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所青年学术论坛】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为:民间文学在民间大众中产生与传承,是依靠其审美的形式与功能,所以它的第一性应该是文学性与审美性,这在前一部分关于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俗文学的关系论述中已经提及。但它们又区别于作家文学,这样民间文艺学就是对这种特殊的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理解与阐释,然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现状与其相差甚远。这种现象造成了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危机和生存困境,对这种现象的反思必须回复到“元民间文艺学”的层面,对民间文艺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审视,而其有效性渠道就是对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中的基本问题、基本话语和基本理论之梳理和重建。本书选取了基本问题作为切入点,按照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中的基本问题构建历史脉络,对这段时期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进行阐释。民间文艺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要阐释民间文学的文学性与审美性,这种阐释存在着三个层面:自相关、有关相关和无关相关[1];在民间文艺学思想史的推进中,这三个层面彼此转化。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将20世纪下半叶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在对民间文艺学基本问题的演化和推进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探析不同时期学人或学派(含一定的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思想;同时这些问题及其思想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产生、演化,福柯认为“对陈述的分析是一种历史分析,是一种避免一切释义的分析:它不去问那些被人说过的话里深藏着什么意义,什么是那些话里非自觉的‘真正’意义,或者什么是含而未露的因素……与此相反,它要知道的是这些话语的存在形式……它们——只是它们而不是别种话语——在某时某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2]按照这一逻辑,重点不是要探析这些问题以及学人思想的真理性与合法性,而是从其中得出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这些思想彼此勾连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思路,本书的框架大致设计为:
导论部分阐释文中所涉及的概念,综述20世纪下半叶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兼论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1950-1958年:民间文艺学体制内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承继了延安时期重视的民间文学思想和政策,通过对民间文学的思想性和社会历史价值、民间文学的基本体系、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凸现出解放区学者的“为人民大众的文艺”之思想和钟敬文的民间文艺“新”论,尽管由于学科基础和专业素养的影响,他们的内在取向在统一的表面下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思想彼此勾连,形成一个整体,在政治因素的积极建构中,彰显了民间文学的文学特性,逐步实现了民间文艺学在学术体制与文学领域内的学科独立。
第二章1958—1966年:民间文艺学的高扬。1958年,随着全国展开新民歌搜集运动,民间文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间文艺学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民间文艺学领域通过对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在文学领域的位置、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以及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构建了作为独立学科的民间文艺学的问题体系,周扬、何其芳、贾芝不同身份之学人的民间文艺学思想推进了它的建构与发展,它们与当时的具体情境吻合,使得民间文艺学在跃进与夹缝中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发展期,有利于自主性民间文艺学思想的出现与推进。但由于学人的价值取向,民间文艺学领域对于基本问题的讨论遵循一般文艺学模式的轨道,通过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最后只是成为作家文学理论在新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注脚与旁证。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这是不可质疑的,它与作家文学共同分享着文学的特性,民间文艺学通过基本问题研究的推进,应该从自己的视野对文学性有一个新的解读,从而促进整个文学研究的发展。1958-1966年这一阶段的学术条件、学术环境和学术思想在20世纪民间文艺学的学术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关键时期,但是学人的价值取向某种程度造成了这一阶段学术研究的偏差。
第三章 新时期:民间文艺学的恢复及其文化学走向。新时期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同时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间文艺学,它紧随当时的政治与学术形势,处于恢复与转折的时期。通过对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范围、资料搜集的方法三个民间文艺学基本问题和对钟敬文、贾芝、毛星主要思想的论述,可以看到问题本身直接指向民间文艺学的特性之解析,但是在具体的探讨与推进中,出现了偏差,主要因素就是民间文艺学思想对于作家文艺学的长期依附,缺乏自主性;某些自主性因子,如关于民间文学基本特征中立体性、搜集整理、整体文学观等,由于80年代中期民间文艺学的文化学转向后,其逐步被纳入民俗学的资料体系,转向依附民俗学理论,这样在民间文艺学思想的发展史中它们并没有得到承继和深化。
第四章90年代:民间文艺学的本体缺失。在文化热的浪潮中,民俗学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开始,民间文艺学归属于民俗学的趋势更加明显,从学界关于民的演化、科学田野作业的全面张扬的探讨,可以看到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之民间文学处于合一的状态,成为民俗学的资料体系。但是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民间文艺学自身的独立体系已经确定,它的学科地位也勿庸置疑,学界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学科的交叉研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民间文艺学学科的独立性。新世纪学人开始挽回这一局面,积极呼吁和促进民间文艺学范式的转换以及推动立足于本体的理论体系建设。
第五章 依附性与自主性:检讨和反思。新的学术概念和思想的传入,为近代中国学科门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民间文学即是其中之一。它的研究和理论自然而然地从属于西方学术,很多时候,特别是西化潮流强劲时期,可以说除了研究对象是中国的以外,其余从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价值标准甚至到研究结论,几乎都是西方的;为了能更科学地构建它的基本问题、基本话语和基本理论,必须对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思想发展历程进行检视。
经过前四章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间文艺学整个学术历程和思想脉络中的两个层面,即自主性和依附性。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解析:首先是民间文艺学思想相对于西方相关学术理论而言的依附性与自主性;其次为对作家文艺学思想显著的依附性以及一定意义上的自主性;再次民间文艺学相对于民俗学思想的依附性与自主性。主要从民间内涵的演化、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发展历程、文学性阐释之变化等核心问题进行论述。
在对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与反思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它的单薄,我们不能仅仅将其归属到学科问题,它自身思想推进中对作家文艺学和民俗学的依附则是更重要的因素,同时对于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推进中若隐若现自主性之忽视与缺乏反思也是一个缘由。新世纪,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必须摆脱这种依附,走向自身的独立,产生中国民间文艺学自身的问题、话语与理论体系,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纠正作家文艺学之偏颇,构建完整的文学理论。
[1] 郑元者:《文学理论精读》(讲义),即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详见郑元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历史、理念、事实与方法》,载于《BI(美)》2007年第1卷。以下文中出现此类论述不再注释。
[2] 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版,第109页。
作者:毛巧晖
作者讲座PPT链接: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8774
-------------------------------------------------------------------------
资料来源: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C%CF%EB%CA%B7%C2%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