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艺节”之剧目介绍
歌舞剧《红高粱》
莫言:舞剧版《红高粱》让我很激动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时间:2013-07-19 07:13:00
■十艺节·重点剧目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实习生 于倩
“生如高粱,死如烈酒。”7月12日晚,由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舞剧《红高粱》(右图)在青岛广电影视剧场首演。7月14日晚,小说原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现身演出现场,观看舞剧《红高粱》后,与演职人员热情交流,称“舞剧版让我很激动”。
小爱大爱彰显民族精神
作为青岛市冲击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大型舞剧剧目《红高粱》,基本保有了小说原著以及电影《红高粱》故事的主线情节,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九儿、罗汉大叔等个体人物以及村里人的集体人物群像。
1小时40分钟的演出,前半段以“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悲歌为主线,讲述了九儿与爷爷为了质朴的爱情,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和世俗观念;后半段描述的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奶奶”悲壮赴死,爷爷带着豆官和众乡亲用最悲壮的方式进行抗争。
舞剧《红高粱》分为六大章节——逼婚、野合、祭酒、丰收、屠杀、赴死。每个章节都主题鲜明,故事情节清晰,剧中音乐大气磅礴,演员服装唯美、化妆精良、表情动作逼真到位,灯光与剪纸造型的高粱地等场景极大地拉伸了舞台维度。火红的高粱地,火红的高粱酒,逼婚时新嫁娘的白盖头,跟随麻风病人的恐怖白团,枪声响后淋漓的鲜血,大悲大喜的剧情处理之外,细节方面也不含糊。
高粱随风而动的沙沙声,出嫁路上九儿揣着的红剪刀,野合之前的童声旁白,烧酒锅里冒出的白雾,众人中伤九儿为不祥之人时的刁酸刻薄,高粱丰收庆祝时秧歌队的搞笑段落,屠杀、赴死章节仅以日本军旗作为符号替代……竹笛的婉转、箫与埙的悠扬、唢呐的苍劲、大鼓的气魄……细腻之处让人称赞。
舞剧《红高粱》突破了语言的地域性,跳脱出交响乐的抽象性,用可视化的舞美讲述通俗易懂的故事。舞剧中的中国元素也是一大亮点,面具、剪纸、大瓷碗、山东大秧歌、沂蒙山小调等特色使得舞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青岛歌舞剧院董事长黄港认为,舞剧《红高粱》的改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红高粱》是一部体现人性的作品,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而是一部正剧。他说:“从个人的爱恨情仇上升到国仇家恨,一茬茬红高粱年年长,一代代孩子延续生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是不能被征服的。”
莫言:这部剧作打动了我
7月14日晚,当莫言先生以普通观众身份亮相青岛广电影视剧场时,令不少观剧市民大呼惊喜。
在全场1小时40分钟的时间里,莫言一直全神贯注,演出结束,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莫言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握手交谈。他又拿过话筒,语音高亢地说:“我的感觉是兴奋、激动的。当然,只看一遍很难说出个一二三四,要再看个两遍三遍,才能理出个思路来,比较完整地说明我激动的理由。但是我想,能让观众激动,让原作者激动,它就一定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这部剧打动了我。”
莫言开心地表示,尽管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商榷的地方,直觉让他感觉这部舞剧情绪很饱满、很亢奋,尤其是大段的群舞,特别具有表现力,塑造了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个抗争的群体形象,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原著的精髓,这是非常难得的。
谈到自己最喜欢的剧中场景,他表示,“上半场那场酒坊里喝酒的戏十分有趣。当然,下半场也有许多段落也很打动人,我也很喜欢!”当获知《红高粱》将冲击十艺节时,他笑言,当然希望这部凝聚着许多人心血的舞剧能够获奖,但获不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造出一台艺术精品。
精雕细琢打磨精品
小说《红高粱家族》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曾被改编成电影及话剧,尤其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更是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红高粱》是一部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作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红高粱’。《红高粱》的舞蹈剧创作要求非常高,压力大。”黄港说,创作这出剧目,自己也很忐忑。青岛歌舞剧院三年前就已着手剧本的改编,但改编工作一波三折,历经艰苦,终将剧本完成改编。为了改编,自己曾先后看了小说《红高粱》多遍。
青岛歌舞剧院董事长黄港透露,其实,在创排舞剧《红高粱》之前,青岛歌舞剧院创排的《东厢记》基本是同一时间段开始立项,但由于担心《红高粱》已取得的盛名以及十艺节参赛的压力,舞剧《红高粱》的危险系数相对要高,所以改编与排演工作进展缓慢。
他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机遇随之而来,我们歌舞剧院紧锣密鼓地将舞剧《红高粱》强势推出。”从7月12日至23日,舞剧《红高粱》将联演10多场,将根据各界观众的意见建议,不断对剧目进行打磨完善,努力打造冲击十艺节的文化精品。
方言话剧《泉城人家》
《泉城人家》:呈现原汁原味城市精神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时间:2013-08-09 07:59:00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今年10月,十艺节将在山东举办。作为东道主,我省既要组织办赛,还要创作选拔优秀作品参赛。目前,我省确定的15台重点推荐剧目,正在紧张的打磨提升中,力求在十艺节舞台上以最高水平展现给全国观众。
由济南市曲艺团创作排演的方言话剧《泉城人家》,跻身15台重点推荐剧目。该剧故事情节曲折感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无论是对泉城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泉城人淳朴善良性格的刻画,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日前,济南市曲艺团团长韩波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是要努力把《泉城人家》打造成一部贴近济南人生活、展现济南城市精神的优秀剧作。
名家执笔,10年舞台历练
记者(以下简称记):《泉城人家》创排大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剧本创作修改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
韩波(以下简称韩):《泉城人家》于2004年亮相舞台,是作为专业曲艺院团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的大戏,该剧由解放军总政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宏创作,总政歌舞团一级导演、文华大奖获得者胡宗琪执导。编剧王宏是济南人,在我团曾经有过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同时对我团的演员也很熟悉,剧本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根据我团演员的不同表演特点“量身定做”的,因此演员进入角色、把握角色也很生动自然。在近十年中,剧本历经多次修改,主创人员数次到济南老城区进行采风,根据济南近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调整剧本,同时,随着演出经验的丰富和演员表演水平的提高,对剧本方面的要求更加精益求精,从语言到剧情,从结构到风格,都有了逐步提升和完善,使全剧更加精致、精彩,成为一部真正贴近济南人生活的精品之作。
记:经过多次演出,进行过哪些方面的修改和提升?是否还在根据发展,不断修改提高?
韩:截至目前,《泉城人家》先后历经4次较大修改,尤其是今年的两次修改排练,剧本、表演、灯光、音响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4月底作为第七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首场演出精彩亮相,得到业界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修改后,台词更加精准、细致、富有现代色彩,导演的构思更加着重塑造人物、表现故事,从剧本到表演,注重品质和风格的打造,使该剧从各个方面提升了艺术价值和效果。目前,该剧正在进行新一轮修改,力求进一步增强艺术张力和感染力,丰富舞台层次和内涵,加强艺术风格多元化的呈现,计划7至9月集中排练,10月份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
故事感人,演员各怀绝技
记:目前看来,这部戏有哪些突出的看点及亮点?冲击十艺节有哪些优势?有什么样的期待?
韩:这部戏的亮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剧情故事动人。《泉城人家》的故事从40多年前一个略显破败的大杂院开始,泉妞是一个以卖长果仁谋生的善良女子,在卖长果仁时拾到了被人遗弃的孩子。为了这个“遗弃子”,泉妞在新婚之日被夫家赶回家,又为了这个孩子终生不嫁。40多年后,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引发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剧情令人感慨万千,催人泪下。故事真实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济南人淳朴、善良、热情、率真的性格,体现出诚信、创新、和谐的济南城市精神,真实亲切,动人心魄。
二是浓郁乡音感人。把地道的济南话搬上舞台是《泉城人家》的一大特色,剧中台词运用了很多济南的方言、俚语、俗语,这些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感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演济南人、讲济南事、说原汁原味济南话这一特点为该剧整体风格注入了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三是人物性格抓人。剧中善良的泉大娘、热情的泉大爷、质朴的大丽、直率的小生、泼辣的小云、饶舌的燕子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像你我身边的“熟人”,各有特点,性格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是舞台设置迷人。泉是济南的魂,该剧利用旋转舞台突出“泉”这个主题,堪称一大亮点。舞台多角度的旋转,既丰富了观众的视觉画面,又巧妙地阐释出故事发展脉络,刻画出了人物内心情感,写实的表现出古老的泉池、喷涌的泉水,这都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这部戏的优势在于它是用尊重的态度还原生活,用真诚的情感打动观众。有观众反映,这些舞台上的人物和事情仿佛发生在他们身边一样亲切,一样真实,就像过日子一样,让他哭,让他笑,让他沉浸其中,享受悲喜。这部戏如此被观众认可,被老百姓喜欢,首先因为它植根于群众,来源生活,真诚自然。同时,通过一百多场演出和数次的修改排练,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十艺节上展示它的风采,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风格简约,写实写意结合
记:剧中的演员是如何挑选的?几位主演都有什么样的艺术特长?对他们在剧中的表现有什么样的评价?
韩:该剧的演员是根据全剧角色需要确定的,日常工作中,每位演员在不同的曲艺领域中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饰演“泉子”的李洋是著名相声演员;饰演“泉妞”的赵荣娜是山东琴书演员;饰演“大聪”的魏务良是山东琴书演员;饰演“大丽”的刘娟是山东大鼓演员;饰演“小生”的朱海堂是相声演员等。多年来,为了演好角色,演员们认真揣摩人物,反复修改排练,努力积累舞台经验,艺术修养不断增强,表演水平不断提高,舞台状态也渐入佳境,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深刻生动,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记:本届中国艺术节提倡俭约,对道具服装等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对这部戏产生一些影响吗?
韩:不会有太大影响,这部戏的特点就是表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整体风格是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着重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道具服装投入很小。
记:剧团为排演好这部戏,是如何整合并调动各方面资源的?目前演出多少场?观众评价如何?
韩:各级领导的支持关心和全国一流的主创团队是该剧成功推出的关键,目前已演出120余场,除在剧场演出外,多次深入学校、企业、社区、广场等地开展巡演,很多市民纷纷打电话订票,慕名前来观看演出,受到广大泉城市民的欢迎和好评,使该剧逐渐成为一部代表济南城市精神的精品剧目。
柳琴戏、吕剧《喝面叶》
农家乐式《喝面叶》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时间:2013-08-16 07:19:00
□ 刘玉堂
在所有地方戏中,最富地方特色、最有生活气息及情趣的,我看是《喝面叶》。
《喝面叶》说的是,一殷实农家的男人陈世铎较懒,爱玩儿,还有点好赌,常借口赶会,出去听戏赌博。贤惠伶俐的妻子梅翠娥赌气以生病为由,让丈夫为其做饭。不习家务的陈世铎为妻子做了一顿最简单的面食——面叶。翠娥借此教育丈夫做人要勤劳诚实,陈世铎感知了妻子的善良与不易,决心改正错误。
我看该剧,一个突出的印象即是:殷实人的家务事,农家乐的风情画。
不免就说到面叶这种食物。我家乡管这种东西叫面棋儿,跟绿豆放在一起煮的时候,则叫绿豆棋儿。具体的做法,即如戏中所演:擀擀擀,一大片,切切切,莲花瓣。从演员表演的动作看,他擀好了面皮之后,是叠了几迭再切的,他这个“莲花瓣”应该是菱形,家乡人管它叫面棋儿,我估计也是因为其形如棋子大小的缘故。
我所以称其为农家乐的风情画,还因为其主题并不是争取女权,也并不是纯粹地教育懒汉,而是做面叶、喝面叶的本身。那小媳妇说是为什么男人偏要管老婆,可还是预先蒸好了馒头等着丈夫。陈世铎也够不上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他还是疼老婆、听老婆话的,你从他一边下面叶,一边嘟囔切上姜放上蒜,老婆子喝了好出汗,及一趟趟地跑着给老婆盛面叶也能看得出来。
柳琴《喝面叶》于1956年获全国戏曲大赛华东区“优秀剧本奖”、“优秀表演奖”,之后即被诸多剧种移植,受到了广大戏迷的普遍欢迎。吕剧《喝面叶》则成为山东吕剧的经典节目,并应邀赴多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得到了许多外国观众的喜爱。
柳琴与吕剧的《喝面叶》,内容上大同小异,只是个别情节上有所不同。比方柳琴的《喝面叶》中,梅翠娥一出场,是出门去摘豆角:
石榴开花红似火,翠娥头上插一朵。十七八闺女她把花来戴,小媳妇戴花人笑我……手里挎着竹篮子,我要到地里摘豆角。我离了家出了村,大路上少行人,我顺着小道往田里奔。三亩地里是种棉花,挨着地边豆秧深,小豆角长得呀十分嫩。弯下腰来豆角来摘,清露水拉湿衣襟。我掰豆棵摘豆角,小蚂蚱飞得扑啦啦,走上前来用手捉,我捉着两个它跑了仨。豆角摘满一竹篮,我顺手来又摘两个嫩南瓜。六月的天气好下雨,我挎起篮子转回家。走过一块高梁地,村庄不远在面前。当头太阳热炎炎,我来到树下歇歇汗。抬头我朝河边看,见几个小孩洗澡把水玩。谁家的媳妇把衣裳洗,小棒槌也不住地上下翻——只听得“扑通”一声响,只见她两只脚滑倒在河里边。什么人留下的这个规矩啊,为什么小女孩洗衣给男孩穿——今日翠娥我回到家,等候世铎他把家来还。我不刷锅也不洗碗,叫他给我做一顿饭。俺叫他知道日子怎么过,还叫他尝尝俺做媳妇的难不难——翠娥主意已拿定,挎起篮子我把家还。
吕剧的《喝面叶》,梅翠娥一出场,则是从地里摘豆角回来:
石榴开花红似火,翠娥头上插一朵。十七八闺女她把花来戴,小媳妇戴花人笑我。刚才我到了南坡里,摘了一些嫩豆角,这嫩豆角熬汤喝,喝汤就着热馍馍,细白面,好白馍,留给我丈夫陈世铎。他到那东庄去赶会,一去就是三天多。自从我嫁到他家下,他常常偷懒不干活,家里的事情他不管,里里外外全靠我。清早俺下坡去锄地,还得给驴把草割。又洗衣裳俺又做饭,那月亮下面俺纺棉花,我在家一天忙到晚,他在外又好吃来又好喝。回家来常把俺来怨,翠娥还得服侍着。天下的事情不说理,为什么男人偏要管老婆。我心里越想越生气,等他回来我把理说。今日翠娥回到家,等候世铎把家还,我不刷锅我不洗碗,叫他给我来做饭。我叫他知道这日子怎么过,也让他尝尝过日子难。我急急忙忙回家转,来在俺的大门前。转身我把房门进,忽有一计上心间,装病罢来装病罢,等候世铎把家还。
一去一回,我看吕剧的这个改动是好的,至少比柳琴的唱词简洁了些,也明快了些。这个“石榴开花红似火”当然就是《喝面叶》的核心唱段,我偶尔去公园转转的时候,还不时地听到几个年纪稍长点的妇女在唱这个“石榴开花红似火。”
看《喝面叶》还给我一个写作上的启示,那就是:生活的情趣比思想的深刻更重要。《喝面叶》的名字也不错,比喝面条或吃水饺什么的更有味道,也更像一个文艺作品的题目。
吕剧《百姓书记》
山东吕剧《百姓书记》重新编排亮相十艺节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时间:2013-08-21 15:14:00
日前,新编吕剧《百姓书记》正在山东省吕剧院做最后的排练。作为山东省申报“十艺节”文华奖评审重点推荐剧目之一,《百姓书记》此前邀请了国内知名编剧杨林、著名导演李利宏加入,对该剧进行了重新打造。新编版本《百姓书记》不仅将该剧的故事进行艺术化提升,而且在音乐上对吕剧的传统唱腔进行了革新。
反映真人真事
《百姓书记》根据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致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6年初夏,王伯祥受命担任寿光县委书记,他冒着风险,在条件稍好的南半县推广蔬菜暖棚,对凋荒颓芜的北半县整治开发,迅速解决了全县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他锐意改革,工业、商业、教育、城建及千行百业齐头并进。王伯祥在寿光创造了一个奇迹,也在齐鲁大地留下了一段佳话。《百姓书记》就是根据王伯祥的真实事迹创作完成的,是地地道道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吕剧。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段雨强告诉记者:“《百姓书记》是真人真事的再现,虚构的成分太多,王伯祥本人肯定不接受,而若事迹不够突出,又构不成一部戏,所以不好写。很多现代戏都是虚构的,没有现实根基,震撼力不强。而《百姓书记》讲的是真实的现实,反而更能打动观众。”段雨强称,省吕剧院于2010年下决心将《百姓书记》立在了舞台上,2011年《百姓书记》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建党90周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专家们也看准了这部戏具备继续深入打造的基础和良好的前景,在此基础上,省吕剧院重新请了知名编剧杨林和著名导演李利宏加入,对这部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让人物形象接地气
对于这个真实人物的塑造,导演李利宏称,“王伯祥这个人物出自山东,是百姓认可、社会舆论认可的人物。艺术家也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人物形象,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大家熟知的新闻形象变成艺术形象。这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也是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李利宏称,在大家眼里王伯祥这个人物肯定很高大,这种高大是精神的高大、人格的高大,这个毋庸置疑。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导演肯定要把这个人物形象拉下来,肯定要让他像个平民。“一般来讲,艺术高于生活,但是以我的理念,在这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把握上,我认为艺术低于生活。只有沉到生活的底层,才能塑造一个百姓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我们传统的高大清官形象。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是一个平民立场。这个人物就是在老百姓中生长起来的老百姓自己的贴心人,所以我在戏中一定把他的形象拉近。”
该剧的编剧杨林也称,作为弘扬主旋律的题材,作品很容易落入说教、喊口号的窠臼。“无论何种题材的艺术作品,其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百姓书记》不仅要传达政治理念,更要塑造一个有担当、有真情实感的县委书记形象。为什么时隔多年后老百姓仍能记住他?原因就在于他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把老百姓的事当成爹娘的事来办。”
艺术品要经得起考验
段雨强称,在担纲编剧之后,杨林对人物原型王伯祥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整部戏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化,改编之后的戏更侧重于向艺术精品的方向发展。“这部戏刚搬上舞台的时候,有点类似于宣传剧,就是宣传王伯祥这个人物的先进事迹,而改编后的戏更侧重于细节和艺术的震撼效果,不单纯地是好人好事的展现。”
李利宏称,这个题材从捕捉到创作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剧本目前还在改,虽然大的格局定了,但是在排练过程中随时都在调整,甚至可能在未来合成、审查过程中都要改,即使参加了“十艺节”可能还要改。“王伯祥这个人物有价值,这个故事题材有价值,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才能创作出一个艺术精品,打造成一部经得起艺术、观众和历史考量的艺术品。否则的话,我们的追求会受到影响。这部戏题材非常好,创作团队也不会满足于一般的肯定、一般的反响和阶段性的赞誉,而是让这部戏能成为现实主义艺术精品流传下去。”
吕剧也需要革新
段雨强称,新编《百姓书记》有几个大的变化,舞美推翻重新设计,服装也要重新制作,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传统吕剧的音乐唱腔进行了推翻。《百姓书记》的配乐和唱腔由著名作曲栾胜利全新打造,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吕剧唱腔进行了革新。
“重新打造《百姓书记》的唱腔,就是因为过去老的吕剧唱腔,再放在这部戏上已经不合适了。因为剧中的故事、人物在随着时代而变化,戏的内容和形式也都不一样,仅用旧有的唱腔已经不行了,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有发展、有创新。”段雨强称,现代吕剧唱腔的发展,必须革新再创造,每出一部新戏,不能再照搬过去老的传统唱段。段雨强称,具体到《百姓书记》的配乐革新上,就是这部戏乐队加大了,加入西方管弦乐,因为仅用几件民族乐器很难达到那种宏大的效果。
李利宏称,在现代戏中吕剧也是一面旗帜,它有它的经验和传统,包括它的积淀,做现代革新戏吕剧应该是长项。“如何把这个戏做得更有时代感和时代价值,也是吕剧现在面临的问题。”
新编京剧《瑞蚨祥》
《瑞蚨祥》:新编京剧的“齐鲁气派”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时间:2013-08-30 09:01:00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你知道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是由谁制造的吗?你知道是哪家中国古商号曾给美国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创业的灵感吗?答案就是济南百年老字号“瑞蚨祥”。8月20日和21日晚,由省京剧院创排的新编近代历史京剧《瑞蚨祥》再次在梨园大戏院上演。
经过多次的打磨提升,作为我省冲击十艺节“文华奖”参评剧目的《瑞蚨祥》,在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上都有了新的提升。戏剧评论家赓续华认为,“这部戏不仅有实力冲击艺术节文华大奖,而且有希望成为山东省的优秀剧目、保留剧目。”
儒家经商理念有“正能量”
京剧《瑞蚨祥》改编自李书圣、曲直话剧剧本《大商无算》,讲述了清末章丘籍商业奇才孟洛川的故事。在一系列商战矛盾冲突中,孟洛川不断成长成熟,不仅征服了“十里洋场”、济南同道、感化了因误成仇的自家兄弟艾隆标,而且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据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介绍,去年《瑞蚨祥》开始剧本创作,今年2月首演广受好评,主演刘建杰凭借孟洛川一角获得“梅花奖”,该剧也在全国观众面前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期间,《瑞蚨祥》先后进行了10多次研讨,完成了近60场的演出磨合。”
“我们不仅是把话剧改成京剧,还是在打造本土题材的近代京剧。”该剧导演卢昂表示,在前期专家和观众意见的基础上,《瑞蚨祥》从剧本上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了交待,把“瑞蚨祥”商号的起伏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更加突出了民族商业的发展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表示,这部戏的主题超过了当前对商家的解读,“孟洛川的‘经道义、营民生、顾国谋利’的儒家经商理念,是留给我们的正能量思想,它解释了一个百年老店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对此,中国剧协原党组副书记王蕴明认为,这部戏立足于齐鲁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理念和美德,并转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题材、故事和人物,就是齐鲁文化内在的、本身的,这是许多历史题材的戏剧不具备的,这是新编《瑞蚨祥》的优势和特点。”
唱出山东京剧的“不一样”
据介绍,《瑞蚨祥》由著名剧作家刘桂成担任编剧,特邀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卢昂教授担任导演,北京京剧院朱绍玉担任音乐唱腔设计,在剧本、音乐、舞美上都有了新的提升。
郑少华表示,演员们的表演更细致深入,京剧化体现更明显,开场扯布舞和椅子争斗等段落,对传统表演程式作了大胆改良。“在音乐上,该剧不仅加强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还出现了京剧锣鼓经的创新设计,并把提琴等西洋乐器融入乐队,取得交响效果。”
在音乐设计中,《瑞蚨祥》除了第一次把坠琴作为贯穿京剧的乐器,还第一次让老旦唱唢呐二黄,而二黄三重唱在京剧舞台上也用的非常少。在不离京剧本体的前提下,朱绍玉把山东梆子、柳琴戏、吕剧等民间曲调都融合到了人物唱腔里,听起来似曾相识。
对此,徐培成认为,“《瑞蚨祥》在音乐上,既有故友重逢的温馨与喜悦,也有出乎意料的惊喜。”而朱绍玉表示,戏曲的唱腔布局就像一个建筑的柱子,绝不仅仅是演员的帮衬,唱腔布局把全戏铺排开之后,就奠定了一出戏的节奏和艺术风格。
赓续华认为,京剧既有共性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京剧有鄂派、海派之说,山东也有自己的特色。《瑞蚨祥》的成功,就是在京剧共性的基础上,唱出了山东京剧不一样的东西,既包括人物的表演,也包括音乐处理等方面。”
两朵“梅花”同台交相辉映
俗话说,戏剧是看“角儿”的艺术。除了“梅花奖”获得者刘建杰外,《瑞蚨祥》特邀国家一级演员、以《谢瑶环》夺得梅花奖的王艳加盟,还有近年来多次荣获重大奖项的张国辉、吴雪靖等青年新秀,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花奖得主王艳的加盟,让这出戏增添许多亮色。”赓续华表示,在夺得梅花奖之后,刘建杰的唱腔、舞台表现都有了新进步,王艳的到来又有了新的看点。“这两朵‘梅花’有了互相生辉的感觉,又有舞台较量的感觉,对这部戏有整体提升。”
此外,无论是“孟母”的角色,还是饰演者吴雪靖,都得到了专家认可。“编剧对于‘孟母’的设计非常巧妙,很自然地跟‘孟母三迁’结合起来,跟人才的教育、培养结合起来,写出了孟洛川这个人物成长的过程,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王蕴明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薛若琳说,无论是孟洛川、孟母,还是艾中庆等角色,刻画得都比较充分。“这几个人物身上都有戏,导演卢昂也善于抓住重要环节和关键场次,在主要人物的人性开掘上很有深度,有了深度就有感染力,真正把‘戏趣’释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