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生与死的民俗学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生与死的民俗学

日本有个医生叫中村仁一,对老年医学有独特的见解,是日本提倡”自然死”的急先锋。他的思想简述如下,
一,老人得癌症,是一个自然现象,癌细胞本来就与生体并存,身强体壮的时候,抵抗力可以有效阻止癌细胞的增殖。但是,年老体衰的时候,抵抗力下降,癌细胞就在体内落地生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治疗行为只是在继续破坏人的抵抗力,除了增加病人痛苦以外,还浪费社会的医疗资源。中村主张人在四五十岁的时候要多做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但是,如果七,八十岁的话,对动手术或化疗要慎重。在诸多选择中,自然死也是选项之一。
2.”饿死”是人自然死亡的信号。人体衰老乃至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往往由食欲减退到停止进食。在这种情况下,强制其进食是没有意义的。他的不少病人都是家属要求强制注入营养物质,实行诸如胃饲之类的措施,结果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病人家属要考虑病人自身的感受,不要以健康、年轻的自己的身体感受去理解病人。
3.“癌死”是最好的死法。人固有一死、和心肌梗塞、脑梗、车祸等死亡相比,癌死有一个发病到死亡的过程。人们可以用这段时间整理自己物质的、精神的财产、处理垃圾。还有时间去看看老友,感谢那些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
       上述结论是否合理,自有读者判断。我由此又想到民俗学研究中的”死亡”。以我有限的阅读的范围,民俗学的研究多关注丧葬习俗,比如表述解释丧葬仪式的过程,墓地的构造等。但是,对活人从生到死这一过程的调查分析很少。比如当人意识到死亡临近的时候,他的心理、行为,周围亲友的反应等,都和文化、传承有关。我印象中我们老家过去的老人是不忌讳死的。过了六十,就把棺材早早准备好。现在好像儿女提前给父母准备棺材,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了。这种死亡观念的传承是如何中断的?
       今天的人们,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洗脑之下,人成了会喘气的物件,断了这口气就成了东西。面对死亡,没有了宗教的慰藉、没有了信仰的依托。缺少这些文化缓冲装置的人、赤裸裸地面对死亡,剩下的只有恐惧和无奈。再就是试图依靠科学技术尽最大可能苟延残喘。这些当下的社会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民俗学的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