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体裁与语境:重读《诗经》

楼主可以再阅读一下王靖献的《钟与鼓 : 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他就是用口头程式理论来研究《诗经》的。

TOP

回复 4# 的帖子

目前学界对《诗经》是否可视为“口头文本”仍然存在差异,而你指出可视作“先秦口头传统的一次集成”,是否可以理解为你倾向于赞成一派?若是,那么你的这个分野标准是什么?或者,你如何评估学界的这种争议?

TOP

回复 6# 的帖子

你的演述传统是想“还原现场”,也就是强调它的表演特质。但是,图像铭文都是“声音”的不在场,你这个回溯仍然是以推理和发生学研究为主。对不对?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1、古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差异没有现代人这么大
2、古代的阶级划分并不大,但是地域差异可能极大
3、可以借鉴国外研究荷马史诗问题来看中国的诗经问题,如巴莫老师的研究
4、不懂你要所问的重点,没法回答哟~~~

TOP

我的理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一直所接触的是文本的诗经,而我们又不否认它的口头特征。又如同英古老师所言,经过了删修(保留下来的史诗文本范式,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是无一幸免)。这就造成了我们只能从保留下来的文本中寻找程式、类型和big word,来想象性地“还原”作为文类的诗经。文本与文类变成了昆仑与河源的关系,就可能出现两个“昆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