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俗与“心性”的一点感想
日本民俗学曾经被定位于了解日本民族心性的学问。用柳田国男的话来说就是“固有信仰"。这个目标可谓大也。简直成了日本学的中心。因为所谓心性,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韦伯提出的那个类似于"新教伦理”的东西。但是,就如福田亚细男指出的,从民间传说、神话、年节仪礼中,如何能发现一个民族的“心性”,是没有任何学术保证的。这个所谓“心性”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人真正说清楚。结果日本民俗学几十年的研究,田野调查作了无数,传承资料也积累了不少。但是没有哪个学者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出哪怕是一点点日本人的“心性”的东西来。倒是《菊与刀》的作者从未到过日本,根据文献影象资料就给日本的的所谓“民族性”下了几条至今还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的结论。原因何在。
想起中国民俗学草创初期,周作人也提出过要从歌谣中发现所谓民族的"心声”。没过几年,歌谣也收集了不少。可是,也没有总结出什么能算是代表我们民族的“心声”的东西。大家大概很有些灰心丧气。早期的民俗学运动烟消云散,大概也和这个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