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下周一讲课提纲

七夕风俗考略
作者:钟敬文   来源:郧西在线   日期:2010-3-29 14:18:22




  要在我们中国民间找出几个足以代表民众思想、生活、风尚等的节候,七夕不能不算是很重要的一个!我们欲知道这个佳节在民间所占势力之大,只消看一看古来类书中关于这个题目所汇集的材料之繁多,便可以喻悉,——《古今图书集成》一书所录,便占据了大半册的篇幅,其实,所收集的,并不是完全无漏呢。

  中国许多重要的节候和风俗,多发源于或附丽着颇有意味的神话和传说。最着者,如元正的贴桃符,元宵的迎紫姑,端午的悬钟馗像,挂艾剑,饮雄黄酒之类,不一而足。七夕呢,既为重要的节候,并有多般的风俗,而其和这二者——节候和风俗——有甚大的连环关系的,是一个有力的传说——织女会牵牛的故事!

  本篇题旨原本注重在风俗方面,但织女牛郎的故事实所以形成这个热闹的佳节,及产生尔许奇异的风俗之主要元素!抛开了它,则对于那些由它而来的事事物物,未免有难于明了之慨。所以,于未正式叙谈及七夕风俗之前,先述一述关于织女牛郎故事之酝酿,及其形成,是很必要的。下段说的便是这个。

  织女嫁牛郎的故事,后来虽然传说得煞有介事,其实呢,在初头只是一些零碎的不多干系的材料,后来渐渐地由许多人的误会附益,然后才形成整个有机的形骸和生命的。

  《诗经》中云:“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又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这是比较古点的关于牵牛织女名字的着见,然尚没有构成故事的雏形,像只是一些诗人随意拈来的想像语而已。    在汉朝人的记述中,如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向东。”《史记·天官书》谓:“织女是天帝外孙。”《淮南子》说:“七月七日夜,乌鹊填成桥而渡织女。”都是很零碎的只言片语。惟十九首中一诗,说的比较具体,诗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九首都是当时民间的作品,这篇中所云云,似已经有个雏形的传说在做它取材的背景了。

  后来,晋人的记述,如《风土记》云:“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会天河。”后来,《齐谐记》、《荆楚岁时记》等书出,而这故事的记载,益见详细具象了。《齐谐记》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勤习女工,容貌不暇整理。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竟废女工。帝怒,令归河东,惟七夕一会。(按:某辞书,于七夕织女两条,都援引这故事,文字与此略同,而以为出自荆楚之岁时记,我手头所有汉魏丛书本的《荆楚岁时记》,实无此段记载,未知其引用自何书,或那种不同的版本。记此待考。)

  《荆楚岁时记》云:尝见道书,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按:我之汉魏丛书本的《荆楚岁时记》,亦无此语。)

  这两篇,总算得比以前的记载,更见详尽明白了。可是,有一点很可怪异的,为什么他们都不曾说到乌鹊填桥的事?也许这故事在民间已传述得颇有些时候,并且流布的地域也很广,所以就不免显出详略不同,或情节差异的状态了。如上面所举两例,所说亦各自不同,就是很好的明证了。此外,《续齐谐记》中,也有一条关于这故事的记载,虽不很重要,索性也就录出于此,当点补充的材料吧。其题为《七夕牛女》,文云: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

  七月七夕,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自此以后,这个故事,便很顺利地向着空间及时间两面展延流泻,至于近代,在中国境土之内,几于无处不传述及知闻之了。在下的家乡,是在这岭南之南,但我幼年所听母亲讲述过的关于牛女的故事,却和《齐谐记》所载的,相差不远。数年前,曾把它记入陆安传说中,后来发表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现转录于此,以供参证。

  牛郎和织女,他们是天上一对又美丽,又乖巧的少年人儿。当他们没有结婚之前,两人一样地十分勤勉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牛郎牧牛,织女经布。天帝看他们活得这么可爱,所以恩赐他们结成夫妇。那知缔婚之后,两人只管深深的爱恋着,再不把各人自己的职务放在心中——牧牛、经布的事,都抛荒了。

  这种情形,后来给天帝知道了,他心里很是愤怒,即刻下了一道圣旨,命乌鸦前去传言:此后两人须各居在河之一边,每七天才准过河相会一次。

  乌鸦是顶拙于口才的东西,它这时得了御旨,便急急地飞向两人同居的地方去了。它把好好的“每七天相会一次”的话误说作“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自此以后,他们就永远每年只有一次的见面了。

  当巧节——即七月七日——过了之后,乌鸦身上的羽毛,都要脱落得很精光,这差不多是年年如此的情形。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便是他们对于它讹传消息的报复啦!

  赵景深先生的《中国童话集》中,有一篇叫做《牛郎》,也是记述这故事的。不过前半段和别的一个形式的民间传说复合了,所以粗粗地看去,像已很难辨识它是同件事,其实,骨子里仍是这么一个故事的遗形罢了。

  论到这个传说之所以形成,最大的——也许是惟一的——原因,无疑是由于两种星的名字,易于教人把它们当做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看待。从一种怪富于给人附益性的事物的名称,把四周何种适应于配合的材料而充益之,终局结构成了一篇有意义有系统的神话故事,这是许多事物起源传说所由诞生的原因。

  我们现在再谈一谈关于这故事的内容。这故事所包含的情节,大略有下列五点:男女婚娶;沉溺于燕婉;天帝怒其废工;鸦鹊误传言;相见时难。

  这些情节中,除了第四项的鸦鹊传言,颇带些荒唐的意义外,其他都是人间平凡而常有的事。这个故事,所以会特别在民间流传得这样广远,未始非大半根由于此之故。刘半农先生云:“由来平凡悲剧最悲哀,所以孟姜一哭独千古!”这话以之解释民间传说,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故事,既然取材的是儿女们最重大而又最普遍的事情,所以伊们对之就觉得特别有兴趣,于是乎许多奇异的风俗,就不免由之而诞育出来了。关于这些的话,且待后面再说了吧。

TOP

农历七月初七日即为"七夕节"。农历七月旧时叫作"兰月",因此,"七夕"之夜也叫"兰夜"。古时,空气洁净,夜空透明度高,夏末初秋的星空无比清澈,无数明亮的繁星散布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最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 "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就诞生在这种遐想中。

  "七夕"传说流传甚广,除在中国,在日本、朝鲜也有流传。从"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内容看,"七夕"最先起源于古人对宇宙及原始宗教的崇拜,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宇宙星空的认识。当今,有一种说法是,地球人类是来自于银河系的外星智慧生命。不管是否如此,这个传说里面包含了天文历法,及文学、艺术、伦理规范发展的必要元素和基本轨迹的事实是不可怀疑的。"牛郎织女"位居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四大民间传说说法不一,本博依《牛郎织女》、《白蛇传》,《董永和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序。另一说《柳毅传书》也在四大之列),它对民间文学、诗词、戏剧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有研究说,"牛郎织女"传说早在春秋时代就已有雏形,如,《诗经·小雅·大东》中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物原》也有"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到西周"宗教色彩退去后的牵牛织女开始焕炼出人格色彩,同时也逐渐渗入人文浓郁的文学系统。"西汉时,织女、牵牛、二星人的形态更加成熟和生动。班固《西都赋》中:"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牛郎织女"传说可能是在神话志怪兴盛的魏晋时期趋于成熟和定型的,并最终形成了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描写的、大家认可的"七夕"这一传统节日:"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13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备受日本人民喜爱,对日本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万叶集》即是日本的第一部以七夕为主题的和歌集。至今,仍有部分日本人认为七夕故事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TOP

可能要让张老师失望了,郭娟同学也不太了解,我打电话询问了一下山东“七夕”节的情况,七夕节也称乞巧节。
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七个女孩儿(未婚)相约一起,在某个人的家里,或者一处闲置的房子过七夕节。他们在七月初七白天去赶集买些梨子、葡萄、苹果等七种水果,最好都是七个。然后再买些韭菜还有鸡蛋,有时鸡蛋是七个女孩儿从自己家带的,面粉等也是七个女孩儿自己从家里带,放在一起。下午就开始动工,先活韭菜馅儿,和面,包饺子,一般的小孩儿太小不会包饺子就由家长代劳。在其中几个个饺子里包上几个个针,传说吃到针尖儿的人,心灵手巧;吃到针鼻的人是比较笨的人。包完饺子,洗水果,但现在不许吃。晚上吃过饺子后,开始吃水果,据说晚上在葡萄架底下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相会。晚上七个女孩儿要在一起过夜。男孩们没有什么讲究,大家聚在一起买些水果什么的,在一起喝酒。
现在,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女孩们几个人一起都可以,但最少不可低于五个,多于十二个。
此外,据说,一个村子里如果有几组女孩儿都过七夕节,就会出现“抢巧儿”现象,意思就是有一组人在吃饺子之前去其他组那里串门,那样就会把别人的巧儿抢过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