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09级历史系民俗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热烈欢迎川川老师加入我们的论坛

TOP

合适合适……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再合适不过了。

TOP

回复 8# 的帖子

我们通过学生会在全文学院都通知了,能告诉的朋友也都告诉了

TOP

回复 13# 的帖子

好的,马上通知。

TOP

婚嫁礼仪婚姻的含义: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排除了杂乱的性交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制度。婚姻的性质似可表述为建立在性关系基础之上的异性(男女)间的社会契约。但婚姻通常来说不是个人之间契约,它代表两个团体(家庭、家族甚至国家)间的结盟。因此,简单说来,婚姻是“制度化的性结合"。婚姻是组成家庭、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保障人类自身生存与繁衍的基础。(因此,每个社会都非常重视婚姻制度的建立,但社会性质不同,建立起来的婚姻制度也有所不同,甚至有本质上的区别)。
婚姻的演变:一: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实行的是门当户对择偶观,人们在选择配偶时,以男女双方家庭的财产多寡和门第的高低为标准,而且由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一般说来,在一个社会进步或相对稳定时期,即便男女双方没有择偶自由权,而父母认为门当户对的妥当配偶对子女来说也未必不适当的配偶,因为相似的家庭背景下,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程序等方面也比较相近,他们容易调适,结成佳偶。但是传统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实质是家庭为本位的择偶观,男女青年没有自由恋爱,自己选择配偶的权利。
二:建国后的择偶变化可分为二个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二个阶1950年5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颁布之日起实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妆。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务。”@其中,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是现代婚姻制度的核心,也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本质区别所在。第一,上世纪50年代初期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与以前略有改变,第一1)上世纪50年代初期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与以前略有改变,不仅考虑对方家庭的富裕与否,还更多地强调子女婚后生活幸福与否,注重家庭政治条件(如家庭成份),但是门当户对的本质没有改变,仍以家庭为本位。父母认为婚姻决定权属于家长,所以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实际上是家长的择偶观。(2)父母子女的思想意识,属于不同时代。父母因年龄大,传统观念基本固化,不易接受新思想,而青年生长在建国初期的社会剧变时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思想,追求新事物。因此,在择偶问题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第二不仅择偶双方除了考虑彼此的感情、品质之外,对双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特别是住房条件)、教育程度、容貌长相等因素,都成为青年人择偶不可回避的重要的参考条件。对异性美的欣赏、仰慕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而重新得到认同,把择偶的感性需求贬低为邪念或思想不健康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是择偶观的人性化、个体化发展。
婚姻中的辟邪现象
原因:婚姻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是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而且婚姻的缔结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与否。所以婚姻虽然是好事,但在其缔结过程中叉会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力量甚或某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干扰。为了去除破坏和干扰,在中国在中国民间,从择婚、议婚、定婚到婚娶乃至离婚、再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繁杂的辟邪事项,以免在婚姻这一人生大事、宗族大事上出现不幸而影响到各个方面。解释生活习惯、风俗信仰方面谈谈婚嫁辟邪现象,这些现象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景象,凝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习俗。
首先,择婚阶段: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以辟邪。在原始社会,一种重要的婚姻规例是族外婚,它以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为重要特征。人们认为,氏族内部通婚会给氏族全体成员带来厄运,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以辟邪去灾,这在氏族内是相当严格的,若有违反,当事人必遭严厉制裁。其次,禁止同姓通婚以辟邪。
议婚是指在可以选择婚姻配偶的范围内和民间习俗允许的方式下,对可择婚姻对象所作的具体交涉活动,它为男女定婚服务,在议婚阶段及其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忌避的方式。如忌找多嘴媒婆说媒,以避免酿成灾祸和悲剧;纳彩礼时忌用死的动物以辟邪;婚龄与生肖相冲的忌避等。在汉族某些地区忌男比女大三、六、九岁,忌女大一彝族忌女大三,民间社会还有约定俗成的定婚辟邪
纳吉,男方通过占卜,得到吉兆准备礼物去女家决定婚约。一是定聘的定金必须是偶数,忌单数,定礼也要成双成对,忌单数                                                                 纳征二是男家正式将聘礼(俗称“彩礼”)送往女家,即是纳征了,纳征也有礼仪,比如聘礼数目忌单数,忌送女方鞋子作聘礼,含有避免女方穿上鞋子溜掉的心理
汉族某些地方尤忌七月七日婚嫁,反映了人们夫妻要长相伴随的心理,不要像牛郎织女那样长期分离,只有在七月七日那一天相会。新婚之夜,有所谓“人闹鬼不闹”之说,所以“闹洞房”也带有辟邪的意义。
含义辟邪规制反映的只不过是人们在认知水平、求真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人们避凶求吉的心理和对和平、幸福、美满婚姻生活的向往。
黄梅地区的婚嫁礼仪传统的六个程序:请期、亲迎、拜天地、婚宴、入洞房、回门等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六礼”中,前四者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婚姻对于成年男女来说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结婚礼俗主要有访亲、定亲、过门、嫁娶、回门等。先由介绍人牵线,约期见面、相亲,双方同意就照相留念、互赠礼品(信物),然后分别上门,会见双方父母,男给女方“见面礼”。定亲后,男方一年三节送女方父母和其已成家兄弟的节礼。确定婚期后,男到女家过门须送厚礼,并双方到区乡政府登记。佳期多定“元旦”、“五一”、“国庆”或“看日子”。迎亲,城镇租借汽车,乡村用拖拉机、三轮车或步行。嫁妆上贴红双“喜”字,或人抬或车运。宴席或自办或到饭店包席,新人出面敬酒,答谢亲友。举行婚礼仪式,不拜堂,先由主婚人讲勉励恭维话,新婚夫妇介绍恋爱经过。然后敬烟、敬糖果,闹新房。次日上午,新婚夫妇备茶拜见亲友,亲友要给“茶钱”。婚后第3天,女方哥哥或弟弟要送书皮剪刀到男家,接新人回娘家,俗称“回门”,但须当天返回。到满月,须带礼物再回娘家,叫“走满月”(5)黄梅迎亲的时候说的吉祥话
黄梅人在迎亲的时候每件陪嫁品要说一段吉祥话,很有特色1、[电视机]电视我说不倒,走七(去)宽(生)个晓(男伢)。2、自行车哪多又多,宽个晓会上学!3、桌子四个角,将来小孩上大学。4、红箱四四方,宽儿到中央。5、MOTO车的吉强话:新郎骑,新娘坐。 宽儿考大学。6、日出东方万里光、手执月斧响叮当、轻轻套上象牙床、象牙床上盖锦被、锦被中间出祭央、一头一个记央枕、记央枕上结成双7、红箱四角方方,内装宝藏,富贵万年长。8、电扇扇风凉,新郎爱新娘!9、一担箩八根梭,阔个伢就上大学10、伢破一对,宽儿成双成对..38、大红木箱拍两拍,里面装存折。                                                                     传统婚嫁礼仪1、女方家庭先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经由媒人交给男方。男方将这张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红纸压在自家厅堂中神龛上的香炉底下。观察三天。如果这三天时间里合家平安、诸事顺邃.“连一个碗都不曾摔碎”,没有口角是非。则认为此女与家人相合、能给家人带来好运。不会带来晦气。这样,男方家庭已经有了意向。顺天命、合八字的习俗。意在加强婚姻成立的神秘性和权威性
2、“看女”。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相亲,只是在传统社会中.“看女”相亲仅具有单向意义:它让男方家人端详待嫁的女孩,而女孩在这种场合往往由于害羞或男孩本人未亲自前来的原因而无法观察对方。具体操作上。先由女方家选个好日子。让男方家人前来。一般情况下待娶的男孩会在家人的陪同下亲自“看女”,有的由父母同去,有的由亲戚长辈陪同,但也有男孩未亲往、仅由家长代劳的. “看女”这一天,待嫁的女孩也会清楚这个安排,一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女方家长会借故安排女孩在厅堂中露个面.让男方来人简单地观察一下。如果男方满意,会留下吃饭,同时还要包一个红包给女孩;如果不满意,则连茶水都不喝一口就走了。在“看”的内容上,主要看手相、看耳朵、看嘴巴、看走路等等。手相上。“断掌”的女孩不能娶,但。花掌”的没有关系。耳朵要长、耳垂要厚,这样才有富贵相。而“长着老鼠耳朵、老鼠尖嘴”的则不好。还会要求女孩在厅堂中走上几步。以观察她走路是否端正、脚是否小
3、“踏人家”,亦即“看人家”。男方事先选个好日子,由女方的母亲、嫂嫂或婶婶(全是女的,但女孩不能亲去)按期到男方家实地考察,看其家庭状况。此时。如果女方不满意,仍可回绝这门亲事。
4、系亲”(即订亲)。一般由男方选好吉日,带上l对金戒指、l套衣服、在人数上,一般男方有6人前往。女方也有6人参与。传统村落中的婚姻是家庭之间的一种交易行为,女性作为婚姻当事人之一,无权参与意见.交易全过程由家长包办。这个过程的交易色彩体现在双方讨价还价:一般由女方先“开价”,再由男方“还价”.最后商定男方必须提供给女方的钱物。双方达成一致后要“写红帖”,请。命好的人”将双方已谈妥的条件写在红纸上,以作凭据(一式两份,男女方家各一份)。例、“送节”、“送年”
5“送日子”。男方一旦在经济上和物质上作好迎娶准备后.就会请“地理先生”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房屋坐落山头择好迎娶的吉日吉时,并将此时辰正式告知女方。俗称“送日子”。男方此时要付清聘金
6、经过了前面一系列的准备,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迎娶新娘、举办婚礼了。作为女性生命中最重要的礼仪.它具有许多象征性的细节,是引导和强化女性从“为人女”“为人妻”过渡的重要一环;经历此番仪式.也就宣告了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在特定区域中,当地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左右着女性的这种角色转变。而其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传统社会中迎娶新娘的主要习俗如下:1、在女方出嫁、请客的前一天。男方会派6或8个人(必须是双数)送去红帖上载明的货物,以供女方家庭嫁女所用。新郎一般在家等候、忙着准备,不去迎亲;但也有富裕家庭的新郎会雇轿亲自迎亲。迎娶新娘要用轿子,轿子的数量与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新郎乘的是“牙轿”,有4个人抬。新娘乘的是“花轿”,有4个人抬。“大客”坐的是“小轿”,有2个人抬;一般有2个大客。故要备有2顶小轿。如有婢女陪嫁的也要l顶2个人抬的小轿。另有新娘的侄子辈、10来岁的人押轿送嫁,也必须有1顶2个人抬的小轿。其中的“大客”往往是女方家族中有一定身份者.故对方来接时也必须是有一定身份者。
2、新娘在出门前要先洗浴,这也有时辰。之后,由一位“命好”的妇女帮忙梳妆打扮。所谓“命好的人”,主要指婚姻顺利、子孙满堂者,
3、一旦新娘上轿出门后,等候在大门边上的娘家人马上把两把秤分别挂在大门的左右门扇上。并拿着扫把往家里的方向象征性地扫三下,随即紧闭大门。这两把挂在门外的秤。具有希望娘家、夫家“你好,我也好”,两家一起行好运的象征意义。而扫把往家里的方向扫地,是娘家人不希望女儿带走娘家的财气和运气。
4、新娘花轿到了夫家。进门后直接抬入厅堂。新娘随后准备下轿拜堂。此时公婆要回避,不能见面。拜堂由一对“命好”的夫妇带领,女的搀扶新娘,男的引导新郎新娘烧香。随后,“命好的人”用一面画上八卦图案(起压邪作用)的“米筛”遮住新娘面容,搀入洞房。新房中诸如子等的摆设及其朝向均有讲究。新娘落坐后,在“命好的人”的帮助下卸下凤冠龙袍。并要改变发型:将原来的辫子发型改用红绳扎住,改梳“圆头”,此后就可以戴上金银首饰——但在娘家及出门途中不能戴。这些金银首饰主要是女方陪嫁来的。新娘由“命好的人”搀入洞房后,三天内(俗称“三朝”)不能出房间门,吃饭时将饭菜端入新房内。新娘在这三天中要缝制好一条裤子或者围裙。裤子在当地方言中与“富”谐音。新娘此时缝制裤子象征着“富富贵贵”
一点感慨、隐藏在婚姻的各种环节背后的主线是经济能力。婚姻论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婚姻机会是成正相关的.只要男方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他就能拥有较多的选择配偶的机会;但若没有适当的经济能力,他在走向婚姻的过程中将会非常被动,甚至被挤出婚姻市场。当爱情与金钱相冲突时,何去何从?真金不怕火炼,不是我们自己看低了爱情的价值,只是我们没有遇到对的人。

[ 本帖最后由 @邹艳妮 于 2011-4-11 21:16 编辑 ]

TOP

上边是余利祥他们小组的民俗学课课件,我帮忙发一下。

TOP

回复 23# 的帖子

七爷来了,当然是我来接驾啰……

TOP

陈伶俐报道

TOP

欢迎所有报道成功的同学以及没成功的游客们!(没成功的再重新注册一下,现在应该可以了)
大家不要局限于我们长大这个小小的版块,其他的版块还有很多宝藏,我们应该是好学勤奋的“矿工”,哪里有学习的金子,咱们就到挖到哪。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第十六期敬文学术沙龙在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举行




   

     2011年3月20日,是尊敬的钟敬文先生诞辰109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以示对先生学术和思想的怀念,当日上午,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了第16期“敬文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邀请了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做主题发言。钟敬文的家人钟宜,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高荷红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以及民俗学专业多名老师及研究生到会参加。本次沙龙由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长万建中教授和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共同主持。

       在主题发言中,乌丙安教授通过向大家展示珍藏的老照片、先生亲手题字的赠书、细致评阅的毕业论文,回忆了当年考入首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班,终于如愿成为钟敬文先生弟子的情景。当年跟随先生的日子,似乎历历在目。整个发言,不仅回顾了钟敬文先生对弟子学业的激励和帮助,还从生活层面上,以细致生动的细节,描述了先生对后辈的照顾和关爱,深厚的师生之情溢于言表。施爱东博士则介绍了他在日本访学期间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翻阅和收集以及实地调查所获得的钟老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相关的成果。通过还原钟先生在日本学习期间的档案材料和真实场景,展示了中日民俗学交流深厚的渊源关系。评议人钟宜和刘晓峰教授对发言分别做了动情而精彩的点评。

整个沙龙现场,气氛亲切欢快。在3个多小时沙龙中,两代民俗学者的精彩讲述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
这些骨灰级人物的会议内容咱们搞不到啊!想偷师一下都不行。以上是百度来的

[ 本帖最后由 @邹艳妮 于 2011-4-19 01:37 编辑 ]

TOP

关于沙市胜利街的调查报告调查人员:张灿(采访)张冰兰(记录)张玲(拍照)邹艳妮(收集整理资料)
调查时间:2011年5月11日
调查方式:走访询问当地居民
调查内容:胜利街的历史变迁和建筑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或长或短的历史,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忆。沙市是座千年古城,它的每条老街小巷、每棵古树、每口古井、每座古桥、每座老房子,无不传达着历史的信息,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带着对老街的好奇,同时也为了完成民俗学课的作业,5月11日我们一行四人造访这条老街,下面我把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胜利街的前世今生沙市胜利街,原名九十埠街,俗称“九十埠”。 早年,此街建筑在靠近长江的古堤上,因岸边多埠头而得名。明清时商铺密集,名称遂演变为“九十铺”。 荆州沦陷时曾名兴亚街,光复后改为中正一、二、三街,新中国成立后改现名。胜利街西起管家牌楼(现沙隆达广场与中山路交汇处),东至青龙观,长约1.8公里,宽4—6米,原为青石路面。1979年,中山路至平安巷、红门路路口至青龙观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江汉路至红门路也于1983年翻修成水泥预制方块路面,平安巷至江汉路0.7公里仍保存原条石路面。
据古文献记载,至迟从唐代开始,沙市城镇主要在赶马台至九十埠所在的古堤街一线及其附近发展,沙市的经济活动也主要以这里为舞台展开。明清时期荆江大堤逐渐筑成,荆江大堤堤街和堤外滩街发展起来;清代后期青石板街(今中山路)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九十埠所在的古堤街仍然是沙市的经济中心。
    唐代形成堤街。唐代沙市寸金堤逐渐形成堤街,有“十里津楼压大堤”之盛,沙市成为为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和港口集镇。唐代自建国,至开元、天宝年间(742—756年),经济持续发展,处在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荆州一带,据《旧唐书•地理志》:“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旧领县八,户一万二百六十,口四万九百五十八;天宝(742—756年)领县七,户三万一百九十二,口十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这以后更有急剧增长,“十倍其初”。沙市作为江陵的对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十分重要,经济发展迅速。到公元800年前后王建至江陵时,沙市街市已颇具规模、十分兴旺了,这当然包括九十埠所在的街市。
    宋代成为繁华街市。北宋是荆州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东晋南朝时期、中唐时期之后的第四个发展黄金期。在五代高氏南平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宋荆州是长江中游地区无人比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五达之衢”、“天子之南邦”。著名理学家胡寅(1098—1156年)在荆州曾留下一首《登南纪楼》诗,纪实性地描绘了北宋时期荆州城市的恢宏和乡村的富裕。郑獬筑沙市堤(文星楼以下),创造了沙市城区扩展和商业发展的条件。沙市获得显著的发展,其商业贸易额甚至超过了江陵城。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宋熙宁十年(1077年),沙市镇的商税额达九千八百一贯六十五文,为江陵府22个商税场务之首,标志着沙市已成为江陵府的经济中心。
    明清盛极一时。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沿江口岸城市商业贸易的繁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长江下游向西逐步推进,江汉平原在雄厚的垸田农业基础上,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一跃成为全国转运贸易的枢纽,形成了一个对外连接全国市场,对内沟通广大内陆腹地的商品流通体系,转运贸易经济盛极一时。
    明代,古月堤的挽筑形成荆江大堤沙市城区段基础,沙市城区又一次得到扩展。沙市成为长江沿岸最繁荣的商业城市之一。孔自来《江陵志余》称:明隆庆、万历时期,沙市“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于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明袁宏道在《答沈伯函》中说:“犹记少年过沙市时,嚣虚如沸,诸大商巨贾,鲜衣怒马,往来平康间,金钱如丘,绨锦如苇。”为沙市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以致荆州府的政治中心江陵城“城中所需,仰给沙市”。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这样感慨:“荆州沙市,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幅辏,繁盛甲宇内。即今京师、姑苏皆不及也。”光绪《荆州府志》称:“沙市为三楚名镇,通南北诸省;商贾扬帆而来者,多至数千船,向晚蓬灯连映,照耀如白昼。”“列肆则百货充韧,津头则万舫麟集”。
    此后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兵灾战乱,沙市一时萧条不堪,“今则寥寥一带尔,盛衰变迁,令人感慨系之”。直至清中期,它又重新崛起,恢复了往日客来商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清代,沙市江堤大兴护岸工程,在险工险段修建驳岸和挑流矶群,不仅使沙市江堤的抗洪能力得到增强,而且使沙市的水运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进一步促进了沙市的经济繁荣,使沙市成为全国有名的商业重镇。清咸丰年间,沙市厘金局年收过江搬堤落地捐约十二万串,在省内仅次于汉口。清末外国列强入侵,纷纷在沙市设立商业、金融机构,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使沙市沦为帝国主义掠夺江汉平原资源和倾销“洋货”的口岸。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中山路建成,沙市经济中心移到中山路,九十埠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条仅次于中山路的繁华街区。抗战期间,沙市经济被日本侵略者摧毁,九十埠在萧条中挣扎。抗战胜利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九十埠逐渐恢复生机。但九十埠是以水运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随着便河填平、长江水运衰落、城市建设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九十埠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小商品市场繁荣期后,便沉寂下去,不再有往日的辉煌。
既然胜利街原先是一条商业街,那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老字号”:
恒春茂药店。沙市恒春茂药店是沙市最大的一家药店,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几乎垄断了湘鄂西一带的中药业务。这家药店创办清同治九年(1870年),创办人为沙市名门大户邓子彝。
    李义顺斋铺。旧时称糕店铺为“斋铺”。1956年,李义顺斋铺参加了公私合营,以后转为沙市食品厂。直到九十年代初,该厂生产的雪枣、酥糖、小蛋糕、灶糖仍然是沙市有名的特色食品,外地人到沙市来总要大包小包地买些回去。
    德森榨房。德森榨房位于今胜利街246号。原名“赵德胜榨房”, 赵德胜去世后,由胡植诚、赵雨峰、吴炳轩接手,更名为“德森榨房”。抗战期间,沙市一带榨房大多关闭,市场柴米油盐奇缺。德森榨房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经营,使百姓日常所需略有指望。抗战胜利后德森榨房改名为立丰油厂,1956年公私合营,划归沙市油厂(沙市日化总厂前身)。
    义森楼酒馆。名扬湘鄂的沙市名菜“皮条鳝鱼”,是义森楼酒馆老板曾永海首创。曾永海从外地移居沙市后,在九十铺(今胜利街)开办了义森楼酒馆。三十年代初,曾永海经过多年实践,把当时比较流行的“酥炸鳝鱼”加以改进,首创独具特色的“皮条鳝鱼”,一举成名,并流传至今。
二、古宅老屋     沙市住宅建筑起于先秦,从建国后在沙市境内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可见其遗迹。汉、唐时期的沙市住宅仅于旧时诗文中见得一鳞半爪,唐诗中咏沙市“十里津头压大堤”,“堤下连樯堤上楼”。宋代居户数以千计,而宅院无存。如今只有胜利街、崇文街等街巷中还留存有大批古宅老屋。
    胜利街老屋的布局与风格。胜利街的老屋大多数是清代建筑,少数是明代和民国时期的遗存,以荆楚地方民居建筑群为主,格局为传统民居特色,具有浓厚的沙市古商埠风貌特征。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前店铺、后住宅的两层多进式砖木结构,一个建筑群少者四进,多者八进,每一进由一间堂屋(大客厅)、两间正房(主卧室)、两间厢房和一个天井组成。中为通道,呈“井”字型。木构架、填斗砖墙、布瓦屋面、双坡落水、五柱立地、柱下置磉、砂石铺地等地方传统建筑做法均得到很好的体现,修筑讲究,造价较普通民宅昂贵。每进之间有门廊相通,各栋房屋都凿有水井,少数还建有林木花园。每栋房屋之间都有封火高墙隔绝。梅台巷、毛家巷的老屋,大多一门二窗,纵向布局分为堂屋、天井、卧室;横向则以火巷间隔,大部分为砖木结构。整个街区除了邓家祠堂和邓家花园,少有亭台楼阁和雕梁画栋的豪宅。虽然没有亭台楼阁和雕梁画栋的豪宅,但房间大小的安排、厅堂的宽敞通畅、天井的巧妙布局和木雕的板壁装饰、雅致的木雕楼栏、简约的镂空花窗,精湛的石雕柱础,营造了方便、纯朴、宜人的居住环境。
    解放以后胜利街就变了,资本家的房子收归公家所有,公家呢又把房子分给平头老百姓,不是把一栋分给一家,那样的话就赚了。公家吧房子改造了一番,把以前的每一进都分成了几个部分分给每一户,每户平均有十六个平方左右,租金以前是每月2快,现在是每月20---30快(象征性的收了一下,不过也就值这个价,里面什么都没有,就像里面的人说的一样“三无”:无厕所、无厨房、无阳台),也有人完全改变了房子,自己改造了两层楼,还安上了防盗门和防盗窗)不过他的配套设施还算齐全。从现在还有的商铺里边可以看得出以前商铺的样子,有粮油店(店里边放着那种超大的油缸,只在古装电视剧里边见过)、制衣店(店里边有印花的布料,也和古装戏里边的布料店一样,不过我们也看见了现代化的制衣店,)还有茶店、药店、酒店、理发店等等……
三、古街的未来沙市作为历史城市,是以旧城为中心慢慢发展形成的,城市的旧区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经济中心,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旧城区就是房地产商争夺的黄金地段。同时,旧区又是居住条件较差的地段,居民有着改建的迫切要求。这种需求和房地产商的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很多人说胜利街的未来就一个字“拆”,确实在调查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房子墙上都写着大大的“拆”字,听当地居民说这马上就要拆了,他们都盼着早点拆,能早点住上居住环境好的社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就要消失了,可笑的是从人们眼中看不出一点惋惜。难道真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既能保住老街,又能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比如:1、对质量较好的现代建筑进行整饬,在形式、色彩、材料及细部处理等方面与保护维修的传统民居相协调。2、重开老字号,或者新开店面,专卖有荆州特色的商品。3、根据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配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说出来分享一下,说不定会被荆州市政府采纳哦)
虽然现在的胜利街已经变了样,但任值得一看,感受一下它历史的气息。何况它就要被拆了,大家抓紧了……

[ 本帖最后由 @邹艳妮 于 2011-5-25 00:0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cfngroup 宝葫芦 +100 2011-6-7 19:5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