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2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聊聊各地节日习俗

虎头帽、虎头鞋、历本袋……

耄耋老人“变废为宝”,巧手重现端午传统饰物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12年06月21日 16:38:59



  本报讯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公认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头戴虎头帽,脚蹬虎头鞋,胸口挂着一只避邪香囊……曾经孩子们的传统端午“节日装”,如今却已难觅踪影。

  而在桐乡市洲泉镇东田村,记者却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虎头帽、历本袋等传统饰物,这些都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

  老底子端午习俗多

  昨天,记者来到洲泉镇东田村漾口组,见到了沈胜娥老人,她今年83岁,身体十分硬朗,从事传统刺绣20多年的她,绝对可以称得上耳聪目明。这一针一线下去,零碎的布料、皮料、纸板转眼间就变成了皮老虎、八卦、历本袋等小挂饰。

  老人告诉记者,端午节最早是作为祛除病瘟、驱邪避灾的吉祥节日流传下来的。在过去,孩子们除了戴虎头帽外还要佩戴香囊,这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与唐末的黄巢起义有关。相传,黄巢为了让曾经帮他解围的村民免受战乱之灾,想出了这个办法,而香囊除了保平安的内涵外,还有驱赶蚊虫的作用。那时,大人还要用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王”字,以虎威镇邪,确保孩子茁壮成长。

  “小时候,我奶奶也会给我做虎头帽和历本袋,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沈胜娥说,虎头帽是老辈对小辈的祝福,希望他们茁壮成长。只见她从旁边的针线盒里拿出了几件精美的小挂饰,“这是老虎头、黄老虎、胖娃娃……”她告诉记者,这些挂饰都是在孩子出生或者端午节的时候用的,有“保平安”的好寓意。

  传统饰物供不应求

  如今已经四代同堂的沈胜娥,年轻的时候并不做这些传统小挂件,只是在20年前,自己的曾孙出生的时候,她参考别人的做法,第一次给曾孙做了虎头帽和历本袋,虎头帽上花色鲜艳的布条,红红绿绿的羽毛,挂在身上十分好看,周围邻居看到了纷纷向她讨教做法。

  “当时也有人向我买,反正我也闲着,于是就利用这个活赚点钱。”沈胜娥说,现在她做一个历本袋需要三天半时间,做一个虎头帽需要一天时间,“我们村子前面就是鞋料市场,我平时去那里找点边角料,再去市场里购置各种颜色的线,就可以做出好看的挂件了。”沈胜娥“变废为宝”的本事,传遍邻里乡间,常常有其他村子的人慕名而来,到了端午节,这些传统的小挂件更是供不应求。“大的30块钱一个,小的10块钱一个。”老人说,现在的挂件与老底子的相比有很大改进,“以前都是用废旧布料,现在用的可是亮漆皮,漂亮多了。”

  这精湛的刺绣手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沈胜娥说,自己也是摸索着做这些,并没有师傅教,“这个是老底子的传统,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会,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嫌麻烦,实在是可惜了。”

  来源:南湖晚报 作者:N晚报驻桐乡记者 杨 薇 N通讯员 吕旭明

TOP

天文学家:今年端午节十年来最迟

光明网 2012-06-21 11:16:28 来源:新华网

    6月23日将迎来端午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自2002年以来,今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最迟。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天文年历显示,2001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为6月25日,自此以后的10年里,端午节对应的日期最迟为2004年6月22日,最早为2009年5月28日,最早与最迟相差了近一个月。

  王思潮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是由农历闰月所致。中国目前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两种历法。但中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天,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0天-12天。为使得农历年与阳历年能基本对应,中国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王思潮介绍,今年的农历年里有一个闰四月,因此,农历五月对应的阳历日期就要迟很多。如果农历闰月被安排在了五月之后,那么下一年端午节就要来得迟一些。如2014年有一个闰九月,2015年端午节阳历日期就落在了当年的6月20日。

  天文年历显示,自今年以后7年里,也都以今年端午节来得最迟,直到2020年这一纪录才被打破,当年端午节为6月25日。

  王思潮表示,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王思潮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版本很多,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但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表示,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万不能只有粽子文化。

  卫生防疫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一些人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民间还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之说。端午节的吃食文化也很丰富,民间有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历代诗赋、笔记等记载龙舟竞渡的数不胜数。这一文化一直保留至今。(记者蔡玉高、周润健)

TOP

湖北秭归端午习俗:每年有3个“端午”

光明网 2012-06-21 11:15:45 来源:新华网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千百年来,关于屈原的口头文学、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和神话在当地流传甚广。

  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在秭归,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秭归端午民俗经历先秦以后的形成阶段,汉末魏晋以后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后的认同兴盛阶段以及明清以后的传承和发展阶段。

  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南宋陆游诗云:“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诗歌从侧面揭示了秭归独特的文化及表现形式。

  端午节之前,秭归嫁出去的女儿们基本上都赶回娘家过节,这是当地一大特色习俗。在九畹溪村,很多人家贴起了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大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回到娘家的妇女们,在堂屋里和兄弟姐妹话家常、做家务,喜庆端午。

  秭归端午节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是在每年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举行游江招魂。只见父老乡亲身穿祭服,在独具特色的艾蒿门前摆上猪头、羊头、供果、红烛和香炉,面向长江,先烧纸再杀鸡,然后取血和酒,奠酒祭江、祭龙头。

  礼毕,众人一起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龙舟开始游动。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粽子是我国端午节常见的食品,几乎各地都有。但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在秭归民俗展馆,正在包粽子的秭归人胡学英介绍说,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谈到屈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秭归县委副书记、县长卢辉说,屈原的作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是阳春白雪。地方政府要把这种高高在上的文化,从图书馆和文学研究院“请”出来,让它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中“活”起来。“有文化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有游客的地方,文化传播会更快。这也是秭归保护和传承屈原文化的新思路。”(记者冯国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