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课上课下】第5讲│瓦勒克(Ülo Valk):民俗学的概念基础

文类划分的边界并不清楚,因此民俗学要弄清什么被纳入研究,什么要被剔除

TOP

劳里•航柯认为文类是一种认知工具中比较理想的类型

TOP

文类层面分析:微观、宏观、全球式

TOP

文类关照必须是广义语境下使用,单一文本无法做文类分析,必须要有比较

TOP

民俗学研究过程中涉及民俗事项的共享性与现代版权问题

TOP

学生提问:如何理解民俗事项的意义,以及文字背后深刻的声音与意义?
valk强调要分类:谁的意义,谁阐释的意义,对谁揭示和讨论意义,何种目的下追求意义,逻辑的意义还是语境中的意义
意义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何和多元的,多样形态存在,多样的视角

TOP

尹虎彬老师提问:民俗的范围如何界定?中国过去受苏联影响,多将民俗理解为民间文学。
valk回应:民俗范围是开放的,可表达的行为实践和演述,可书写的故事传说,难以表述的禁忌和信仰,都可以纳入民俗的范围。

TOP

杨利慧老师提问:如何理解这种将行为信仰禁忌纳入范畴之后的民俗的诗性问题,诗性特征是否还适用?
valk回应:诗性在这里有误导,不仅仅是文学性的,而是一种表达的维度。表达的多样性,可以理解为诗性的一种。

TOP

杨老师:这种诗性不仅仅是诗歌式的,而是一种诗性智慧,是审美和艺术的
valk:听众决定民俗的表达策略,诗性确实是一种思维层面的。

TOP

学生提问:民俗的共享性与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中,如何理解民俗的集体属性与所有权问题。
valk:过去传统民众有约定俗成的乡约习俗来应对,现代是一个法律问题,不仅民俗学要面对,有形与无形的其他文化遗产都要面对。资本社会里需要赢利,但是民俗往往没能够让传承人获得版权和利益,这种境况应该需要被扭转。

TOP

回复 80# 的帖子

文类恰恰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请注意:文类产生于交流之中。

TOP

回复 85# 的帖子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与其讨论言语层次的文类,更要先讨论语言的译介和可翻译性,尤其是“我者”与“他者”如何互相理解。

TOP

回复 85# 的帖子

文类的概念界定显然具备了具体语境下有效的尺度,并不是说一个文类自我划分,而是要有比较才可能进行分析和分类。但是这种流动性和开放性反过来会模糊文类之间的界限,有些文类互相之间就是交叉的概念。

文类作为交流,是一种言语的分析工具。但是,就如我在上面所说,它自身是否也具有一些自足的属性?此外,逻辑层次的文类分析是否是一种语言的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