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毛:佛教中国化的民间与民俗化向度
长期以来,佛教民间与民俗化的向度一直被排除在正统佛教史的书写范围之外,有关研究主要在民俗学、民间文化视野下展开,但传统的民俗学家往往又试图将佛教的民间、民俗化从民俗学,甚至从民间信仰中划开——如乌丙安先生的《中国民间信仰》就将制度性宗教(当然也包括佛教)的民间、民俗化发展排除在在“民间信仰”范畴外。于是就有了下面几个问题:
其一,中国佛教的信仰实践者毕竟集中在广大的民间,深受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影响,如果仅从精英思想层面来研究佛教中国化,就无法真正观察、理解“佛教中国化”的全貌与实态。
其二,民俗学如何理解与处理诸如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民间民俗化发展之类的一切制度性宗教的民俗化现象,显然将其排除在民俗学的视野之外则民俗学的范围是不完整的。
其三,佛教民间化、民俗化的形态与一般民俗、义理佛教之间的边界处理与定型化分析有无可能。
其四,佛教史视野下的佛教民俗化与民俗学视野下的佛教民俗化在方法论上的互补,可否为佛教史的书写及民俗史的书写增添颠覆性的新内容与新样式。
一、何谓佛教的“民俗化”
1、义理佛教:信、解、行——重视法(义理)的理解;2、底层信仰实践:民俗化、生活化——重视伦理日用
(一)佛教民俗化的主要向度与特征
佛教民俗化的主要向度
1、佛教民间写经、造像的功德化、功利化与仪式化
2、佛教俗讲、科仪(民间宝卷)导致的民俗化活动
3、佛教神明与民间神灵的互换,祠神化(上海真如寺的树神崇拜)
寺院经济与香火佛教的民俗经济
佛教民俗活动参与、见证了市镇兴起繁荣的历史过程(“因寺成镇”)
丧葬荐亡法事习俗
吴方言宝卷与上海宣卷
民国上海居士举行的放生民俗活动
立足于佛教“生态关系”的解决方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