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获奖者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获奖者

沙飞摄影奖旨在发扬沙飞精神,奖励使用摄影手段持续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以及在推进摄影和使用图像方面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
         5月18日,第二届沙飞摄影奖将在广东美术馆颁奖。
       获奖者:
       学术贡献奖:李媚
        获奖理由:如果说到新世纪中国摄影,李媚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从1980年代至今,李媚一直身处中国当代摄影的现场,为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力。她的长期的、献身性的工作,包括摄影刊物与时政杂志的编辑、摄影评论、摄影展览的策划、摄影史研究以及摄影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她不仅扶持了许多优秀的摄影家,也发掘出 湮没已久的摄影大家。尤其是她主编的《现代摄影》杂志,在中国当代摄影的起步时期,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她以自己的持久不懈的努力与热情,为摄影在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学术尊严,也以自己专业、敬业的精神,赢得了中国摄影界的普遍尊敬。李媚在以她的多彩的摄影实践丰富了摄影的知识生产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中国摄影史的一部分。
        摄影创作奖:艾未未
       获奖理由:艾未未的《纽约1983-1993》,既展现个体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与态度,也把个体观看与现实的关系具象化。他对摄影的态度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态度。通过一系列无视摄影法则的摄影行为,将个体对自由的追求还原到了胶片之中。他以反摄影的方式,提示何为摄影,以颠覆摄影的方式,颠覆人们对摄影的固定观念,也质询人们对现实的僵化认识。成为他生命器官之一部分的照相机,把个体的直觉与本能,与时而动荡、时而沉闷的现实直接对接,通过日常的片断,重构个体的生命体验,铺延开一幅真实的生命图像。他的一系列看似漫不经心的影像,在将日常的苦涩、欢乐、忧伤、无聊、希望、诗意与暴力糅合一体的同时,也编织成一部个体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个人史。
        摄影创作奖:张新民
       获奖理由:张新民长期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解体,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民的具体遭遇与生存状态。他的《流坑——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的标本》一书,见证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衰败与传统文化的没落。而其代表作《包围城市——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远征》的拍摄,历时十多年,在巨细无遗地呈现中国农民离土、进城的全过程的同时,也以细节丰富的画面,揭示中国农民这个特定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中的艰辛处境。他的摄影实践,为纪实摄影何为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又切实的案例,也给我们带来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变动的真切的视觉文献。
        特别贡献奖:顾棣
        获奖理由:作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的学员,顾棣曾经跟随沙飞学习战地新闻摄影,并以革命摄影史料整理、保存与革命摄影史写作的方式,默默地发扬光大沙飞精神。历经大半个世纪,他完整保存了战争年代革命摄影的数万张底片,及相关文献资料,时间跨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现在。更可贵的是,他自十五岁以来不曾中断的日记,连同工作笔记总计1500万字,已经成为研究中国革命摄影的珍贵材料。 从1980年代开始,顾棣参与了多部中国摄影史的写作。在80岁高龄,他完成了《红色摄影史录》。这是一部严谨、翔实的有关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摄影断代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他的获奖对于纪念沙飞,发扬沙飞精神具有特殊的意义。
  
         沙飞摄影奖提名奖
         安哥,贺延光,李杰,刘树勇,渠岩,雍和
  沙飞是中国20世纪具有开创意义的著名摄影家,他的影像是近一个世纪以为中国人视觉记忆的重要凭证。沙飞以其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富于探索精神的摄影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影像资源。沙飞利用摄影语言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从事这一事业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沙飞摄影奖的基础。
  沙飞摄影奖由沙飞作品主要收藏机构广东美术馆、主要研究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沙飞暨影像研究中心"以及沙飞的女儿王雁女士共同设立,旨在发扬沙飞精神,奖励使用摄影手段持续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以及在推进摄影和使用图像方面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组委会由沙飞摄影奖的发起者、主要收藏机构、主要研究机构共同组成。本届沙飞摄影奖组委会主任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副主任为中山大学邓启耀教授及沙飞的女儿王雁女士。
  沙飞摄影奖的评审机构为沙飞摄影奖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由五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包括摄影、社会学、文学、艺术、影视、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本届评委包括顾铮、陈丹青、李波、吴文光、钟鸣。
  沙飞摄影奖不接受个人申请,所有参选人员由对摄影领域高度关注和了解的提名委员推荐。本届提名委员是:蔡萌、陈小波、冯博一、胡武功、吴鹏。
  沙飞摄影奖主办机构希望籍这一奖项的设立,以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态度,深入推动摄影学术和创作的发展,促进摄影与当代社会的良性互动。
  

详情请见沙飞摄影网 http://www.shafei.cn

TOP

沙飞:用镜头记录历史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6月03日 10:26 来源:深圳商报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左起:鲁迅、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1936年10月8日






▲白求恩检查八路军伤病员。1938年 山西五台





  沙飞:用镜头记录历史

  本报记者 夏和顺

  前不久,第二届沙飞摄影奖在广东美术馆颁奖,来自深圳的张新民和李媚分获创作奖和学术奖。随后,本报记者采访了沙飞的女儿王雁,王雁说,沙飞的摄影艺术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和探索精神,沙飞摄影奖旨在发扬沙飞精神,奖励用摄影持续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摄影艺术家。

  鲁迅最后的日子

  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开平,生于广州。沙飞祖上世代经商,开平是广东著名侨乡,司徒家族近代更是人才辈出,声名远扬,有“开平三司徒”之称。“三司徒”指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著名进步画家司徒乔和革命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后来周恩来盛赞沙飞,喻其为“开平四司徒”。

  沙飞早年毕业于广州无线电专门学校,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被聘为汕头电台报务员。少年沙飞爱好广泛,喜欢读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诗,同时也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1936年8月,24岁的沙飞不顾妻子王辉的阻拦,请假离开汕头电台,只身赶赴上海。酷爱摄影的他要“当摄影记者,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到上海后,他以别名司徒怀报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学习期间,痴迷于梵·高的艺术激情与癫狂。1936年10月8日,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最后一天,鲁迅带病来到会场。“他活像一位母亲,年轻的木刻作家把他包围起来,细听他的话,我也快乐极了,趁机偷偷地拍了一个照片。”沙飞在一篇文章中描写道。和鲁迅在一起的青年木刻家是黄新波、曹白、白危和陈烟桥,这幅照片因生动记录鲁迅生前最后活动而广为流传。11天之后,鲁迅与世长辞。沙飞满怀悲痛,又拍下鲁迅遗容和葬礼。因为要发表这一组鲁迅照片,司徒传便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沙飞。他希望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他对这个笔名很满意。他的照片纷纷见诸上海、广州各大报刊,沙飞的名字也不胫而走。

  奔赴前线参加八路军

  1937年9月底,沙飞以全民通讯社记者身份赶到山西五台山,采访取得平型关大捷的115师。短短几天时间里,他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而后迅速赶回太原,冲洗照片,发送到各报刊。10月26日,娘子关失守,山西抗战形势急转直下。沙飞听说115师主力开拔,聂荣臻率领一部留在五台山开辟抗日根据地,他再次北上,见到聂荣臻后,到杨成武支队采访。沙飞开始跟着杨成武的部队四面出击,他当时衣着破烂,却感到无比快乐和充实。

  1937年11月,沙飞接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的电报,回到河北阜平晋察冀军区,加入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第一位编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新闻摄影。

  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在平山县支角沟成立,沙飞任主任,全社百余人。为安全起见,画报社旋即迁驻更为隐蔽的小山村碾盘沟。为筹备画报出版,沙飞累得吐血,但他咬紧牙关昼夜突击,终于在7月1日装订出五色套版精印的第一本《晋察冀画报》。这份画报即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它的出版鼓舞了我军士气,震撼了敌人,并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继承白求恩的相机

  1938年6月,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从延安到达山西五台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金刚库。沙飞骑着马赶到驻地。从此,沙飞便经常与白求恩接触,用相机记录了白求恩在晋察冀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直至白求恩去世。

  白求恩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胸外科专家,还喜欢摄影、文学、绘画。他来中国前新买的莱丁那照相机,当时是比较新型的相机。沙飞用并不流畅的英文与白求恩交流。他们谈论战场上使用哪种相机最好,战地摄影与一般摄影的区别。这样,两位对事业同样执着、对艺术异常热爱的异国人成为要好的朋友。

  白求恩自愿成为八路军业余摄影战士,他亲自给受伤的日本战俘做手术、为康复的战俘照相。沙飞与他千方百计把照片向延安、重庆、敌占区及国外发稿,让全中国、全世界了解八路军在顽强地坚持抗战。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去世。沙飞赶去作最后告别,并拍摄他的遗容。白求恩曾留下遗嘱:“照相机留给沙飞”。

  “人在底片在”

  沙飞是一名纯粹的摄影家,他对底片的重视超过自己的生命。从成立摄影科伊始,他就规定底片管理方法,并明确“人在底片在”原则,若背底片的人发生意外,由事先指定好的另一个人接替。

  1943年12月9日凌晨,正在转移的晋察冀画报社遭遇日军。沙飞身后便是日军。他在写给战友石少华的信中描述当时场景:“我出村不远鬼子即追上,在我旁边捉去一背枪的战士,我们即乘机跑上大山。四箱底片,赵银德背出二箱,经历千辛万险,终能安存。我自己背了二箱,后因我体力不助,乃着李明背走,后李明又将之坚壁,现人物皆未找到。”沙飞呕心沥血保留下来的上万张底片,生动再现了抗日战场的情景,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

  这次经历,画报社牺牲9名同志。沙飞虽然得以突围,但跑得脚掌皮开肉绽,双脚冻紫,全无知觉。听医生说他这双脚可能要废掉后,他每天给政治部写信,要求千方百计治好他的脚。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奇迹出现了,他终于可以背着相机上路了。

  “惊人之举”发生了

  1948年12月,沙飞因吐血转入石家庄和平医院治疗,主治医生是日籍内科主任医师津泽胜。沙飞一看到日本人,日军暴行就浮现在他的头脑,精神反常日趋严重。他说日本人开的药有问题,他不敢吃;津泽胜给他透视,他说是用放射线杀害他,他甚至给毛泽东、聂荣臻写信说:“和平医院有很多特务,给我看病的津泽胜就是日本特务,他要害我。”

  1949年12月15日,沙飞的“惊人之举”发生了,他向日籍医生津泽胜开枪,击中其额部。津泽胜抢救无效于17日死亡。华北军区政治部闻讯,立即将沙飞逮捕关押。关押期间,沙飞仍表现反常,没有检讨反省,反写了《血的控诉书》,指控津泽胜等谋害自己。

  1950年1月10日,华北军区政治部决定开除沙飞党籍;2月24日,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以“蓄意谋害”罪判处沙飞极刑,3月4日,执行枪决。

  1981年3月3日,沙飞家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申诉书》,要求北京军区司法部门对沙飞案件进行复查。随后精神病专家组作出“沙飞枪杀津泽胜时患有‘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医学鉴定。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定:“沙飞枪杀津泽胜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的,其行为不能自控,不应负刑事责任。”

  沙飞的生命在延续

  王雁告诉记者,她的生命孕育于河北阜平坊里村,那是在她父母分别8年后再度重逢的日子。沙飞的妻子王辉是汕头人,是他在电台的同事。1936年,沙飞离开汕头赴上海,两人就此分离,1945年6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安排下,王辉来到晋察冀,在河北阜坊里村画报社驻地与沙飞重逢。

  王雁出生时内战即将爆发,未满月便被送到老乡家。直到19岁时,她才偷偷从母亲保存的一只旧木箱中,发现了父亲的照片,同时发现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处沙飞极刑的判决书。

  “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照片,发现自己长得那么像他!我感觉到血管里流淌着父亲的血,血缘把我和他紧紧连在一起。我把照片拿去翻拍,把文件都抄下来。夜深人静之际,我常常把照片、判决书拿出来,看着、吻着,流着泪,这是我少女时代最大的秘密。”父亲,对于王雁而言是永恒的记忆。

  王雁在深圳生活20多年,她很早就开始研究父亲,退休以后更是一点点寻觅父亲从上海、广州到河北的踪影,一步步走近遥远、陌生的父亲。这几年,王雁为父亲做了很多事,写作出版了《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编辑出版了《沙飞摄影全集》,奔走呼吁设立沙飞摄影奖,她甚至开了一个名为“沙飞——王雁的博客”,受到众多网民追捧……王雁将自己的生命与父亲贴得越来越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多领域学者探讨“沙飞精神”

--------------------------------------------------------------------------------

中国新闻网  2008年11月17日 09:29 来源:新京报  

--------------------------------------------------------------------------------


  在尘封数十年后,中国新闻摄影界先驱沙飞再度引起学界关注。2008年11月14日至16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沙飞影像研究中心首届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召开。

  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战争、苦难、知识分子与视觉记忆”,来自历史、美术、社会学和传播等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并寻找使用摄影关注社会与人类自身命运的“沙飞精神”。

  沙飞是中国20世纪具有开创意义的著名摄影家,他曾因拍摄鲁迅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震动;其后又因拍摄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场面而著称。

  (记者张弘 实习生王梦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