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勃]怀旧与反思:《梦回台儿庄》观后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好文

“虽是现实的假象,却是思想的真实”,说得好。本质主义的民俗观总认为存在一个“本真的民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个“本真的民俗”逐渐碎片化,民俗调查就是要尽量捞取这些碎片,然后尽可能拼接碎片,还原过去的生活图景。其实,这个调查、拼接、还原都是在现代性支配下的知识生产的过程。在这里,“本真”是想像的,"民俗”是建构的。其理论根源有两个,一个是民族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正是这两个席卷二十世纪的思想浪潮,催生了“民俗学的”思考方式。从这个角度上说,民俗学绝非以民俗为对象的学问,它是一种方法、一个视角。“《梦回台儿庄》呈现的温馨、从容、自足与圆满”正是这样的产物。这个虚构的幻境,绝非是过去台儿庄的生活现实,而是历史人类学常说的“现在的历史”(history of the present)。从本质主义的角度看来,它是一个假象,但是,它真正反映了一个思想的真实,那就是我们当下的生存困境以及我们希望摆脱困境的方向。对片子的作者来说,台儿庄是一个被表象的他者,它是一个边缘的存在,也是一个理想的彼岸。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如何理解“作为方法的民俗学”,是个大题目,我也还没有完全想清楚。我自己目前的体会是,1,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民俗学式”的思考,是一个近代都市文明的视线下产生的。“民俗”和“传统”一样,都不是自在的概念,而是在现代性观照下建构出来的产物。民俗学的感受性来自后起的民族国家对均质的国民的创造和对现代化造成的过去的生活方式的解体导致的危机和焦躁感。在这种心境下,一部分人希望通过收集整理“民俗”,发现国民的“心性”,或者批判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弊害。在这里,“民俗”是将“过去生活的碎片”整理,纪录,分类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每个国家由于在现代化的格局中境遇不同,其“民俗”也各具特点。中国的“歌谣”、日本的“乡土研究”、德国的“格林童话”等。都表现出这一点。2,把民俗学理解为一种方法,可以彻底摆脱古典民俗学仅仅关注村落的婚丧嫁娶、年节礼仪、民间信仰、传说故事等的固有观念,把民俗学研究领域扩展到诸如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战争、灾害、选举等领域。因为“民俗学式”的研究完全可以不同于社会学、历史学,在访谈纪录、强调现场、感性、感觉、整体把握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TOP

谢谢张老师的回应和分析。
顺便问一句,山民老师现在可好。以前在北京见过面。很久没有联系了。如果在枣庄的话,下次去台儿庄调查的时候可以拜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