珠村拉开帷幕。“珠村大祠堂,要摆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再现了清末民初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在政府搭台支持下,民众通过文化节的活动,对“七夕”加深了解和认同,在活动中体味我们古老节日的魅力。类似活动,全国各地还有不少。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节日是全民的节日,节日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财富,它的重建当然也需要全民的投入,让我们每个公民都拿出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早日迎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全面复兴。当我们每一次在庆祝欢度节日时,都应着眼于帮助节日传统在文化中的延续,或者使其发生新的变化和增容。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去继承和传递节日文化,更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让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章来源于:《文化月刊》2006年第01期)

TOP

  命题来源二:

  [点评:这是来源于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的一个政府文件,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二的内容,申论材料在引用时截取这份文件中的一些主流观点和实例。而实际上,请大家留意的是,在这份文件里面包含的就是当时国内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主流观点,如果考生能在考前有所留意过这篇文章,那么在考场碰到这一社论话题时,写作过程中应该是比较能上手的。而在对全国和地方的历年的申论命题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申论的命题来源都出自政府的权威文件。(之前已撰写了“深度剖析近七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来源”的01至07年版本,已对01至07年国考的申论命题来源进行了剖析。)因此,建议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政府文件的关注和复习。]

  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文明办[2005]11号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教委),民政厅(局),文化厅(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现就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提出如下意见。

  一、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意义和原则要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传统节庆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人们的节日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的传统节日无论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在节庆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都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要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通过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让各族各界群众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二、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要紧紧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期间,要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清明节期间,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端午节期间,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利用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中秋节期间,要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重阳节期间,要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要把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同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三、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对于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适应群众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立足群众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不断创造新鲜多样的节庆活动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引导传统民间节庆文化,把节庆活动办成检阅民族文化成果,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盛会。在节庆用品、用语上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制作一些美观大方、富有情趣的节庆文化产品,多创作一些易于传颂、有真情实感的节庆用语,多生产一些安全卫生、健康有益的节日食品,突出民族特色,体现人文关怀,增添节日魅力。把传统节庆文化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讲解、情景重现、参与互动等方式,让旅游者参入其中,亲身体验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组织好传统节日商品的研发和生产,引导商家用好节日商机,活跃节庆气氛。把传统节庆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创建活动的渠道和空间,使传统节庆活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把传统节日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节日期间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传统节日。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要发挥善于节庆日策划的优势,精心组织节庆文艺晚会,在文化类栏目中安排播出介绍传统节日的专题片,在少儿频道安排播出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动漫作品,丰富节日荧屏。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等重点新闻网站,要建立专门的网页,开设网上节日论坛,形成网上节日宣传教育平台。
  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是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探索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使传统节日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社科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要组织力量,对传统节日禁忌、祭祀、庆祝、娱乐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科学分析传统节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有关研究要列入国家重点社科规划。要不断完善传统节日保护的法律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法律条文的司法解释,积极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部门要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切实加强对传统节日活动的管理和引导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传统节日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好经验、好做法,依托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创建活动。文化部门要组织和鼓励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生产一批体现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文艺精品,在节日期间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民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城市社区、乡村组织及基层企事业单位,开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节庆群众活动。广电部门要组织力量,制作播出一批介绍传统节日的影视作品,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新闻出版部门要认真做好传统节日图书和电子读物的出版规划工作,编辑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图书。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以及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名人故居、风景旅游点等,要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文体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的社会影响。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相应节庆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民政部

  文化部

  2005年6月17日

TOP

  命题来源三:

  [点评:这是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稿,或许很多考生或觉得略为奇怪,为什么讲话稿也可以作为申论的命题来源呢?在这里,可以负责地告诉广大考生,其实讲话稿在表达相关的申论话题时是具有很大引用价值的。或许会有考生问:“政府文件有很大价值,我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讲话稿在表达相关的申论话题时也是具有很大引用价值呢?”这里,希望广大考生明确的是,政府文件是权威的,但是政府主要官员在公开场合的演讲稿同样也是权威的,因为认为,作为一个权威的政府机关的官员,在公开场合的讲话或表态是要代表国家的,而不是代表个人的。因此,政府主要官员在公开场合的演讲稿同样也是权威的。请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政府主要官员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讲话稿的关注和复习]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化部副部长 周和平)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这次论坛的文化部以及承办方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出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并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相继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的建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今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们的心情既欣喜,又凝重。欣喜的是,“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不仅是党和政府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更让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此时,一起踏上回家的路,感受到精神家园给我们带来的自豪与温暖;凝重的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深感所担负的责任更重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1、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科学的保护,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存于独特时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的语言、文字正在消亡;3、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4、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文化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根据工作需要,适时采纳有关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制定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可行的工作方法,全面实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518个项目。这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里程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此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二的内容)
  由文化部组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工作,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历时9个月。2005年7月,文化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开始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并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组织专家逐级评选申报项目。经过各方面努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相关部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00多项。2005年10月,文化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选出501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项目,并于2005年12月进行了公示。在对公示期各方意见汇总和经专家多次论证后,2006年4月,文化部召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的其他八个部委,共同商议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最终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的九个成员单位达成共识,确定518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文化部在组织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等工作过程中,深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一些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申报,轻保护”的偏颇理解,使得运用相关理论来指导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今天,我们迎来了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作为“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希望参与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就本次论坛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当代科技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展开平等交流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献计献策,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TOP

  命题来源四:

  [点评:这是来源于2005年09月09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类似于评论员稿件形式的文章,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建议在申论复习过程中也要特别留意,关键是要看文章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从而了解目前国家的一些关于该社会问题的主流观点,从而为我们的申论文章的写作提供宝贵的思路]

  中秋“申遗”无事生非?

  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共赏明月,特别是吃起月饼玩起兔儿爷,这些就是曾经在记忆深处的中秋节,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节,很熟悉。
  岁月穿梭、繁忙生活,因着那份熟悉,当在进步时代里偶然看到这样一则“中秋申遗”的消息,的确有些想付之一笑:这不是无事生非吗?却又猛然醒觉:这一笑也许并不容易。
  因为掂量起这条消息,突然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中秋记忆,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中秋,是什么?
  的确回想起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和民间热热闹闹的守岁、大拜年,会让每个中国人分外掂记着春节这样一个大日子之外,长期以来,端午、清明、中秋、重阳,这样一些传统中的大日子,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身边的商铺里摆出了花样繁多,却吸引力寥寥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早已被片面割裂、支离破碎了。
  今天的你我,还会赏月吗,今天的小孩,还在玩兔儿爷吗?淡淡月光下那一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今天是否已离我们愈来愈远了呢?
  似乎正象端午节几乎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现在也大有变为月饼节之势。其实两千多年来,中秋节一直是华人的一个大节,与春节和端午合称“三大节”,有很多独特而寓意深远又风趣的习俗。
  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月是故乡明,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虽然今天在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至于吃月饼,则因为月饼象征着团圆。
  不过这样一个节,又关“申遗”何事呢?
  也许马上会有人反问,同是中国的大节――“端午”,又关韩国何事呢?
  大家也许还没有忘记,去年一则韩国有可能申请“端午”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引发的热烈讨论。那是去年年中,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在中国引起不小轰动。当时这件事是由一东北教授发觉,报到文化部。
  节非小节,事非小事。
  还记得那一次,面对中国这边的一片哗然,韩国人曾这样解释:将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名录是出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韩国人想让端午节“申遗”,这决非他们在图谋什么,而是出于韩国人对传统、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其实端午节韩国申遗,正是因为韩国人到今天仍然完整保留着“端午祭”这样一个古老的文化仪式,进而在民族心中保留着一份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切珍重。凭着其“江陵端午祭”的完整形式,申报遗产名录。
  那一次,就有人分析说,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韩国人走上现代化之路到今天,韩国人已经深切感受到自己重视西方文化,却忽视本土历史的缺陷。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将使民族文化逐渐枯萎失传,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因此很久以来,搜集研究民俗文化,受到韩国民从乃至政府的高度重视。“江陵端午祭”正是作为这样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一种“无形文化财富”,而被保护起来。
  从去年韩国人申报端午祭,到今年韩国人想联合中国一齐申报非物质遗产,韩国人这种对待端午节的态度,是否值得身为端午节发源地的我们学习呢?
  近年来,在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与之相比,端午、清明、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显得冷落。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对应材料三中的“近年来,在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与之相比,端午、重阳、清明、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受到冷落。”这部分内容,内容表述完全一致。)
  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异化着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味追求经济数字,传统节日成为了一种摆设,从而远离了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亲情、团聚这些永恒主题。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中医在韩国是富裕人才能够享受的服务;《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思想曾被一些周边国家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儒家礼仪在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还在学习和应用;越来越多外国电影和电视剧都有谈及吃中国菜的镜头;少林寺里学习中国武术的洋学生越来越多;当中国戏剧观众越来越少的时候,他们却在国外的舞台上得到了鲜花和掌声。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对应材料三中的“在部分中国人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欣起了“中国文化热”。中医在韩国是富人才能享受的服务:儒家礼仪在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还在学习和应用,来少林寺学习中国武术的洋学生越来越多,中国戏剧在国外的舞台上赢得了愈来愈多的鲜花和掌声。”这部分内容)
  还有更具讽刺意味的。2004年,中韩合作创办了孔子学院,校址却设在了韩国;当中国人正在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日时,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国外却过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需要别国来提醒和帮着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印度尼西亚也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四的内容,主要对应材料四中的“目前,中国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系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内容表述完全一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份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事实上,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对历史文化遗存,是否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分呵护?
  岁月穿梭、繁忙生活,进步时代里,这一次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白沙集团文化传播等等四家单位联合倡议中秋“申遗”,在这种思考面前,显得弥足珍贵。

TOP

  命题来源五:

  [点评:这是来源于国际在线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类似于评论员稿件形式的文章,这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究式的文章,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建议在申论复习过程中也要特别留意,除了一方面是要看文章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从而了解目前国家的一些关于该社会问题的主流观点,从而为我们的申论文章的写作提供宝贵的思路外;另一方面曾经在之前撰写的一文中,极力建议广大考生从“三段论”的单一性文体写作模式中跳出来,极力推荐的新申论的写法就是探究性的申论问题,这一文体实际上在目前的政治类的评论性文章运用非常地广,作为申论写作来说,未来发展趋势是强调文章的“说理性”,这个大趋势在07年的国考和各地方省考中已有体现,希望广大考生能引起注意。]

  天池、圆明园会遭摘牌危险吗?

  继被指在天池留下垃圾后,昨日又有媒体称,电影《无极》剧组两年前用圆明园作外景时,为制造秋天的色彩,用涂料将一片树林染成黄色。现在,这片树林已经部分枯死。昨日,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王凤武在接受网友提问时表示,目前此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缔约国,将就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向世界遗产大会做出报告。(5月12日《新京报》)
  天池、圆明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引起世人关注的保护对象。而《无极》剧组破坏天池、圆明园景区的行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缔约国,准备将就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向世界遗产大会做出报告。天池、圆明园的命运令人堪扰。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七的内容,内容表述略有删节改动。)
  近日,偶尔翻阅旧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9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涉危名录》后,由于当时美国政府没有按照具体保护条件对黄石公园实施切实的保护,任由游人在公园中搞野餐胡乱破坏自然植物,而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摘牌的处理。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六的内容,主要对应材料六中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95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后,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按照具体保护条件对黄石公园实施切实的保护,任由游人在公园中搞野餐,胡乱破坏自然植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摘牌。”这部分内容,内容表述完全一致。)
  美国黄石公园所遭受的厄运,其实不是一个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按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遗产要求行事的问题。天池、圆明园景区因《无极》剧组破坏了自然景观,导致了天池的植被、生物多样性、水体造成了破坏,同样,为制造秋天的色彩,用涂料将一片树林染成黄色。使本来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草地部分枯死,这与美国黄石公园任由游人在公园中搞野餐胡乱破坏自然植物的行为如出一辙,这种有组织的破坏行为远远超出了游人破坏的程度。
  导致天池、圆明园景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结果不难看出,在保护人类共同遗产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不能把属于自己管辖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看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能把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当成自己后院种栽的花草,自己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想怎么利用就怎么利用。事实上,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只有按照原样保护好的权利,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和要求行事,照天池、圆明园现在的保护法,天池、圆明园会不会步美国黄石公园的后尘,实在令人担心。
  美国黄石公园被摘牌的前车之鉴明明白白地摆着,天池、圆明园景区自然生态遭受破坏的现实也明明白白地摆着,是重走被摘牌的老路,还是按照规章来行事,也明明白白摆着,何去何从,自然不用分说。当我们在世界文化遗产这道美丽的阳光照耀下,享受着来自世界的目光和信任时,更应该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承载的深甸甸的责任。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整体的环境。天池、圆明园遭受到了人为伤筋动骨的破坏,更加加重了人们的担心,天池、圆明园会重蹈美国黄石公园被摘牌的覆撤吗?

TOP

  命题来源六:

  [点评:这是一份关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提案,对于“提案”这一类材料,建议广大考生也要有所留意。因为申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而社会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需要“集思广益”,“集思广益”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提案”。建议广大考生复习“提案”这一类材料时,一方面要了解国家的时事,另一方面要特别重点留意“提案”中关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问题究竟是如何在“提案”中“逐步理顺”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建议广大考生也要有所留意。]

  关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提案
  (2006年03月04日)

  【案由】关于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提案
  【类号】14
  【类别】文化宣传
  【提 案 号】0055
  【审查意见】建议由中央文明办研究办理
  【提 案 人】田爱习
  【主 题 词】文化 民族 宣传
  【提案形式】个人
  【内容】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传统节日,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越来越受到我国年轻人的青睐,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受到了冷落,甚至越来越不感兴趣。这种洋节文化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三的内容,内容表述有改动。)
  出现强化洋节文化,弱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原因: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节日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工作议程,分工一名领导主管,责成有关部门落实,把搞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实施有力指导。
  二、加大对中华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结合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中华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示各民族、各地区、各类节日文化的不同习俗,不同风格样式。使富有特色的节日活动登上舞台,进入广播电视,甚至进入电视台新年春节联欢晚会,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强化节日文化的影响力。
  三、提高节日文化质量。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丰富节日文化活动内容,创造新颖的活动形式,抛弃陈旧、单调、落后的活动;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加节日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特点,赋于传统节日文化更多的现代意识和时代气息,增强节日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四、要认真处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既要看到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必然性,又要研究西方文化冲击和伤害中华文化的应对措施。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识要自觉,不能盲目,要分清良莠,去芜存菁,不能一概吸纳,也不要一概排斥。要将西方节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吸纳进来,充实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兼容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促进中华节日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进一步丰富海外华人同胞的节日生活,以唤起他们思亲念乡之情,寄托中华民族情感。
  五、建立激励机制。对节日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明健康,广泛深入,群众满意的地区和单位,要给以表扬和奖励,对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积极推广;对那些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好,群众意见多的单位、地区要给以批评帮助,使其提高认识,引起重视,自觉引导群众开展好节日文化活动。

TOP

  命题来源七:

  [点评:这是来自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是我们北京本地的报纸。在这里,希望广大考生注意的是,在地方性的申论考试中,很多时候命题常常都会力图能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因此建议考生一方面要留意“全国性的报纸”,另一方面,在参加地方的申论考试时,也应该多留意一些地方性的报纸。很多时候,地方申论的考察话题常常就隐含在地方性报纸反复讨论的一些社会话题中,对这一点请考生们要留意了。]

  《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教科书承载经济发展?

  《隆中对》,一篇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三课本,1988年后淡出,2001年经审查通过复又入选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初中教材。
  7月18日,湖北襄樊某报载《〈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披露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种种工作。7月31日,河南南阳媒体原文转载此文,在南阳各界引起强烈反响。8月16日起,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八的内容,内容表述略有删节改动。)
  与《隆中对》入选同一课本的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中的“南阳”在课本中被注释为“襄阳一带”。此解同样在南阳引起大哗。
  上述纷争的背景是诸葛亮躬耕地到底位于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樊的史实之争,引发的思考却是:教科书是否能够并且应该承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教科书是否可以给有争议的史实变通地下结论?
  8月22日至26日,记者赴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两地进行调查。
  《隆中对》复入中学教材 《出师表》注释南阳所在 南阳人为何至今才“幡然醒悟”
  记者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获悉,《隆中对》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隆中对”确是后人所加,据说,也有人称其为“草庐对”。
  记者找到了这本“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两篇和诸葛亮有涉的课文接续收入,第22课是《隆中对》,第23课是《出师表》。课本对《隆中对》篇名有如下注解:“节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篇名是后加的。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而课本对《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南阳”的注解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八的内容,内容表述略有删节改动。)
  依据课本对两篇文章所加注释的逻辑推理:《隆中对》是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南阳又在襄阳,不言而喻,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阳了(古襄阳现在襄樊境内)。
  据记者了解,《出师表》一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而《隆中对》最后一次现身人教社教材,是入选该社出版的1987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1988年修订初中教材,该文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而落选。
  比较1987年、2000年和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记者发现,其中关于“隆中对”和“南阳”的注解并无区别。这就意味着,南阳市初三的老师同学早已接触到这种注解,为何南阳人到今年才“幡然醒悟”,发起签名“抵抗运动”?
  南阳人发起万人签名 “躬耕地”之争升级 地方势力是否影响教科书修订
  8月25日,河南南阳的万人签名活动还在继续。该活动发起人韩冬称,他是通过襄樊某报记者的一篇文章了解到这个错误注解的。“要是没有《〈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我们现在还蒙在鼓里。”
  韩冬告诉记者:“15日、16日倡议签名活动设在南阳最繁华的广场上,当天没能赶上签名的群众现在仍陆陆续续与我联系和签名。目前签名的已有7000多人了,等签名达一万人时,我打算自费上一趟北京,或找到有关部门,或召开新闻发布会,让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于教科书的错误编注尽快予以纠正。”
  记者看到,一些人不仅在签名幅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还写上了自己的看法,甚至点名道姓地要求有关部门迅速更正。
  “我并不反对《隆中对》这篇文章上教材,这是古文名篇,”韩冬表示,之所以站出来发起万人签名倡议,主要是针对《隆中对》这个篇名和编者对《出师表》中“南阳”一词的注解。
  一个在签名幅上奋笔疾书的南阳初中老师毫不隐瞒自己的想法:“我怀疑新编教科书的编订者受到某些地方势力影响。”还有一些家长在签名时怒骂襄樊市搞小动作,等等。
  由于认识、视野的局限,教材编写的纰漏在所难免,但教材的入选篇目和课文注释为何会让南阳人对人教社表现出如此的不信任?
  南阳人说,“你看看《〈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就知道了。”《〈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是7月18日登载在襄樊某报上“关注”栏目的一篇近3000字的文章,7月31日被南阳媒体全文转载。
  正如南阳市市委马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南阳与襄樊“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但此次争端升级,《〈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起了导火索、催化剂的作用。
  市长牵头《隆中对》 复出计划教育局副局长半年内五次进京 《“复出”的背后》是否自曝内幕
  记者细读《〈隆中对〉“复出”的背后》,发现该文主要内容是介绍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工作:
  1988年,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隆中对》被从初中的第六册里删除。“襄樊的政界、史学界、教育界为此遗憾多年!”
  2000年3月,时任襄樊市市长的罗辉决定由市教育局牵头完成《隆中对》重登教科书的计划;2001年2月13日下午,“《隆中对》应重新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专家讨论会召开;之后,专家们从《隆中对》一文的思想性、知识性、语文教学的具体目的及文章结构等方面阐述了该文应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理由,最终形成提案,并通过在武汉的全国政协常委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会议上;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八的内容,主要对应材料八中的“2000年3月,时任襄樊市市长的罗辉决定由市教育局牵头完成《隆中对》重叠教科书计划。2001年,此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讨论会召开,会议最终形成提案,并通过在武汉的全国政协常委提交到了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会议上。”这一内容。内容表述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民盟襄樊市委正式提出了《关于重新将〈隆中对〉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议》的提案,并呈报民盟湖北省委和民盟中央,2001年2月被全国政协信息中心采用;
  作为民盟襄樊市委负责人和市教育局副局长,负责该项任务的张华美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为此,半年之内,他五次进京。
  ……
  终于,“2001年10月,《隆中对》经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专家组评审通过,确定编入初中第三年级语文课本第六册。2003年春,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的《语文》正式发行了。”
  除了记述了有关工作人员所做的努力外,文章里还描绘了一些细节:
  △教育部的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教育部门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襄樊教育局会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
  △在罗辉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会晤的过程中,社长提出:“你这个堂堂大市长,会为了一篇小小的文章如此大动干戈,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让全国亿万中学生知道隆中、了解襄樊,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呀!”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专门给张华美寄来了一份教材清样。张华美告诉记者,当他把清样放到罗市长办公桌上的时候,他才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下来。他把课文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感叹说:“这是一篇来之不易的《隆中对》呀,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一位学生家长说:“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樊、南阳之争了,毕竟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事说得很明白了。”
  一提起这篇文章,南阳人连连说道:“他们(襄樊人)自曝内幕。”
  “自曝内幕”一文基本符合事实 只为《隆中对》重返未干涉注释,南阳对此反应是否过激?
  在襄樊某报,记者见到该文的撰写者。那位记者称,《〈隆中对〉“复出”的背后》一文发在襄樊本地报纸上,却没想到流传到南阳,并引起南阳人这么大的反应。“这条新闻线索来源于当地另一媒体的一条消息。原消息写得很短,我在进一步采访的基础上写得更详细了一些。我不明白为什么南阳的反应这么大,他们的主要不满在于相关课文的注释上,而我报道的,或者说我们所做的,只是为《隆中对》重返教材付出努力而已,与课文的注释毫无关系。这一点,以往的教材注释也能证明。”
  襄樊市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坦言有关部门为《隆中对》的“复出”确实付出了不少劳动,觉得这篇文章“没有失实”。“《隆中对》是名篇佳作,本来就在课本上,只是因为要减轻学生文言文负担被拿下来了,我们的工作只是帮助它重现。另外,虽然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襄樊的旅游经济建设,但《隆中对》本为名篇,希望该文重现教材的提案从《隆中对》的思想性、知识性等方面阐述了该文应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理由,并是通过正当途径提交的。”
  为《隆中对》“复出”五次上京的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华美,仔细地看了课本中《出师表》有关“南阳”的注释,说:“南阳,在襄阳一带的注释,我也认为不对。这可能是出版社的疏漏,相信只要有人指出,出版社也乐意纠正,没必要采取过激措施,完全可以通过正当渠道反映嘛!”
  作为该报道的主要采访对象,张华美谈到对该文的看法,说:“基本符合事实,但部分细节不排除夸张成分,有些是作者为了写作需要想象出来的,比如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专门给张华美寄来了一份教材清样,’怎么可能呢?”
  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地 是常识问题还是学术之争 教科书能否给争论性问题下结论
  南阳市诸葛亮研究会的一位专家说,“隆中对”是后人加上的篇名,本身就存在争议。现课本上“隆中”一词的注解为“现在湖北襄阳一带”,容易让人产生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已经定论的感觉。
  南阳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刚亦认为,“一个迄今没有定论的问题,怎么能直接写到教科书上?”
  南阳万人签名发起人韩冬说:“史学界没有论断,教科书完全可以采用探讨口气的注解,比如说,又做《草庐对》什么的,为何要固定为‘隆中对’这个篇名?而且,堂堂的南阳郡又怎会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呢?”
  襄樊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刘克勤认为,早在1990年,史学界对诸葛亮的躬耕地就有论断了。“当然在襄樊的隆中,而非南阳的‘卧龙岗’。因此,加《隆中对》的篇名是正确的,至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南阳’也应指隆中,因为东汉末,隆中归属南阳郡邓县。”
  躬耕地到底是否已有论断?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及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几位专家。我国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已故)的弟子史为乐表示:“不好说有绝对的论断,但大部分的史学家根据史料判断,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现在湖北襄阳西20里处。我的老师谭其骧也是这个观点。应该说,这个观点比较成熟和可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何兹全老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历史常识问题,而不是学术之争,习凿齿(东晋人,撰《汉晋春秋》)《汉晋春秋》里的一段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诸葛亮躬耕地应该在现在的湖北襄阳西,但当时属于南阳郡的邓县。不过,也有少数人认为在河南南阳。”
  那么,教科书的注释应怎么写?一位曾参与编写初中语文教材的中学老师说:“在编教材时,对于这种历史知识,一般来说,我们接受相对成熟的观点。”而中央教育科学院研究所教育评价室的一位人士则认为,“教材一般要求历史资料的定论,没有定论的东西要不要给孩子,这值得讨论,其实可以提供一些怀疑性、争论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隆中对》入选是否正常操作 什么是教材选篇第一要义 教科书是否该带动地方经济
  《隆中对》确实是一篇千古佳作,但能否选进教科书,而且此次复现教科书是否和襄樊所做工作有关?27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办公室王主任表示,此事他们已向教育部汇报,建议记者直接采访国家教育部。
  28日,教育部新闻办同意记者采访人教社,记者便再次和人教社联系采访。该社社办的王主任对记者说:“你还是去教育部看我们的报告吧,我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但教育部新闻办表示,人教社相应的汇报材料他们还没有收到。
  记者在网上搜索到《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订说明》,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真福。该文中关于《隆中对》的说明大意是:《隆中对》凸显了史书的风格,比如对诸葛亮的生平描写极为简略,只突出他的胸怀大志和他与友人的交情,为刘备拜访面谈作铺垫;而刘备拜访的过程在小说里被写成详尽的“三顾茅庐”,在本文中则是仅仅“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2个字;可是后面用大量篇幅写诸葛亮答刘备提问,不厌其详。该篇入选的目的,即是让学生欣赏到史书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
  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华美说他五次进京都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至于《隆中对》最后如襄樊所愿重新进入教材的原因,张华美说:“与它本身的魅力有关,它一定符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思路。”而对于襄樊不遗余力地推动《隆中对》重上教科书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华美承认,“客观上来说,它重上教材对推动我们地方旅游经济有一定作用。”
  那么,教科书是否应该并且能够承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张华美认为,《隆中对》本来就是好文章,理应上教材。至于地方经济发展,主要要靠政策、观念和建设,如果建设不好,名气再大也没有用。
  而河南南阳市市委马书记对此的看法是:“教科书是教育后代的,一定要严肃。”
  中央教育科学院研究所一位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说:“襄樊为地方经济发展考虑,有这种想法没什么可指责的;《隆中对》这篇课文的确值得进教材,如果没上我也觉得可惜,所以说人教社选它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如果说《隆中对》不值得上教科书,那是另外一码事了。作为编写教材者,应该奉教育为第一要义,我们不赞成课本编写中有什么不正常的运作。如果教材的编写功利化,就违背了从教育本身出发的编写原则。”
  8月12日,南阳市政府与南阳市文化局、教育局和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等部门的同志商议后决定,将对新编教科书损害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伤害1000万南阳人民感情的行为予以还击。
  另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位编辑称,为避免误解,人教社在去年年底之前便对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本在第23课《隆中对》中,对隆中的解释是“隆中,地名,现在湖北襄樊”。第24课《出师表》中,对南阳的解释是“南阳,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
  南阳方面对这一修订的看法是:换汤不换药。

TOP

  命题来源八:

  [点评:这是来自文化研究网的一篇学术性文章,说到这里,或许很多考生会不了解地问:“,我们的申论什么时候和学术性文章牵扯上了呢?”诚然,我们的申论文章在讨论社会问题的范围和深度都不需要达到学术性文章那样子。但请广大考生留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强调“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在这个大趋势下,对“未来公务员”在“学术上”的要求势必会提高,通俗地说即要求考生的文章要有一定的理论性,而这种“理论性”的要求,预测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申论考试难度加大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公务员人才选拔的时代要求。这一个点,请广大考生要留意了]

  文化产业的对位性机制: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

  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文化艺术事业的保护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多数国家都遇到了文化机构与艺术活动经费入不敷出,民族文化举步维艰,艺术发展裹足不前的窘迫局面。文化机构与艺术活动的成本日益增加,而先前由政府财政预算完全包纳经费的方式已成为历史。自90年代起,欧洲及日、韩等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纷纷效法美国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了高速发展的当代文化产业潮。与之也产生了市场条件下文化艺术的保护问题。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文化产业的对位性机制: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对文化产业怀有疑虑的人主要是怀疑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严重打击甚至摧毁传统的经典艺术或探索性的先锋艺术等精英文化艺术,那些不能或无法进行市场化经营的艺术种类和非盈利的文化艺术活动将会遭到灭顶之灾。其实这是站在原有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方式。这里的关键是,文化产业是在市场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与之相应的艺术保护也必须以与市场适应的方式来建构。所以,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解决了这一问题,就解决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对今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提出的问题:文化艺术的保护
  什么是当代文化艺术的保护呢?狭义的文化艺术保护主要指世界各国各民族对非盈利的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包括对有形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如我国的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孔府、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平遥古城等均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国家和各省市也还有大批需要保护的重点文物。另一部分是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各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舞蹈、节庆及工艺品生产技艺,正在消失的口头文学等等。广义的文化艺术保护是指对包含前者在内的全部文化艺术事业特别是对当代世界市场条件下非营利的文化艺术的全面保护与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文化艺术保护是一个关乎民族文化发展,保护人类文明及其生存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艺术保护问题进行探索,并着重于策略层面的研究。
  当代文化艺术保护问题的提出,首先源于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对传统艺术方式的巨大冲击,当代飞速发展的电子、通讯、信息技术给当代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文化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文化艺术领域内部也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如电视、卫星电视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像电影这样一些昔日文化艺术界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转而成为电视业、音像业的补充,而网络文化则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法国学者阿曼德.麦特拉在其《国际图象市场》一文中指出的:"文化部门的不断的商品化以及相应的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已将文化置于产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中心。对于欧洲大部分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十分新近的情形。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进入原先只集中于文化与国家关系的论争之中,并且已产生与现存文化定义的决裂。"这就是说,新的传播媒体造成了某些传统艺术行业如剧场艺术的衰落,现代声象技术冲击并消解着民间民俗艺术。因而整个社会必须认真审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艺术的发展问题,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文化机制,制定新的更合乎文化发展的当代文化保护政策,建立新的文化体制与运作方式。
  其次,当代文化艺术保护问题的提出,源于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或同步化对当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地域文化艺术形式的冲击,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造成了全球日益趋向同一的标准化国际文化,这种国际化文化以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迅速地替代或扫荡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使原本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多元多极文化转变为以西方为中心的同质文化。西方理论家西斯•海默林在其《文化自主与全球传播现象》中指出:"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结论,似乎了无争议:曾经影响人类的多种世界文化体系现正日益萎缩,这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同步化造成的。"他还说,"20世纪后半叶,一个与先前双边交流式的历史事例有着显著不同的毁灭性过程,威胁着世界文化体系的多元性。以前从来没有过一个特定文化类型的同步化会充斥全球达致如此程度并如此广泛。"
  第三,当代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对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及其存在意义的消解,使当代文化艺术保护问题日益凸现。在当代世界,消费至上主义漫漶于全球,消费成了一切社会归类的基础,也成了一切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作为市场社会的"经济人",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广告,消费类像,消费品牌,消费欲望,甚至消费符号。这是一个由仿真与幻象架构的"超实在"的文化世界。消费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乐与艺术的界限。正是这种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漫漶,消解着人类数千年来对精神、艺术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探寻。面对这种扑面而来消费文化浪潮,当代文化艺术保护的必要性也就愈益呈现。
  第四,经典艺术、高雅艺术的退场,席卷世界的市场化文化特别是大众娱乐性文化对非盈利文化的强力冲击,迫使我们必须关注、保护和改革非盈利艺术,迫使我们在市场条件中寻找和建立市场保护和市场平衡的方式。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从没有把文化艺术的保护当作一个关乎全民的问题来关注和研究,何以如此呢?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形成了"计划"保护的基本方式,这就是一切文化设施、文化团体、文化演出、文化机构都由国家包下来。自然,一切文化艺术的保护也由国家计划来拨款实施。文化艺术的保护是无关百姓生活,也无关个人行为的政府行为。是由国家计划执行的福利性社会行为,人人都可得而享受之,却无须对之付出什么。显然,这样一种唯一的方式在今天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下,已明显不再适应。因此,如何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问题,认识文化产业与艺术保护的双向对位性互补性关系,调动全社会各阶层,运用多种方式保护文化艺术,就是我国文化艺术界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从物质生产或纯粹生物学的角度看,文学艺术这类人类文化行为并不创造实际的物质产品,无关人类衣食住行的第一需要,因而有不少经济学家、政治家始终将文化艺术视为无关社会"国计民生"的"软"行业,将文化人艺术家看成是依附于社会某一阶层的"附皮之毛",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之外的"多余人"。他们斥责这些文化人总也搞不清"谁养活谁"的问题,因而这些文化人尤其需要一辈子进行思想政治改造。其实,文化恰是人类确立自身超越动物性的存在意义的根本所在。一部人类史,说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也即自然的文化化的历史,是一部由动物性的生存超拔到人类文化的生存境地的历史,是人的五官感觉不断解放趋于自由的历史。而当代文化艺术的保护就是每一国家、每一民族,每一地域对自身文明轨迹的保护,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守护与发扬,其终极意义,是对人类文明及其生存意义的保护,它对于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达到更高程度的文明水准,具有重要意义。
  封建时代的文化艺术主要是宫廷保护与封建政治保护。中国古代的封建朝廷都养着一大批文化人、艺术家,他们或为宫廷诗人如上官仪、沈期之流,或为俳优滑稽家东方朔之属;或为宫廷画师宫廷乐师如毛延寿、闫立本之类。也有些帝王本身就是艺术家,他们对艺术文化优礼有加。像魏晋曹氏父子,能诗会文,麾下文士荟萃;南梁萧氏父子,挚爱诗文,有《昭明文选》遗世;宋朝徽宗赵佶,皇帝做不好,却能诗会画,兼通书法,首建画院,开画科取士,中国艺术史上居功甚伟。但这种保护的前提也极清楚,所有被保护者都必须不断创作奉献给朝廷、皇帝的艺术"贡品"为其基本条件。否则就可能被逐出廷,甚至身首异处,招致杀身之祸。像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也做过宫廷诗人,只是天性孤傲飘逸,为朝廷所不容,不得已才"泛舟江湖"的。
  西方封建时代的艺术保护也首先是宫廷、教廷的保护。宫廷中豢养了大批诗人艺术家,还设立"宫廷诗人"的桂冠以表推重崇扬。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贵族保护。一些有较高艺术修养又闲极无聊的贵族夫人,以举办沙龙、豢养艺术家、资助艺术为其贵族生活之重要内容,她们借此进行社会活动,施展社会影响,树立公众形象等,而这种方式则成为西方封建时代艺术保护的一种惯例。从文艺复兴时代的拉斐尔到十八世纪的欧洲,许多艺术家都是以这种方式获得艺术资助或艺术保护的。显然,这种保护中同时也包含着对艺术的"扼杀"。
  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保护。尤其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代,大批的文化人艺术家被迫从事其他职业,如今日我们所谓"下海"。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社会中的文化人艺术人呈现人员过剩与结构失调状态。贵族的没落,宫廷的败亡,宗教的世俗化,使得先前大量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知识分子顿然失去了生存的依傍,成为社会中的"多余人",陷入困苦或尴尬的境地。转型时期观念的变革,也使社会更推崇更实惠更实利的职业,而艺术这种无法用具体价格衡量的精神产品往往备遭冷落。如今日创下拍卖天价的梵高的《向日葵》等艺术作品,当年却无法保证画家有一口饱饭,画家不得不艰难地等待着兄弟的周济。
  因此,早期的资本时代的艺术保护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依靠经济自身的运作来实现。它对古典主义贵族主义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表现出它的批判性、否定性。一个新的不依附于贵族、教会和封建政治的艺术在变革中蝉脱或涅磐。但另一方面,它又对市民艺术极度张扬,注目于如何攫取市场利润,而艺术的、形式的、文明积淀的意义在其资本积累初期尚未来得及进入思维的视野,一时间经典艺术确有颠倒覆灭的危机。然而,正是这种伟大的转折给了艺术形式和艺术自身的独立发展以新的生命。同时也由之产生出新的艺术保护方式。美国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对此曾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他指出:"文化变革以复杂形式同社会结构发生交互影响。以前,艺术家依靠一个赞助庇护系统,例如王室、教会或政府,由他们经办艺术品产销。因而这些机构的文化需要,如教主、王子的艺术口味或国家对于歌功颂德的要求,便能决定主导性的艺术风尚。可自从艺术变为自由买卖物件,市场就成了文化与社会的交汇场所。"早期资本主义的市场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是一次巨大解放,它使得一个资本市场和一批自由企业家得以产生。同时它也解放了文化活动,使其脱离宗教皇权或贵族庇护,使自由艺术家得以产生。当年的伏尔泰就处在这样的转折关口,他已被宫廷征召并获得"桂冠诗人"的殊荣,但他放弃了做御用诗人的机会,选择了自由与市场化。他投身社会,以生产大批量的"文化商品"以获取利润来保护自己的文化与艺术。他拒绝了宫廷保护,而走向了"市场保护",完成了制造"贡品"到制造"商品"的转化。而艺术的形式如体裁也在这一巨大的转型中呈现出勃勃生机。像长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的长足发展就与商品经济与出版业的现代发展有密切关系。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共九十多部,从创作到走向世界都得益于新的文化运作方式。而大仲马的"创作流水线"或"文学作坊"则集中体现了这种方式的全部成就与缺陷。
  二、我国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文化艺术保护采取了单一的国家计划经济的保护方式。其特点为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步调,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物质统分统配,靠一个"统"字将文化艺术包容无遗。在保护对象的取舍、选择上则以政治意识形态的运作为其核心要素。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合于政治运动、路线斗争、意识形态需要的,就予以保护或放行。否则便打入另册。这使我国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艺术遭受了极严重的损失。
  应当看到,从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文化网络。但计划经济模式下单纯依靠国家事业性投资的单一机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已使国家财政愈益不堪重负,而文化艺术事业则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日益面临着能否生存的危机。在这种体制下,文化艺术本身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十的内容,内容表述略有删节改动。)
  我国历年文化事业费在国民经济总投入中的比例逐年下降。从"一五"规划到"七五"规划,我国文化事业费绝对数虽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与经济增长的幅度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较,已显得太迟缓,太窘迫。从文化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看,除有短暂的起伏外,大多数年份均是下降的。一五期间,全国文化基础建设投资2.58亿元,占国家同期总投资的0.49%,而这一数字,则是建国后前三十年中比重最高的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基建投资累计比"一五"时期增长77.8%,但相对同时期的文化基建投资反比一五时期下降了23.6%。在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基建投资总额只有4000万元,只够盖一个中型剧场。
  由于前30年对文化基建投资的基数过低,国家投资用于对原有设施的维修尚嫌不足,更何谈更新改造问题。"六五"期间,考虑到前几个五年计划中的欠帐问题,国家的文化基建投资累积增加到25.68亿元,比前30年文化基建投资的总额还多12.31亿元,使文化基建投资所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达0.75%,超过上一个五年计划0.53%。从1985年开始,比重又逐年下降,到1989年只有0.31%。而即使这样一个少得可怜的投资总额中,占60%的数额却都是用来给文化系统的职工发放工资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文化系统职工人数约45万。1988年文化系统人均月收入135元,年均1620元,全年合计用去7.29亿元,而这一年的全国文化事业费为12.18亿元,扣除工资后余下不足5亿元,仅合6000万美元。对于一个有11亿人口的大国的文化事业来说,这点投资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场馆、图书馆的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只能是举步维艰。显然,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制约或束缚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80年代,基层文化馆率先开展了有偿服务活动,到80年代末,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的文化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以文补文"活动,营业收入的总额近10亿元,扣除各种税金和上交主办单位外,"补交"收入达1.9亿元,占同期文化事业费的近15%,这种"以文补文"的形式,其初期只是被视为国家文化投入不足的一种补充形式,随着文化改革的深入,其重大意义便日益凸现出来。它成为改变计划经济的事业型、福利型文化模式,发展市场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保护方式的突破口。
  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获得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大大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一批文化市场从无到有,迅速开拓。如音像市场、演出市场、图书市场、商业体育竞赛市场、旅游市场、艺术品文物拍卖市场、工艺美术品市场等,特别是电影电视市场、广告与传播市场、娱乐业市场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这一系列文化市场的建立健全,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现实途径,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准备了现实条件。
  随着文化市场的形成,我国一大批文化产业也逐步成长起来。它们已打破改革初期以文补文,以多业助文作为文化"谋生"的权宜之计的思维框架,开始全方位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产业的经济实体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音像业、图书业、影视业、广告业、高档娱乐业等率先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与之相应,我国当代文化机制也发生了重要改革,各业经纪人、制作人、拍卖人、代理人等新的文化经营者和经济流通环节产生并发展起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业由之建立,多种文化经营的运作方式也大胆探索、实践。正如与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应,我国文化的市场保护方式也开始启动。以宝钢建立扶持高雅艺术基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每年资助中央乐团为标志,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向中央乐团提供每年不少于250万元的长期资助且逐年增加资助金额,用于支持中央乐团的全面改革,振兴和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这一事件之所以成为我国市场保护方式的标志关键在于资助方不干涉乐团的艺术生产活动。这一资助数额巨大,长期执行而且无偿,资助方明确宣称不参与中央乐团的管理,全部资助额由中央乐团自主支配使用,充分尊重乐团艺术生产和内部管理的自主权,并郑重表明资助行为无任何商业目的,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商业性回报。
  同期,上海宝钢拿出1000万作为扶植高雅艺术的基金;北京丹侬企业总公司每年向北京京剧院提供25万元资助,在北京京剧院中选定40人组成北京丹侬京剧团;河北唐山富豪实业总公司在其后5年内每年出资60万,与中央歌剧院共同组建"中央歌剧院富豪艺术团";青岛海信电器公司每年出资25万元,与青岛歌舞剧院合作组建"青岛海信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每年接受深圳候机楼有限公司20万元资助,此后两年内以中国深圳空港交响乐团的名义分8个月演出5套10场交响音乐会这一系列活动表明中国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从市场出发寻求新的艺术保护方式的新阶段。
  综而观之,80年代以来,我国转型时期的文化逻辑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使我国文化体制发生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文化市场的运作方式为我国文化艺术开辟了新的保护方式与保护途径,为建设面向21世纪的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艺术准备了条件发掘了资源。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比例仍然呈现为相当程度的不平衡,远远低于全国社会发展总指数的增长率及国民经济增长率,造成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的失调。建国40余年来我国文化投资长期偏低,仅占国民经济总量0.4%,这一基本状况至今仍未根本改观,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保护的基本体制仍处在初级阶段,远未完成完善。
  三、近年我国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
  从狭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获得了很大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十分紧迫必须解决的问题。1982年,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1991-199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5.8亿元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方财政用于文物事业的经费47.9亿元。1992年,面对大量文物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现实状况,文化部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1992-1995年又增拨文物保护经费3.83亿元,安排维护、保护、考古发掘项目1162项。其中对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的大规模维修一项,中央财政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
  1995年,文化部提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实施并建立以国家保护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对不可移动文物,国家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和总体社会文明价值,实行了分级保护管理。到目前为止,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70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50000处。1985年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从1986年起我国先后8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截止1997年底,我国已有19处著名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1997年便有平遥古城等3处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已同意了我国继续申报的30多处预备名单。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在古代遗产的考证与研究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山西的发掘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元前900-800年的晋候墓群的出土和考察,对我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纪年的确定,提供了重要证据;山东青州龙兴寺石窟造像窖藏,发现了北魏至北宋年间(529年-1026年)的石雕、玉雕、木雕、陶塑、铁塑、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200余件,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群之一;长沙走马楼三国(220-280年)纪年简牍数万枚,数量超过以往全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总和;南京汤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汤山猿人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进化、发展和分布增添了宝贵的资料;永城汉梁王陵和梁孝王寝园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型石室王墓。这一系列重大发现对于我国文化艺术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代中期以来,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日益提上了议事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建立"人类活珍宝"制度的指导性意见,指出:"地方性的文化遗产正迅速地被标准化的国际文化所取代,这种国际文化不仅得到了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滋养,也得到了信息与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培育。而无形文化遗产的特性也使得它极其脆弱,制止它进一步消失已经迫在眉睫。"从世界范围来看,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大落后于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比如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的地方戏曲剧种就达300余种,以往由于各地封闭的文化环境而得以传播绵延。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兴起,现代交通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正在日益没落,走向消亡。我国有据可考的音乐史已达8000余年,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就收集各种民族传统乐器1800余件,收集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说唱、音响资料7000小时,各历史时代的乐书、乐谱150000册,有关音乐活动与乐器的图片4000余幅,然而我国至今尚无一座音乐博物馆,近年来,随着国内音乐界的不断呼吁,有关部门已同意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一座旨在全面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具有现代设施的中国音乐博物馆;许多省市地方戏曲剧种都成立了保护和振兴的机构,1997年底北京建成北京戏曲博物馆。京剧、昆曲等"国粹"还成立了全国性的保护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无形文化遗产已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活珍宝"的鉴定和认可,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组织参与保护的无形文化遗产。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十一的内容,内容表述略有删节改动。)
  我国无形文化遗产中还有大量民间民俗文化和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风情民俗各不相同,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多样性的民俗文化。如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其种类便有数百种,不同地域的汉族民间舞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民间民俗文化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消费方式的冲击下正日益缩减或后继无人。大量民间文艺特别是民间口头文艺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抢救民间文艺遗产,1985年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发文,作为指令性工作任务下达全国,要求全国各省市共同协作,收集、整理和出版《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该《志书》是一项包括音乐、戏曲、舞蹈、曲艺特别是民间文学在内的集大成的基础建设工程,全书按行政区划分省立卷,共计300卷450册,约5亿多字,至97年已出版122卷,170册,计划于2003年全部成书。这是一项极其紧迫的抢救工程,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在当代世界全球化日益推进、文化同质化日益加深之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
  (1)文化遗产的"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困境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相对贫弱的经济基础与作为数千年文明古国的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是现有经济实力与超能力负载的矛盾。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力冲击,面临着最基本的"生存"或"存在"问题。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开掘、开掘后的保护、维修,保护机构的运行、保护资金的筹措和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一部分已经发掘的有形文化遗产正在大量风化、颓败。我国无形文化遗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落和消亡。大量的传统的民间的文艺形式如地方剧种、曲艺、说唱、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社火等民俗艺术正在消失,这些文艺形式的传人也正在衰老或死亡。同时由于保存资金、保存条件、保存水平和保存技术更新等多种原因,大量国家投入物力、财力,艺术家投入巨大心血收集、整理的文字、曲谱、音像资料正面临得而复失的危险。许多档案材料已开始发黄霉变,录音、录象带脱磁、变质,急需进行再抢救。因此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须首先解决"抢救"的问题。但抢救毕竟只是应急之策,我们必须尽快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进入"保护-发展"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的关系
  引起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库区和新疆油田开发工程的文物保护规划的诞生,在我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民族的精神馈赠,它具有不可再造不可重复的历史唯一性。因而它们往往是无价的。文化遗产保护因而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千年大计"。然而文化遗产保护往往非关个体,非关当下,短时期人们一般不能获得实际利益。由于文明程度、教育水准、国民素质、各级干部文化素养等多种原因,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需要巨大投入的社会文化福利性公益性事业,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有国力、经济发展程度,相当多地区温饱目标尚未实现以及贫困、灾荒侵扰等现实状况,往往不允许我们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低目标。比如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有关专家提出19亿的保护预算方案,与实际预算相差巨大,如何在实践中解决这一两难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在大规模经济开发中,对北京及洛阳、长安等历朝故都等著名都城遗址和历代帝王陵墓等大型遗址的保护,也在逐步总结经验,摸索合理可行的保护途径。因此搞好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必须转变国民观念,全面提高国民文化保护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改变思路,改变急功近利的短期效益观念,改变注重形式,刻求表面政绩的单纯经济开发策略,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宏阔视野来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切忌出现经济与文化的新的"生态失衡"。
  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的当代利用的关系
  要进入"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必须寻求自体发展的现实途径,与一定程度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与旅游业、音像业、娱乐业、民间手工艺、交通运输乃至餐饮业的开发结合起来。比如近年天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与有关部门合作,投资数百万元实施百集著名老艺术家"音配像"录象精品工程,即对一批老艺术家在其艺术高峰期演唱的唱片、录音带等声音资料进行修补、翻制,配上一些正值盛年的演员的表演,制成录象资料,力求创制一批为大众喜爱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这是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开发相结合的现实途径,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必须与我国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应当在保证遗产完好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发掘、利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特别是民俗民间文化等无形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1995年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95民俗风情旅游年"活动,也为文化遗产保护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今后文化遗产保护只能通过打破行业界限的全社会综合开发,建立实施全社会的发展性的保护机制来实现。
  当然,有效的文化产业开发,只能建立在经济发展的一定基础之上。我国许多蕴藏着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尚未解决,根本无暇也无力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这就只能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分层次、分阶段地规划和实施。同时,不顾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粗制滥造大量假景点、假文物、假名胜的现象也是进入保护-发展良性循环的大忌,它败坏声誉,阻断发展之路,影响十分严重。必须予以严格监控。
  (4)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
  我国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许多文明古城遍地遗址遗迹,由于数量众多,大多熟视无睹,不以为贵。同时如此大量的文化遗产与我国的实际保护能力形成强烈的矛盾或冲突。这就需要首先确定文化遗产的等级、档次,再根据等级、档次完善宏观整体规划实施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分地域的逐级保护策略。我国1995年以前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500处,1996年公布了250处,到2000年还要新公布250处,达到1000处。各省市也将逐层实施。在这里,认真细致的专家鉴定是十分重要的。摸清家产,确定等级,分门别类,排出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的量力而为,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表面数字、表面文章。
  争取国际组织的实际援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新途径。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近500项文化和自然遗产中,中国只占其中的27项,这与中国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蕴藏量不成比例。我国巨量的无形文化遗产亦尚未为世界所认识,仅有一项进入联合国教科文人类活珍宝的保护之列。但我国一部分地区对此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和《人类活珍宝》的经济方面资金支持与文化传播方面的无形资产增殖乃至政治影响的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支持和各类国际机构、国际财团的资助。
  保护文化遗产还必须严厉打击走私、盗窃国家文物遗产的犯罪活动,依据国际公法或国际惯例,通过各种方式追讨、赎回被盗窃、走私的国家文物。

TOP

  申论命题来源九:

  市场化少林寺 佛门何来净土

  ●批评指向:少林寺的市场化、媚俗化、娱乐化
  ●板砖话语:
  ★少林寺不再是世人心中的精神净土,而是某些人手中的赚钱机器。
  ★如果说佛教世俗化,还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那么,佛教的娱乐化则是对佛门净土的亵渎?
  ★现在的少林寺都被改的“面目全非”了,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长此下去,少林文化就会衰落,萎缩,直到凋谢!市场化的少林寺已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少林寺了!
  ●缘起:少林寺热“造星”,广开公司忙经营!
  受“超女”的启发,少林寺与深圳卫视合作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3月30日在京启动。这次电视大赛将以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将甄选出新一代中国功夫的掌门人,获奖者将在电影《新少林寺》中出演角色。据说,少林寺正在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造星运动中,试图打造继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之后新一代好武的年轻精英进入影视界,甚至进入好莱坞。
  (备注:请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十六的内容,内容表述完全一致。)
  这只是一个缩影,从1988年元月,少林寺首次公开对外表演开始,少林寺就走上了“功夫经济”的道路。现在的少林寺下面,有“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专门造星;有“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还有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寺网站、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武术推广办公室等分支机构,不一而足;据说,还开发了一款名为《少林传奇》的网络游戏。
  另据英国《卫报》报道,少林寺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收入达1000万英镑,其中1/3归寺院。对此释永信主持却表示,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应该解放思想:“每个和尚所做的事情不同。有的专心于修行,有的努力学习,有的希望赢得追随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如果有些僧人想成为经营管理者,我想也是可以的。”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对释永信的报道中称,他“常常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坐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与好莱坞名人过往甚密”,是“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少林寺和尚用手机、开好车、印名片。寺中僧人释延王的名片正面写着“少林寺易筋经洗髓经传人”,背面列了“少林寺网站首席执行官”、“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七个“官职”。
  ●批评:被市场化了的少林寺还是少林寺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漆家衫
  受“超女”的启发,少林寺与深圳卫视合作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近日在北京启动。这次电视大赛将以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功夫的魅力,将甄选出新一代中国功夫的掌门人,获奖者将在电影《新少林寺》中出演角色。
  据说,少林寺正在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造星运动中,试图打造一批好武的年轻人进入影视界,甚至进入好莱坞。(《中国新闻周刊》4月11日)
  如今的少林寺,早已不是历史上的深山古刹,传统的家底被开发成了旅游产业。就是少林寺这个仅存的名号,也被最大限度地公司化了。
  少林寺下面,有一个“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专门造星;有一个“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还有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寺网站、少林寺红十字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等等;据说,还开发了一款名为《少林传奇》的网络游戏。有评论者揶揄道,网游在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但能否“宣扬正统少林文化,使之真正服务众生、普渡众生”,却不得而知。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少林寺应该有的全有了,不应该有的也有了。被世俗化了的少林寺,还是少林寺吗?佛门圣地被卷入市场逻辑,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经济品牌,这是少林寺想要的吗?据说,少林寺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想,申报成功之时,可能也是少林寺“圆寂”之日。失去灵魂的古刹,只剩下一具躯壳。
  少林寺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把自己也丢失了。被杂乱无章的武术学校和小商小贩包围的少林寺,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精神包围的少林寺,作为立寺之本的“佛”呢,被摆到了什么位置?少林寺不再是世人心中的精神净土,而是某些人手中的赚钱机器。
  这一次俄罗斯总统普京造访少林寺,可以说,又给少林寺添色不少。山门外,新一代少林方丈释永信见到普京以后,竟然行起了握手礼。有评论家质疑,方丈见俗人应该握手吗?和尚见到俗人时,理应双手合十。或许,释永信太激动了,一时把什么“阿弥陀佛”全给忘了;又或许,为了与国际接轨,握手也成了少林寺的新礼节。
  如果说佛教世俗化,还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那么,佛教的娱乐化则是对佛门净土的亵渎。超级女声,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娱乐节目,可是,现在却要仿照“超女”来搞一个“超级和尚”、“超级男生”,这算哪门子弘扬佛法?针对少林寺的开发,现在已经进入骨髓。少林武术、少林秘籍、少林食品、少林药方、少林不动产,这些资源被一一开发完、被一一消费完以后呢?
  ●网友评说:少林寺现在还是佛门净地吗?
  ★网友:少林的名气和名利已经让很多和尚找不到方向了。我佛慈悲!!!
  ★网友:现在有些寺庙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也不清净了,这些寺庙中的主持和尚,心里还有如来佛吗?
  ★网友:少林寺现在还是佛门吗??出家人四大皆空,而不是四大皆争。现在的少林寺应改为少林寺实业有限公司,争取2008年在香港上市,号召海内外的佛教信徒做该公司的股民!可叹可气,“假和尚”要毁我中华文化!!!
  ★网友:把清静还给僧人吧,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的功利,浮躁。佛教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糟蹋佛教文化,而不是弘扬佛教文化。
  ★网友:作为佛教圣地的少林寺已经死了, 现在的少林寺是公司, 方丈是老板, 和尚是员工。它已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运作的平台。这是佛教世界的悲哀。
  ★网友:佛教要想发展应济困而不是敛财。商业化的佛教还是教吗?
  ★少林寺武术,少林文化是国之瑰宝,古代僧人入寺有门规,行僧有“律”有“戒”有“忌”。“无欲”,“戒酒”,“戒色”等,“入空门”是出家人的代名词,正因为有其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少林才得以一枝独秀,长盛不衰!现在的少林寺都被改的“面目全非”了,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长此下去,少林文化就会衰落,萎缩,直到凋谢!市场化了少林寺已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少林寺了!
  ●网友评说:少林寺也要进步,要发展
  ★网友:少林寺也要进步,要发展。
  ★网友:随着社会的变化,所有的事情都要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只要其不改变自己行规中本质的原则,就应该被认可。
  ★网友: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了与时俱进,根据中国人的习惯作了必要的改革,否则它很难发展。
  ★网友:应该建立佛学分院。追求正统的佛学,禅学应该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寺庙分开,一方面推广,一方面纵深研究,在发展中弘扬佛法。
  ★网友:让世界了解少林有什么不好,少林的魂就是武术,只要这个魂不丢,就还是少林。
  ★我想少林寺有两个根本特色不能淡化,否则难以称其为少林寺。一个特色是少林武功、要突出一个“武”字,另一个为佛门子弟、要突出一个“佛”字。 我不反对少林寺与时代同步,和尚用手机,寺里有互联网站。但是,如果一个寺太商品化了,似乎不象寺而更象市场了。有一次我去少林寺,看到有一本《二十四孝》,于是我问一位正在念经的和尚,那里有卖的?他停下木鱼睁开眼皮,反问我:你是零售呀还是批发?你说和尚本应以佛事为主,如此见钱眼开也太商品经济了吧!。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佛教研究专家姚卫群指出,如今大量寺庙位于闹市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少林武僧参与世俗生活的同时,可以把国外巡演获得的收入用于赈灾、资助贫困儿童上学等慈善事业。姚卫群还表示,武术包含着积极向上、扶危济困的精神,与佛教思想有吻合之处。但武术毕竟不是佛教的核心,只有与哲学思想、禅宗智慧等佛教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佛学在世界的传播。

TOP

  申论命题来源十:

  [点评:这是来源于主流网络媒体新华网的一篇文章,本文对应的是2006年北京申论真题的材料二十的内容,申论材料在引用时截取这份文件中的一些主流观点和实例。而实际上,请大家留意的是,在这份文件里面包含的就是目前国内政府对于在保护过程中提出的“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主流观点,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在考前有所留意过这篇文章,那么在考场碰到这一社论话题时,写作过程中应该是比较能上手的,同时也容易写出较新颖和较为有深度的申论文章。因此,建议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一些主流网站中的关于社会问题解决的相关文章的关注和复习.]


  首都发展启示录:物质文明建设带动市民精神素养提升

  (新华网 2002-11-05)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 题:首都发展启示录  (记者 徐仁杰)党的十六大召开在即,沉浸在喜悦之中的首都北京,一大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保、住宅、园林景观工程相继竣工,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可喜变化。
  北京的建设成就在为世人奉献一个又一个惊喜的同时,更带给人们丰富的思考和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城市建设与古都风貌保护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9月中旬,北京各主要媒体同时在显著位置报道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的消息和《规划》全文,引起海内外文物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和市民高度重视。据称,这是迄今为止北京最为完整的名城保护规划。
  就在人们对《规划》津津乐道的时候,与天安门仅一墙之隔的菖蒲河公园、天坛公园坛墙维修及园外园精品景观工程、明城墙遗址公园陆续问世,游人叹为观止,社会好评如潮。
  这两件事给人这样强烈的印象:北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尊重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人文价值,更加重视对古都风貌的保护。只要用历史眼光对待历史,以文化之心看待文化,完全能够破解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这一难题。
  早在去年9月11日,一条贯穿北京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长廊”--皇城根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遗址公园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全长2.4公里,宽约30米。它像一条绿色纽带将古老的紫禁城和现代化的王府井商业区连接在一起。
  皇城根遗址公园运用恢复小段城墙、挖掘部分地下墙基遗存等手段,再现了北京皇城历史遗迹,使老北京的历史文脉得以充分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世仁先生赞誉:皇城根遗址公园成为北京一条“真正的历史文化带”,收到了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的效果。
  其实,皇城根遗址公园远不只是再现了北京历史文化风貌。公园的建成,大大改善了首都中心地带的生态环境。据测算,总体绿化率达到90%以上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夏天温度比周边低7至8摄氏度,冬季温度则增加4至5摄氏度,平均湿度增加10%至20%,每天可制造氧气6000公升,吸收二氧化碳8000公升,并具有防尘、减噪、杀菌等功能。
  此外,整个工程共拆迁966户居民,拆迁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而附近百姓开窗闻花香、听鸟鸣,居住环境优化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正为人们所称道。
  近年来,宣武区政府实施以“宣南文化”为品牌和先导的文化兴区战略,为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的实践成果表明,当地政府找到了一条旧城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托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内涵深厚的京味传统文化,大打文化牌,做活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城市建设进步的大棋局。他们的实践同时启示人们:古都风貌、文化遗存决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取之不竭的财富!  
  启示二:物质文明建设带动市民精神素养提升
  过去5年,北京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50多亿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大气污染防治、水系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绿化美化不断跃上新台阶。
  物质文明建设带来城市的巨变,更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悄然变化。近年来,伴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精神素养也不断提升。
  位于北京东四环的楼梓庄村,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老村庄。2000年,北京市启动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楼梓庄村被列为首批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项目。如今,原来房屋破旧的楼梓庄变成了楼宇林立、移步换景的紫南家园。  
  城市化进程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促进了村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村里环境脏乱,村民们也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现在,村民们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不仅不再随地吐痰,就是见到地上有废弃塑料袋,也会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每到晚上,老人们自发组织扭秧歌、打健身球。读书看报的人也多了。
  今年国庆期间,北京市一批开放式园林景观每天接待成千上万游人,花木完好无损,秩序井然。不仅如此,菖蒲河公园开放后,附近居民组织巡逻队义务维护公园环境。宣武区三义里社区绿化美化工程完成后,几位退休老人自发组成“老年护绿队”,常年维护小区环境。市民们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爱护着这座美丽的城市。天安门广场游人吐弃口香糖被曝光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抨击。北京城市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新出台的《北京市市容卫生环境条例》,对市容市貌文明水准要求更高,城管执法也更为严格。
  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活更便利,市民们发自内心感谢党的领导,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启示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顺畅的时候,也是党的建设最坚强有力的时候
  世纪之交,北京市在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国庆50周年庆典、庆祝建党80周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北京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也成为党的自身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的时期。
  在北京街头奔驰的车流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就是300多辆“党员先锋出租车”。他们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京城出租车行列的模范先锋。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何时候、任何环节,党组织都没有停止过自身建设。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共产党人始终挺立潮头勇挑重任。
  6年前,坐落在长安街沿线的红星酿酒集团公司酒精分公司因为工业污染,被市政府列上了搬迁“黑名单”。一时间,酒厂职工议论纷纷:难道真的要“卖祖业”?600多名职工干啥去?公司党委请来经济专家做报告,各基层党组织利用广播、板报、企业刊物宣传改革思路,公司加快上马彩印车间等新项目,党员职工带头加速安装新的罐装流水线……那段时间竟成了“红星史”上人心最齐、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期。此后,红星又经历了股份制改造、主辅业剥离等调整,公司党委始终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有效保证了职工队伍稳定,生产经营有序,去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88%,利税增长52%。
  北京市委工业工委书记金生官感慨地说,如果说近几年北京的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党的工作作为保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顺畅的时候,往往是党的建设最坚强有力的时候。
  几年来,北京市党建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主战场,基层基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社区党建,流动党员管理,新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组织党建与时俱进,在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党建工作充满勃勃生机。7万多个基层党组织130多万党员忠实实践“三个代表”,活跃在各条战线,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党的十五大以来,北京市先后吸收新党员20万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80%以上。(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