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龙年说龙事┃网评汇│大家聊┃

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神话?

TOP

TOP

龙图腾的终结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9353

严重希望爱东老师将这篇论文发布出来。。。

TOP

生肖文化深入人心 作家张一一《龙赋》贺岁龙年

中新网 2012年01月11日 11:19 来源:大河网

十二生肖图


  生肖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的周期为12年,十二生肖指的是用12种动物来纪年,顺序排列依次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文化最早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西北地区的少数游牧民族的动物纪年,后传入中原到东汉时期已发展为完整的12生肖纪年,并用来作为个人的属相。
  在华人世界里,生肖文化如今已深入人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应动物属相,尤其民间流传着众多与生肖有关的习俗,更使得每年对应的生肖动物成为当年万众瞩目的焦点,与其有关的事物也会大受欢迎,在2012年全国各地电视台即将举办的龙年春节晚会上,诸如像王力宏的《龙的传人》、杨臣刚的《龙王爱悟空》、龚铭的《龙曲》等曲目就都备受导演组青睐,成为春晚节目的大热门之一。
  演艺界之外的文化界也不乏生肖文化的忠实爱好者和身体力行者。在继去年贺岁兔年的《兔赋》得到一些网友的追捧,被指“直追屈原、宋玉”之后,作家张一一今年再接再厉,以“上下千年兮,华夏古图腾;纵横万里兮,神秘中华龙”开场又作了一篇《龙赋》,姑且不论其思想性、艺术性究竟如何,单单全文用典达数十处,通篇押“十三辙”之“中东韵”一韵到底,而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也算是极为不易的了,当代年轻人能有一种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怀、有一种传承中华文化国粹的追求,无论如何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附张一一《龙赋》全文:

龙赋


  上下千年兮,华夏古图腾;纵横万里兮,神秘中华龙。伏羲女娲兮,龙族之启蒙;炎黄子孙兮,血液胜水浓。三度迁徙兮,脚步之最重;四大发明兮,天下之大用。长江黄河兮,两缕民族魂;长城韶山兮,一曲中华颂!
  万兽之王兮,百姓之恩宠;春分登天兮,秋分而潜行。兴云布雨兮,吐雾又吞风;灵异神物兮,传奇中华龙。龙泉出鞘兮,天下之剑宗;龙井泡水兮,世间之佳茗。龙韬豹略兮,兵法之运用;龙盘虎踞兮,地势之奇雄。飞龙在天兮,意将行好运;神龙见首兮,无处觅影踪。龙舟竞渡兮,百姓费米粽;龙马精神兮,正气贯长虹!
  不度阴山兮,飞将守龙城;直捣黄龙兮,武穆有豪情。乘龙快婿兮,萧史别秦宫;龙蟠凤逸兮,李白荐韩宗。青龙偃月兮,武圣关长生;青梅煮酒兮,曹刘论英雄。卧龙先生兮,南阳之孔明;龙驹凤雏兮,吴中之陆云。龙图学士兮,名臣称包拯;人中之龙兮,好汉曰秦琼。叶公好龙兮,孔门之无行;画龙点睛兮,张生之神通!
  悠悠历史兮,文治和武功;巍巍古国兮,岁月之交融。和谐世界兮,美美相与共;同舟共济兮,和美中华龙。江胡盛世兮,同唱东方红;关心民生兮,发展又繁荣。卯兔既逝兮,新降有辰龙;各美其美兮,天下之大同!(张一一)

TOP

生肖邮票海外多国发行 谈方寸之间的文化传承2012年01月11日 10: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国“龙票”



  记者 王丕屹  
  中国传统的农历龙年还未到来,龙年春节的“味道”已经弥漫全球。全球已经有十余个国家发行了龙年邮票,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已经浸染了五大洲。

  多国发行
  距龙年春节还有半年时间,美国邮政早早揭晓了将在2012年年初发行的龙年生肖邮票图稿,邮票的图案为一支舞龙队伍的色彩斑斓的龙首。邮票由居住在纽约的华裔艺术家麦锦鸿根据舞龙照片绘制。美国早在1993年就发行了第一套中国生肖邮票。

  1月6日,为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法国邮政总局在巴黎发售中国龙年生肖纪念邮票。华人艺术家李中耀在法国首都巴黎展示其设计的龙年生肖纪念邮票,邮票上金色的龙好似腾飞在蔚蓝色的大海上,邮票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希望体现龙的神奇形象。
  加拿大中文网站在2011年12月中旬发布新闻说,加拿大邮政总局在2012年1月10日发行龙年生肖邮票,分为国内和国际版本。两枚邮票的背景均为红色,因为红色是中国传统在农历新年用来象征好运和幸福的颜色。加拿大邮政总局从1997年开始发行中国生肖邮票,每年按照中国农历生肖推出一套纪念邮票。此外,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发行了龙年邮票,英国将在1月24日发行个性化龙年邮票。

加拿大“龙票”

  华裔设计
  海外的邮政机构在设计生肖邮票时,纷纷让华裔设计师执笔设计,不仅深受华人及亚裔的欢迎,也可以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文化。
  香港出生、纽约长大的华裔艺术家麦锦鸿已经多次参与设计美国的生肖邮票。他说自己在纽约华埠的个人成长经历,为他的艺术设计生涯提供过无数灵感。从小在中国城过春节的热闹场景一直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他从灯笼、舞狮、舞龙、对联、爆竹、红包、贺岁果盘、倒福字、水仙花等众多中国年俗符号里得到启发。
  法国今年发行的五连张整版中国龙年生肖纪念邮票,这是法国第八次发行中国农历生肖纪念邮票。邮票的图案与中国书法是华人艺术家李中耀创作设计,这是他继法国的“鸡票”、“狗票”、“猪票”、“牛票”、“虎票”和“兔票”以后,第七次获得生肖邮票的创作权。从邮票一开始发售,许多集邮爱好者赶到现场购买“中国龙年”的首日封和邮票,他们排起长队请李中耀签字,题写中国龙年的祝福。



法国“龙票”

加拿大“龙票”

  多元文化
  一张小小的邮票,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世界,也是发行生肖邮票国家接受多元文化的表现。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生肖文化的传承。日本率先于1950年发行生肖邮票。据统计,到2002年,发行过生肖邮票的国家和地区达到90个,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欧洲五大洲。
  加拿大邮政总局发言人表示,发行生肖邮票突出了加拿大多元文化色彩,同时也是让身在加拿大的多元民族社区、家庭和个人度过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特别的节日。加拿大的“龙票”设计者不是华人,是62岁加拿大平面设计师路易·费舍豪,他说:“我不是中国人,但我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
  在法国巴黎,生肖邮票不仅仅得到华人的追捧,法国人也同样喜爱。现在,很多法国人已经爱上了春节,他们也知道自己所属的生肖。一名获得设计者签名的法国老先生说,中国生肖的概念对于法国人非常新奇,2011年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女儿按照中国传统属兔,于是购买了一套兔年生肖邮票,他们一家都被漂亮的邮票设计所吸引,因此今年他特意赶来购买龙年生肖邮票。

TOP

成都龙年“民俗闹春”亮点多 电音三太子将登台

2012年01月12日 15: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1月12日电(记者杨杰)记者12日获悉,电音三太子热舞、陀螺王绝技等多个台湾民间表演,将在龙年新春登陆成都,成为众多丰富民众节日生活的文艺演出中的一部分,让成都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一睹来自宝岛台湾的精彩演出。

  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12日通报了该市文化系统春节文化活动。成都新春将以“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古蜀文化”为主线,主打成都大庙会、诗圣文化节和金沙太阳节三大特色品牌,并推出一系列民俗及时尚活动。

  “全国四大庙会”之一的2012成都大庙会,将于1月20日至2月6日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行。庙会期间,除盛大的开庙仪式外,将举行游喜神方、三国漫游汇、主题灯展、综艺演出、特色文化活动等系列活动。今年的亮点之一是主办方与国家动漫产业游戏(四川)振兴基地、成都动漫网络文化行业协会合作,推出“三国漫游汇”活动,最先进的3D全息影音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技术将营造出逼真的三国人物3D投影及表演,变形金刚版关羽等“五虎上将”也将威武登台。二是多支台湾民间表演团队应邀来蓉,将表演电音三太子热舞、陀螺王绝技等独具台湾风情的节目。

  在“诗圣”杜甫故居,以“诗意传情,民俗闹春”为主题的第三届诗圣文化节,将于1月20日拉开大幕。“人日游草堂”等活动在为市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祝福的同时,将拉开纪念诗圣诞辰130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贾兰说,2012年正值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该馆将举办横跨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正月初七,文化名人康震担纲“人日”祭拜仪式主祭人,“草堂唱和”诗歌朗诵会是诗圣文化节的两大亮点,将为杜甫诞辰首献礼。此外,今年还将举行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大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推出杜甫诗意画展、诗意盆景展览,举行杜甫纪念邮票首发式,出版杜甫研究论文集等系列活动。

  在金沙博物馆举办的2012成都金沙太阳节,将从1月20日持续到2月15日。突出太阳文化与龙年主题推出的系列灯组,如身长近300米、高15米的古蜀羊角龙灯组,由一万多个水晶瓶串起的五彩孔雀水晶灯,气势宏大。远古“火把舞”、“祭祀太阳舞”等特色舞蹈,高15米,长80米的城市户外旱雪场等,都将带给游客们不一样的节日感受。

  朱树喜局长说,除了三大博物馆的主题活动外,成都市文化部门还将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地震灾区、孤儿院、敬老院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今年春节期间,计划开展“民俗闹春”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80余场,开展送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演出100余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3000余场次。(完)

TOP

史料记载龙早期原型为蛇 先民崇拜其旺盛生命力

中新网 2012年01月13日 11:23 来源:浙江日报 童桦

  龙年话龙,虽属常谈,仍具新意。

  毕竟12生肖中,唯独“龙”这种动物是全凭想象、无从考证的神秘存在;以12生肖命名的年份中,也唯独龙年,是唯一能够引起人们莫名兴奋和重视的年份;而以“龙的传人”自喻的中国人,更是希望在龙年里,能龙骧虎步、飞龙在天。从2000年的庚辰龙到2012年的壬辰龙,转瞬一轮回。这条穿梭于时光云彩的祥“龙”,现在又一次昂然挺立于面前,凝视着我们……

  神秘的龙之源

  说来奇怪,龙这种怪物,无一人见识过它的庐山真面目,却无人不知它的形象。据《尔雅翼·释鱼》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真是神奇的龙,综合多样特征的它是阳性的象征,是东方的代表,寓意着朝阳和新春。无论是“传说禹物自身是龙”、“共工人面蛇身”,还是“祝融是火龙”、“黄帝也是龙”的神话传说,都意味着古代中国都以龙为尊。

  但龙是有着初始的形象的。辽宁阜新查海石块龙、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即是公认的3种龙的形象。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又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辨认出龙的新形象,终于提出了龙的起源与辽河流域有关的论据。随之发掘的仰韶文化墓地、湖北黄梅县焦墩的大溪文化遗址内,虽然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早于红山文化的摆塑龙,但在辽西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也存在着成系列、类型多的早于红山文化的龙形象。看来,说起龙的起源,辽河流域独占鳌头。

  但据种种史料记载,龙早期的原型其实是蛇。因为先民们从事畜牧或耕作,在原野上最常遇见也最畏惧的爬虫,就是蛇。蛇是世界上许多民族曾经和依然存在的信仰崇拜物,先民们崇拜的,是蛇那旺盛的生命力。“长虫过道,大雨来到”的民谚,则体现了先民们认为蛇能通天地、预示雨天的认识。

  多元的龙图腾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思考龙?

  闻一多先生曾在《伏羲考》里写道:“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 循着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种有关龙图腾的文物和图文资料这一线索,我们便会清晰地看到中国上下5000年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原始的龙图腾仍旧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

  战国到唐代,因为统一国家的出现,以及盛世的到来,原始龙图腾体态逐渐呈现S形。就像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而宋以后,龙图腾的形态则变得蜿蜒多姿,通体华美,展现的是一种威仪姿态,艺术审美价值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

  尽管岁月抹去了一段又一段的沧桑,却也翻开了一页接一页的盛典,而唯独龙的图腾,历经千年,亘古流传。更为确切的说,岁月留下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包容与和谐。

  龙图腾的糅合,是全民族审美的选择和心灵认同的结果。它的每一部分,都蕴藏着一个民族过去的和心灵的秘密。闪烁其间的民族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也是问题的答案所在。

  美丽的龙梦想

  在龙身上,我们又寄托了怎样的梦想?

  “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变幻莫测、无所不能的龙,构成了华夏古老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特色。于此产生的各式龙的传说,或口口相传,或留于纸墨,流传千年。

  能像龙一般长寿,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景。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生命的不屈不挠的追求。

  能像龙一般勇于征服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美好向往。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中,我们的先辈们明白了只有征服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羡慕龙,更在于它的自强不息。因为龙在挫折、失败后仍翱翔在云天,高高在上的姿态,如同中华民族虽饱经患难,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般。中国人明白,一个人只有志存高远才会有大的发展,只有自强不息,才会真正通达顺利。自强不息这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这便是龙的传奇,龙给予我们的梦想。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仍会循着龙之梦,努力前行。


  龙传人的担当

  中国人爱龙、敬龙,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龙。于民俗: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赛龙舟;龙灯舞狮闹元宵;六月六晒龙袍等传统习俗一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于艺术:北京北海九龙壁有635条龙,天安门上有2600条龙,故宫太和殿有12654条龙,一对华表上的龙,更是以其精美的造型和飞动的气势,向世界展示着无比雄奇的风采;于文学:英雄争斗曰“龙虎斗”,英雄失势是“龙困浅水”,英姿威武则是“龙骧虎步”,生下贵子,最大的心愿即是“望子成龙”。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的尊严和高贵,衍化出自尊自爱的民族自豪感,它无所畏惧的王者气概,同样造就了我们的“龙马精神”。龙,已成为华夏儿女心中萦绕不息的情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龙的传人。

  但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又该负起怎样的担当?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语音犹在耳。这种中华民族具有的强烈“本根”意识,使得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会以自己是一个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远有牧羊的苏武,近有从美归国的钱学森,无数游子历经艰辛曲折,就是为落叶归根。因为龙的精神在每一个华夏儿女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是以社稷为重、群体为重的爱国情怀;它是以民为本、以仁为本的德治精神;它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世界心胸;它是淡泊明志、好学重教的高远境界;它更是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智慧之心。它是历史积淀的选择,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选择。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龙

  《辞源》解释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解释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

  据古书记载,龙的种类有蛟、夔龙、虺、虬、蟠螭、角龙、应龙、火龙、蟠龙、青龙等。常言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这九子指的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又名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TOP

“龙”在海南的印迹:对海龙王的信仰与贸易有关

中新网 2012年01月16日 16:53 来源:海南日报



琼海市嘉积镇逢龙村古民宅墙上的祥龙。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兔走龙来,祥龙贺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既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上下数千年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在古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今天,龙已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在民俗节日中,与龙相关者有祭龙神、洗龙水、舞龙灯、赛龙舟等;在各种各样的文字、图案、地名中,更不乏龙的身影。

  地处大海之南的海南岛,自古以来沿续了与中原大陆一脉相承的龙文化,也有因地域特色而凸显的海龙王信仰,及由此衍生的较为独特的海神文化。千百年来,龙的符号在海南岛无处不在,并在历史长河中演绎得多姿多彩。

  值龙年到来之际,本期海南周刊推出特别报道,溯源、梳理龙文化在海南民间的流传、演绎及其留下的深深印记,并借此向广大读者道一声:龙年大吉!

  千百年来,中华龙的足迹已演化在天地之中。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段里对龙进行了如此概括。寥寥数字,道出了龙能屈能伸、纵横四海的性格,和中华民族龙腾虎跃的英勇气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信仰观念,是惟一能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人们所共同崇敬的神物。在海南,同样可以随处追寻到龙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符号。

  民间信仰源自祭祀南海龙王

  宛如一片绿色的叶瓣,漂浮于蔚蓝浩缈的南海之中。从地图上看,海南岛总能予人翩跹遐想。那自天外滚滚而来的沧海,蕴藏着多少惊天动地的浮沉与沧桑,令人不解的深奥。不知从何时起,海南岛上的原始先民,从海洋变幻莫测中萌发出一种朴素宗教观念:相信海神的存在。

  关于海神,先秦的典籍里即有记载。对海神祭祀的最早记录出现在《礼记·月令》,提到了“四海海神”。在唐代,有东、西、南、北四个海神的传说,每一个海神都有特定名号,如南海神就叫作广利公。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南海神庙碑》说,四海海神中“南海神为贵”。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进一步加封南海海神为洪圣广利王。对海南海神文化有专门研究的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认为,对南海海神的加封,不仅是在政治上国家对疆域控制范围的象征,而且也是民间广大老百姓精神追求的标帜。

  “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尤其适合海神的传播。”周伟民认为,正如唐胄在明代正德年间所修《琼台志》所描述的,海南岛是“外匝大海”,要有“居安虑危之道,方称保民”。人们要化险为夷,当时人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即依靠自然力:祭祀海神。“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中的龙文化,于是南海广利王在海南的民间即演变成海龙王。”

  这种素朴的民间信仰,从岛上先民逐渐向外扩散。历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来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龙王,以祈求安全渡海。据载,唐朝贬官王义方,到儋州任吉安县丞后,为黎族子弟讲经授学,是岛上传播中原文化第一人。当他行至南海时,写祭文与舟人一同祭祀海龙王。

  清代学者屈大钧在《广东新语》卷六《海神》中进一步作了描述,“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海神甚灵,(明)嘉靖间有渡海者,见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众惊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过,有光经久不灭。次日有三舟复见,大噪拒之,风波大作,舟尽覆。语云:‘上海人,下海神。’盖言以海神为命也。”

  诸如此类的奇异传说,录于古籍中或广泛传于民间,足证海南民间信仰的海龙王祭祀之久远普遍。这种拯救海上灾难的传说,在海南的海上航行中成为了一种信仰。于是,一代又一代出海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系于海龙王的保护之中。

  文化符号演绎多彩民俗风情

  在海南岛先民心目中,海龙王是一种护佑平安的海神形象,它不但是调节阴阳、润济民间万物的正神,又是在时间移动中专事拯救灾难的善神。于是,关于龙的文化符号在海南岛无处不在,并在历史长河中演绎得多姿多彩。

  在长期的研究和田野调查中,周伟民和唐玲玲伉俪发现,龙王庙作为一种承载民间信仰和情感的具象载体广泛存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有龙王庙,如鹿回头半岛南边海路有龙王神州庙,崖城保平港有五龙大王庙,这些庙宇供奉的是五龙大王。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四月初八,当地渔民会组织规模很大的祭祀活动,各家各户放鞭炮,祈求龙王保佑一年平安。

  而古代的陵水,就建有3座龙王庙。据道光《琼州府志》(卷八)载,陵水县“龙王庙有三:一在城南。康熙三十六年知县李聘率邑人创建,乾隆五十七年知县瞿云魁重修。一在洞楼港,一在赤岭壁港。”成书于1935年的民国《儋县志》(卷四)也记载,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龙王庙。该“龙王庙,在东门外观音庵前。久圯。嘉庆十九年,知州言尚炜捐修。”

  自宋朝开始,万宁市港北港就保留着每年端阳节赛龙舟的传统。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港北沿海的渔

  家儿女于初四破晓前便宰鸡杀鹅、包粽子,酒足饭饱后,身着节日盛装组队赛龙舟。只见队队精壮虎将,身着统一服装,跨上龙舟,在广阔的海面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志竞渡。港北两岸,几里长滩,欢声沸腾,十分壮观。

  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也在海南各地流传下来。儋州中和古镇闹元宵,十里长街灯火辉煌,锣鼓喧天,人头攒动,数十条舞龙腾云驾雾,有的昂首舞动喷吐烈焰,有的俯冲游弋追逐彩球,龙身游走飞动……

  每年端午节这天,海南人可以不吃粽子,不赛龙舟,却一定要洗龙水。据说,海南先民对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认为屈原投江后变成了龙神,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出来活动,这天所有的水也就变成龙水,人们洗龙水可以得到龙神的保护,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海龙王护佑平安的祈求,不仅在汉族流传,在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共同的民间信仰。周伟民说,海南的黎族,除了岛上的原住民外,也有“百越”人迁移而来,而百越族的文身习俗,也与向海上龙王祈求护佑平安有关。他们在身体上纹上蛟龙图案,寓意为倘若不小心落入水中,海中蛟龙见了文身,认为是同族便不会伤害他们。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海南与中原联系的日益紧密,黎锦的精华海南黎族龙被开始成为朝廷贡品,长驱直入皇城宫墙。

  海南苗族的民间祭祀活动中,也有每年农历正月元宵、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等时段跳招龙舞的习俗。举行祭祀仪式时,他们设坛焚香,杀鸡、宰猪祭拜祖先,祭拜完毕,由文、武大道公手持代表龙的长木剑,头戴龙帽,身穿绣有龙图案的长袍,带着小道公以舞蹈为形式,手舞足蹈表演祭拜祖先招龙的各种动作,祈求龙保佑他们丰衣足食,风调雨顺。

  龙的精神蕴藏蓝色国土使命

  人们对于海龙王的信仰和崇拜,随着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达而日益兴盛。

  南海海神被封为广利王,是“广徕天下财利”之意,也为“广利生民”之意。宋元以后,南海贸易日益繁荣。当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频频来往于广州、扬州、泉州等港口的时候,海南岛是南海航行必经之地,一些港湾也成为往来商船避风的场所,宋代来海南贸易的外国商人显著增加。宋代宰相李光贬海南后,曾写下《阜通阁》诗,描绘宋时海南与海外通商情景。但他诗中也指出,要使经济繁荣,老百姓得到实惠,必须“除国蠹”,“去民蟊”。“可惜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去祈求海南的龙王在‘广利众生’时必须做到的。”周伟民说。

  “除了作为一种信仰观念历代传承之外,海南人还将龙从一般动物形象中抽象出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名称,而这又是多元的,如许多地名含有“龙”字,如龙昆路、龙舌坡;建造庙宇龙王庙供奉龙王;海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中的精华龙被等。”周伟民认为,这些概括起来有三,一是龙的信仰广泛运用日常生活中,并将这些经典传统与民俗相对互动,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生命力,从而让传统文化润泽人们的心灵,不至于陷入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迷思;二是作为中华民族徽图标志和文化象征,龙的精神在海南体现为八个字:宽合、奋进、福生、谐天,宽合即宽容、化合;奋进即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福生即造福众生;谐天就是与天和谐;三是龙带来的是一种海洋意识和海洋环保观念,捍卫蓝色国土应该承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责任。

  “二月二,龙抬头。”自2005年农历二月初二开始,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每年都会举办中国三亚龙抬头节。其核心活动是南海龙王暨南海祭祀典礼,将中国古代的四海之祭、现代海洋文化意识、海洋国土观念融汇灌注于传统祀典之中,并融入海南本土民俗祭海礼仪,从理论和形式上提升这一渊源有自却长期以民俗形态传承的文化传统。

  现今,日渐西化的商业生活冲淡了传统的龙文化。周伟民建议,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应大力倡导龙文化,通过商业活动来恢复传统的龙文化,如用龙来作为品牌标志,把龙文化拓展到品牌建设当中,让龙文化走入千家万户,海南越来越丰厚的龙文化积淀,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市场吸引力。 海南日报记者 高 虹

TOP

龙文化与龙道文明: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

中新网 2012年01月16日 15:56 来源:西安日报  庞 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和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品性的神物;其实质,是中华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漫长时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龙文化有一个极其深远而宽广的坐标系。它的时间纵轴已达八千年,甚至可以探伸到万年以上;它的空间横轴扫揽了整个中华大地,及至地球上所有有华人、华裔生息、繁衍的地方。

  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既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龙文化,对国人,可以致和谐;对世界,可以开太平。

  龙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文化指的是研究龙这种神物的文化,如龙的起源、演进、民俗、文物、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等;广义龙文化指的是以龙为象征标志的整个中华文化。

  龙的历史职能有六项: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

  龙标志得到了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成员。崇龙、敬龙者有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瑶、白、哈尼、黎、傣、畲、傈僳、仡佬、拉祜、佤、水、纳西、羌、仫佬、景颇、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诺、德昂、门巴、独龙、珞巴、蒙古、藏、朝鲜、锡伯、满、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回等四十三个民族,其他十三个民族从成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那一天起,就程度不同地对龙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赏、认同的态度。如果以人数论,接受、认同龙作为中华民族标志者,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一个世纪以来,龙已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完成了它的现代转型,成为华人身份认同的标符深入人心。

  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总结概括为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是世界观、方法论;福生即造福众生,是价值观、幸福论;谐天即与天和谐、尊重自然规律,是天人观、生态论;奋进即奋发进取、创新图强,是人生观、强国论。

  就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而言,龙的“福生”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龙的“和美”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契合、龙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支持、龙文化的奋进精神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动力、龙道文明中的“仁道”可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立论参照、龙文化的“容合”精髓可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方法论借鉴。

  龙道,是以龙为象征标志的,来自中华民族,在冶炼萃取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精华基础上容合创新的思想学说、理论体系。

  龙道文明即是以龙道的创造、演进、宣传、推广、弘扬、应用所形成的文明。

  龙道文明立足中华文化,容合世界文明,关注当下民生,瞩望人类未来。

  龙道文明使龙由中华龙演进、升华为人类龙,由中国龙演进、升华为世界龙。

  龙道文明以世界和平、人类幸福为旨归。

  天道、仁道、行道构成了龙道文明的基本内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敬遵“天道”。“天道”是作为宇宙本原、世界总根、万物之母、众象法则、演化规律之道。天道是自然、自在之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之道。敬遵“天道”就是尊重、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弘扬“仁道”。仁道就是爱己爱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之道,即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爱他物,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他物之道;就是把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持、调理到和谐美好状态之道。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贯彻“行道”。行道,即积极入世、发奋践行、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之道;即通过敬遵天道、弘扬仁道而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TOP

陶短房:大可不必在乎外媒拿“龙”说事

中新网 2012年01月16日 16:05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陶短房 (本报特约评论员)

  龙的造型原本就是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九不像”,各人、各家,大可以照着自己心目中的龙自由发挥,只要大伙儿觉得是龙而且顺眼即可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日前面世的壬辰年“龙票”因形象与许多人的审美意趣有出入,引发热烈讨论,一些人认为“相貌太凶”、“张牙舞爪”,有人翻出一百多年前清朝“龙票”,认为二者雷同,壬辰票“有抄袭之嫌”。外媒也摻和进来,称龙票“霸气外露”、“容易让外国人联想到中国威胁”、“不符合和平崛起形象”。当然,喜欢这张邮票的人就怎么看怎么顺眼,“相貌太凶”被认为“崛起的大国就该霸气十足”,“张牙舞爪”则被说成“真龙当然要神气才好”。

  平心而论,针对这枚邮票的某些批评,是源自误解,或对“龙”这种自然界并不存在事务基本知识缺乏了解所致,如“抄袭”、“雷同”说就没太多道理,因为稍稍熟悉掌故的人都知道,壬辰票所借鉴的是清代“正龙”图案,这种图案在清代官服、纹章、宫室上都很常见,清代“龙票”所选取的是同一个图案,素材来源相同,造型风格当然也就大同小异。

  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认为,龙票上龙张牙舞爪的形象,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还有一些外国媒体更说龙票“象征中国威胁论”,则更是无稽之谈。“正龙”是清代图案,清朝不但邮票,官服、旗帜上到处都是这种“张牙舞爪”的“正龙”,可晚清积贫积弱,别人不“威胁中国”就上上大吉,哪儿来的什么“中国威胁”?中国是否称霸、是否威胁他人,又岂是一张邮票所能定夺的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张“龙票”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不好看”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龙票”作者在媒体和网上做了长篇解释,又是构思源泉又是深刻含义,但那么多人觉得不好看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毕竟邮票是用来流通的,而生肖邮票在中国集邮者心目中的地位和意义又非同寻常,即便是众口难调,设计者也该考虑到大众观感,尽可能设计出让多数人感到舒服——或至少不感到特别不舒服的造型才是。

  固然,“正龙”造型有出处有来历,不是作者心血来潮的杜撰,但一来眉眼须角处的细节,作者自由发挥处很多,而那些细节恰是许多争议的集中点;二来时代在变,人的审美观也在变。一些好心人认为,之所以会“各人各龙”、众口难调,是因为今天的中国缺乏一个“标准龙”形象,不但外国人对中国龙缺乏正确认识(在外国传说中龙是“反角”),许多中国人自己也云山雾罩,当务之急,是给龙定一个“标准像”。

  这却大可不必。

  众所周知,在皇权时代,龙被赋予特殊含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不射眼为真龙,射眼为假龙”,只有皇帝才能用龙、用真龙,一般官员只能用蟒,而戏剧之类则只配用假龙,甚至于同样是龙、是蟒,衣服上用几条,配不配云彩,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在那个年代,龙的确是有“标准像”的,一旦违反这个“标准”,那可是不得了,按照当时刑律叫做“僭越”、“大不敬”,弄不好是要死人的。

  如今皇权早已离我们远去,龙不再是帝王的“专用宠物”,而是大众的、民俗的吉祥物,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民间对于龙本就各说各话,更何况龙的造型原本就是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九不像”,各人、各家,大可以照着自己心目中的龙自由发挥,只要大伙儿觉得是龙而且顺眼即可。更大可不必,由于担心西方的各种谬论,而非要定个“标准像”出来。(作者系旅居加拿大华人)

TOP

历代皇帝爱攀龙始于黄帝 秦始皇被称为“祖龙”

中新网 2012年01月16日 09:33 

端阳喜庆 桃花坞年画


二月二日龙抬头 潍县年画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龙年伊始谈龙及龙文化,不仅是饶有兴味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卢忠仁

  1 龙起源众说纷纭
  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自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龙,这一神圣怪异的动物神,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漫长而复杂的文化发展历程。

  龙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说龙是人们将蛇、马、河马、鳄鱼、巨蜥、鱼等动物的肢体和特性组合而成的神物。二说是人根据自然现象如云、虹、闪电、极光、龙卷风等创造的图腾。三说龙的原型是存在过的巨型爬行动物湾鳄。四说龙起源于人们对高大松树的崇拜。
  原龙纹在夏朝以前中国各地区广泛存在,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龙形。龙形的出现是在商代,商人集前代宗教观念之大成制作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以祭祀鬼神和祖先,在这些器物纹饰中最多的就是原龙纹。与此同时,商人在装饰青铜器、石器时根据“综合百物”的宗教思想将前代大量的原龙纹进行了“化合式变形”和“混合式组合”的艺术加工创造,创造了大量的龙的形象,其中龙的形象主要是将蛇纹、鲵纹、鳄纹、鱼纹、虎纹、马首纹、鹿角纹……进行移植组合、变形,形成了最初的龙。最初的龙从形态上看主要有屈体龙、爬行龙、蟠龙几种。从原型角度看主要有鳄形龙、蛇形龙、兽形龙几种。龙的造型经过商、周两代逐步形成。后来经过秦、汉两代人们的不断加工,龙形逐步由多元走向统一,到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一种“百物而为之备”的统一的龙形基本定型了,这种龙形就是后汉学者王符所说的龙:“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传说中龙生九子:椒图、狻猊、蚧蝮、睚眦、囚牛、望风、螭吻、蒲牢等。总之,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龙形在秦、汉形成后经过历代一直到今天,不断向规范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今天,龙文化依然存在,但龙的政治意义逐步消失,宗教意义也逐渐淡化,主要是在美学、艺术意义上存在着。

  2 历代皇帝爱攀龙
  中国历史上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龙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人吹捧、夸张或自己杜撰是龙种,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或者杜撰皇帝有驾龙驭龙的神术。例如,很早就有黄帝骑龙升天的传说。又有所谓五帝是五龙的传说:正式把皇帝称龙是秦代,如说秦始皇是“祖龙”,到汉代又有刘邦是龙体感应其母而生。汉以后历代最高统治者总是把自己和龙联系在一起,从汉到明各朝代仅以“龙”作为年号的就有20个。同时,不少封建帝王还不断加强对龙纹的垄断,不允许民间使用龙纹,而皇帝、皇室却几乎把一切都与龙联系起来,什么“龙颜”、“龙体”、“龙行”、“坐龙廷”、“龙驭宾天”、“龙子龙孙”。同时,在皇宫中的一切器物、服饰、用具上也都打上了龙的印记,如“龙袍”、“龙衮”、“龙冠”、“龙座”、“龙床”、“龙辇”、“龙舟”、“龙船”……皇宫中最重要的装饰就是龙纹和龙雕、龙塑,如柱、脊、檐、梁、栏杆、藻井……无不布满龙纹,例如,据有人统计,仅故宫的太和殿内外各种龙饰、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就有13844条。
  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总是把自己和龙联系起来,主要是借龙这一所谓“通天神兽”来说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表明自己的尊严、高贵和神圣,加强自己的绝对权威和统治。这是历史上龙与政治关系的实质。

  3 多姿多彩龙文化
  画龙最早可追溯到上古众多的原龙纹,现在见到的最早的龙画是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其中不仅绘有人物驭龙图而且还绘有四条龙形。另外汉代黄安岭;三国时的曹不兴;东晋顾恺之、张僧繇;唐代的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宋代的董羽、曾传古、陈容;明代汪肇等画家留下了大量的龙画作品。近代、现代、当代美术中都有很多杰出的画龙作品。
  龙与中国雕塑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龙在雕塑艺术中表现最大量、最丰富、也最集中。龙雕从类型上看有浮雕;从雕塑材料方面看有石雕、玉雕、木雕、金属雕、陶塑、泥塑等。从龙雕的龙型方面看千姿百态:有坐龙、团龙、盘龙、升龙、降龙、行龙、飞龙、跑龙、腾龙、云水龙、戏珠龙……如产生于明代的天安门前的华表上的龙雕,艺术价值十分高,它利用立体圆雕,浅、深浮雕等多种技法,表现龙在祥云中盘旋上升的飞动气势,极为壮美高华。从龙雕艺术表现方面看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二是建筑;三是祭祀器物。
  另外,龙与民俗、民间文化也有十分密切关系。龙与民俗结合形成了民间龙文化,这种民间龙文化在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大量的表现,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时间也非常久远。民间龙文化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类:一是以求雨止雨为内容的龙文化。二是以降福灭灾、象征祥瑞为内容的龙文化。三是以赛龙舟、玩龙灯、放龙风筝、舞龙等娱乐为中心的龙文化。四是以制作手工艺品为内容的龙文化。五是以命名地名为内容的龙文化。总之民间龙文化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TOP

黎族龙被:蕴藏万物和谐之生态观(图)

中新网 2012年01月16日 17:01 来源:海南日报


   
清代鱼化龙丹凤朝阳图龙被。 张杰 摄



清代的龙被三套件。 宋国强 摄



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村黎族织锦传承人刘香兰展示的龙被。 李英挺 摄

  龙作为天子权威的象征,其形象在很古时代就被描绘在华夏的王者旗帜上,而与天子权力相关的一切,也都被冠以龙名、饰以龙章,海南黎锦的精华龙被也不例外。作为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美术工艺品,龙被长驱直入皇城宫墙,承载荣耀无数。

  祥云氤氲,黄龙麟光闪闪,一飞冲天,势不可挡。这堪称华美富丽的黎锦,就是明代的《黄龙升天图》龙被。

  自汉代起,黎族龙被就被作为贡品长驱直入皇城宫墙,宣示天子独尊地位。后来,龙被又当作国礼馈赠外邦显扬上国天威,或奖赏大臣以示恩宠,题材越来越广泛,图纹越来越多姿多彩。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说的,“艺术为人生开启了一个崭新局面,它为人生提供历史深度。”透过一幅幅艳若云霞、色彩斑斓的龙被,人们被带入一个中国传统多元文化在黎族民间融合的民族艺术世界,博大精深而如花似锦。

  龙被“天上取样人间织”

  至少在3000年前,黎族妇女就已掌握植物柔韧纤维加工和纺织技术,即麻纺织工艺,成为黎族纺织工艺的源头。千百年来,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从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品———棉纺织品的过程,黎族的纺、染、织、绣技艺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突飞猛进,从自然的素服到五色彩服。直到朝廷贡品龙被的出现,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

  据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平服南越后,在海南岛开设珠崖、儋耳两郡,标志着封建政治势力开始进入海南。此时,海南有名的纺织品,也开始成为朝廷的贡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还说儋耳“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可见,距今2000多年前的黎族织贝已经堪称卓然不群的织品。   

  “黎族龙被产生于东汉明帝时代,是汉朝中兴的产物。”我省文史专家、海南省行政学院教授刘光前长期专注于龙被文化研究。他介绍,东汉光武帝十九年,海南虽然撤郡而归属合浦郡,但海南和朝廷的关系却因朝廷抚定措施的得力而更加密切起来,黎族织贝又重新成为贡品。黎锦光辉艳若云,人见人爱,正是由于朝廷对黎族织贝的重视和对黎族纺织工艺的垂青,黎族同胞又从强烈拒征织贝转为“慕义贡献”,促使黎族龙被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成为黎族织贝中的奇葩。   

  至汉明帝时,朝廷开设画院,广召著名画师、艺匠和纺织良工,专为皇室设计制作各种雕绘龙章龙纹的建筑和用品。此时,龙的形象开始出现在黎族岁贡的织贝上。这种“天上取样人间织”的龙被,经过心灵手巧的黎家妇女的精心织绣,龙的形象格外生动传神,成为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推陈出新,龙被越发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蕴藏万物和谐之生态观

  因黎族支系和居住地区相异,龙被各具特色。黎族龙被收藏研究第一人、

  《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学术专著作者蔡於良说,龙被的款式有单幅、双幅、三联、四联、五联等不同幅式,图案不同,其用途也不同,有的用于宗教活动,有的用于喜事活动,有的用于白事活动等。

  黎族龙被图案绚丽,色彩斑斓,耐人品赏,堪称稀世珍品。南北朝则从以龙、凤为主体的图案渐渐向生动灵巧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演变,有大象、狮、孔雀、鸳鸯、莲荷、牡丹、海棠等动植物图案,并且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影响。盛唐以后,龙被图案千变万化,而以吉祥鸟兽成双成对花团锦簇的龙被最为流行。刘光前认为,其物化象征手法包括符号象征、物事象征和仪式象征三大类。

  所谓符号象征,是指龙的图案本身就是中国封建皇权的象征,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有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所谓物事象征,就是借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来表达某种意象,寄托着我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所谓仪式象征,是指民俗文化在龙被中的广泛运用,其主要功能是表示对神仙的崇拜,对人的敬重、友好、祝愿,显示了理想美和人情美。“黎族龙被中的符号、物事、仪式等有形

  无形的构成因素,都是具有中华民族特定内涵的文化符号。”刘光前说。

  “黎族龙被张扬万物和谐的生态观,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文明观突出地反映在龙被中。”刘光前认为,从汉代肇始的龙被起,不论什么开幅什么图案的龙被,龙与龙、龙与凤、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界中所有动植物之间,都处于和谐统一之中,天地万物“莫不实有以亲之”而各得其所,成为相依相亲相谐的生态图景。  

  多元文化在黎族民间融合

  其实,龙被的民族性还突出地表现在龙被艺术的汉字装饰方面。刘光前研究发现,龙被从早期开始就伴有汉字出现,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标名孝古,潺架鹊桥”、“天降麟麟子,今朝在我家”、“双凤朝阳”、“福、禄、寿、祠、禧”等等,这是最典型的民族特色。明代龙被《福禄寿三星图》中,汉字上绣有祥云,衬以五彩飘带和八宝图纹,“福、禄、寿”犹如从天空缓缓降临人间。这种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黎族龙被,令人叹为观止。

  赋予龙的形象,龙被从甫经诞生就有着严格的政治内涵和特定意义。海口经济学院人文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暨艺术研究所所长周菁葆说,在元明清时期,龙被艺术的装饰图案有双龙戏珠、鱼化龙图、双凤朝阳、麒麟吐玉书、双狮戏球、福、禄、寿三星高照、喜鹊登梅、吉祥汉字,道、儒、佛三教图纹等,都出自宫廷,或者是朝廷指派宫廷画家携带设计图样来琼让黎族妇女绣织龙被,朝廷只要求黎族人织制作五爪、四爪龙纹的龙被,而不准黎民百姓拥有使用龙被的权力。 

  “龙被艺术中出现道、儒、佛三种宗教图纹,则反映出黎族在民间中的不同宗教信仰,折射出中国传统多元文化在黎族民间中的融合。”周菁葆认为,龙被艺术的图案、花纹的色彩运用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从工艺美术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其丰富,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龙被艺术在图式的色彩中呈现出的审美情感,在形态和色彩与生存背景的和谐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在明清两朝,龙被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没有龙的龙被大量出现,龙被于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许多龙被图案中代龙而起,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福、禄、寿星和其他神仙、人物、动植物吉祥图形,民族特色更加浓郁。随着清朝的灭亡,龙再也不是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龙被作为朝廷贡品的历史也结束了。不论有龙无龙的龙被,都能够在民间广泛地使用。然而,随着掌握古老织锦工艺的民间艺人相继去世,黎族龙被艺术濒临灭绝。对传统棉纺织工艺尤其是黎锦工艺进行抢救、挖掘和保护,已迫在眉睫。

     文/海南日报记者 高 虹

TOP

海南地名与“龙”的渊源:以“龙”命名的很可观

中新网 2012年01月16日 17:09 来源:海南日报

海口永兴镇玉龙泉。

定安龙门镇久温塘村的古树、冷泉。

三亚亚龙湾。

儋州龙门激浪。

  地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内涵,反映着地方百姓自古以来的愿望。“龙”字在海南地名中的频繁出现,凸显了海南先民对“龙”所怀有的深切敬畏、崇拜及喜爱之情。海南地名中以“龙”命名的很可观,据统计,海口仅琼山区就有120个带有“龙”字的地名,文昌有122个,琼海有62个,万宁有40个,儋州有32个,屯昌有10个……

  地名,一个地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坐标,当我们细细梳理时,似乎接收到了先人穿越历史长河留给我们的一声叮咛、一个眼神,让我们从中感知他们在彼时所体现的风貌和念想。

  “龙”字在海南地名中的频繁出现,凸显出海南先民对“龙”所怀有的深切敬畏、崇拜及喜爱之情。

  对海南地名深有研究的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剑三介绍说,海南地名中以“龙”命名的很可观,据对海南汉语地区县市“龙”字地名的统计数字显示:海口仅琼山区就有120个带有“龙”字的地名,文昌有122个,琼海有62个,万宁有40个,儋州有32个,屯昌有10个……“有以龙的栖身地命名的,如龙潭、龙湾、龙江、龙塘、龙池、龙溪、龙湖、龙井、龙窝、龙宅、龙堀;有以龙的形象命名的,如龙头、龙尾、龙舌、龙唇、龙脊坡、龙脉、龙骨;有以龙有关的处所命名的,如龙坡、龙楼、龙门、龙桥、龙岩、龙塔、龙村、龙树、龙坑、龙堆;还有龙的种类,如金龙、青龙、黄龙,等等。这些地名大多是自然村名,有些是圩镇名,基本上是老百姓自己命名的。”

  反映地型地貌物产

  1990年,国家多个部委曾联合下文要求各地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负责《海南省卷》的编撰工作,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地名词典》从36000个海南地名中挑选出4000个进行收录,其中就有不少带有“龙”字。

  周伟民分析,这些“龙”字地名,大部分是与命名时的地型地势地貌以及物产有关,譬如当地有高山、河流、深潭或者大洞,出产蛇等等。

  据成于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海南省卷》讨论稿记载,定安县定城镇高龙村,因村中有山脉形状似土龙,故名;定安县龙州乡,因境内有条龙州河而命名,而“龙州河”的名字源于河流似巨龙;定安县

  龙门镇龙拔塘村,村四周皆是火山岩石地,地表岩石裸露,道路崎岖,村落东南面有900多平方米宽的池塘,传说是古代神龙从此拔起升天而成;临高县调楼乡黄龙村,黄姓始祖于元代从福建莆田县甘蔗村迁此,因村边有黄沙滩形似龙,故名;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龙村,村里有个大山洞,相传有龙居住过,故名;白沙黎族自治县狮球乡(2002年并入打安镇)龙凤村,相传明初开始有人到此居住,村后有茂密森林草丛,里面有很多蛇和山鸡,由于蛇有“小龙”之说,当地人又把山鸡美称为“凤”,于是把村名取为“龙凤村”。

  讨论稿中还记载了有的“龙”名村落,源于当地人对龙的崇拜,如临高县博厚镇龙富村,“村人崇拜龙,以龙居之府为村名,府与富谐音,讹为今名”。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龙井村,因村附近多产白藤,原村名白藤山,这个村名使用170年后,乡亲出于对龙的崇拜,又把村名改为“龙井”。

  这些以“龙”命名的圩镇、村落,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定安县永丰乡佳龙村,明万历中建村;临高县博厚镇龙富村,村史有500多年,新盈镇龙兰村,始建于1427年;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龙井村,始建于1600年。

  原始敬畏和皇权影响

  高山、河流,其实也可以引发很多别的美好联想,譬如玉屏、丝带等等,为什么海南先民不约而同地更多选择以“龙”来比喻呢?

  据刘剑三考证,海南以“山”命名的地方最多,以“龙”命名的也名列前茅,尤其在琼山、文昌两地,以“龙”字命名的地名数量居第二。他认为,一个地区的命名与居民的语言、喜好、信仰等有很大的关系,“海南本土原始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因此海南人对龙、神等有天生的敬畏感,故而取名时多用龙字。”

  “海南以龙命名的地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龙都是作为修饰语。”刘剑三说,想要考证一个地名的由来,一定先要明确该地名在本地方言里最原始的读法,因为地名一定是先有读音,而后才有文字记载,“实际上现在海口许多带龙字的地名,其在当地方言里的发音与龙本身无关,如海口的龙昆南路,这里的‘龙昆’源自临高话读音,而在古临高话中,龙实际是‘下’的意思,但是在形成书面语时,人们将其与自身的图腾崇拜结合,进而译成‘龙’字”。

  周伟民还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海南地名中的“龙”字,与当地在历史上受中原文化影响深浅有关,这在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海南省卷》讨论稿中,体现为定安的“龙”字地名特别多。

  那么为什么深受过苏东坡教化的儋州,“龙”字地名却并不显眼呢?

  周伟民分析,这是因为定安受的是流放而后登基的元文宗皇帝的影响,而儋州受的是谪居而不关政事的苏东坡的影响,所以作为皇权代表的“龙”,在定安、儋州两地百姓间,感受和反响并不一样。

  “龙”字地名的美丽传说

  藉由“龙”字地名而流转在海南各地的神话传说,使海南先民对龙的原始崇拜至今仍香火绵绵。

  海口市政协文史科原科长冯仁鸿介绍,海口古有“五龙圣地”美称,诸多乡村、街坊、坡、路、井、桥用龙字命名标榜,如义龙乡、龙岐村、龙兴坊、龙华路、白龙路、龙舌坡等。传说古代海口市区处于浅海之中,海口因位于南渡江入海口而得名。今海口府城东门经米铺村至龙岐村、龙舌坡一线有高地,古称卧龙山。卧龙山有五龙隐居,后五龙腾升入海,化作卧龙山北麓的五支小山脉,各支脉之间,有白沙河、美舍溪、东西湖,龙昆渠等水系相隔,形成五龙体态的大陆架,今东西湖、和平路、大同路一带是深而无底的潭洞,而大英山则是五龙弄珠之“珠”。

  万宁市龙滚镇因位于该市第二大河龙滚河畔而得名。当地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大地干旱龟裂,民不聊生。一天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一条巨龙翻滚而起,腾上云天,留下了一条又深又弯的龙身痕沟,山涧野岭的流水顺势在这里汇成了日夜奔腾的河流,驱除了干旱,解救了村民。以后,人们把这条河命名为龙滚河。

  “龙潭神雨”是临高八景之一,在临城镇西10公里处,俗称龙会潭。据《临高县志》记载,元代文学家范椁《龙潭坛记》云:父老相传在宋仁宗天圣年间,有白龙出潭中,乡人立坛于潭侧。天旱时祈祷有雨,故名“龙潭神雨”。

  位于儋州峨蔓镇北部海滨的“龙门激浪”,是古儋州八景之一。这里大石嶙峋,海岸绵延近十余里,气势磅礴,景色迷人。龙门,真有其门。它实际是一个海湾,凹处有一个玄岩之“门”,高和宽约20多米,俨然一座古城拱门。据《儋州志》载,相传昔有蛇伏其间,化龙而去,故曰“龙门”。

  传承地名保全历史

  随着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海南省卷》编撰工作的开展,海南省地名学会应运成立,周伟民一直担任会长。如今,周伟民却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对以“龙”字地名为代表的老地名的侵蚀而忧心不已。

  “地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内涵,反映着地方百姓自古以来的愿望,一个城市地名的稳固与否,与当地文化积淀是否深厚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地名的变迁,是非常复杂的,牵扯面很广,我们的态度是绝对不能随意去改变地名。”

  三亚亚龙湾,被誉为“天下第一湾”,而“亚龙湾”这个名字,却是1992年后取的,此前这个位于三亚东南面的海湾名为牙龙湾,古称“琊琅湾”。据说“琊琅湾”出自当地黎语,与这里海湾的沙子有关,琊或琅意为白玉、洁白,形容沙子洁白如玉。另有当地传说,因为海湾像野兽张开大口,岸边错落的岩石像巨大的兽牙,这里也是台风登陆点之一,当地百姓觉得龙是善兽、瑞兽,给海湾取名“牙龙”,还有震驭台风之意。周伟民认为,不论“琊琅湾”或是“牙龙湾”,都承载着当地百姓久远以来的美好愿望,而改为取义“亚洲飞龙”的“亚龙湾”,实则是对当地人文传统的篡改。

  当然,地名,也可以是财富宝藏。近年来,乐东黎族自治县热打海湾牌,在该县的龙沐湾投下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同时大力开掘龙沐湾、龙栖湾、龙腾湾三湾与龙文化的联系,期盼乐东能借“龙”势实现经济的腾飞,并能创造一段新的辉煌历史。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超 见习记者 陈庆淅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TOP

石家庄中山龙文化传承久远 西街村铁龙灯独此一家



    作为赞皇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赞皇铁龙灯是目前全国铁龙灯中仅剩的一家。图为铁龙灯表演。(资料图片)魏国英 赵凤岗 摄

  龙向来为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区域特色鲜明的石家庄本地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影响和传承。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本报梳理了本地中山龙文化、赵州龙牌会、赞皇铁龙灯和其他民间艺术关于“龙”的历史文化符号,作为龙年献礼。

  中山龙文化传承久远

  在中华龙文化的历史中,石家庄范围内的中山龙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广泛的影响。

  战国时期,石家庄市范围属于中山国腹地。作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先后被楚、晋、魏等诸侯吞灭而复兴。它在辉煌之时,还曾与齐国合兵灭过燕国。

  社会学者梁勇说,中山国的文化广泛吸收了南方的楚文化和北方各诸侯国的文化精华,在青铜艺术、金石碑刻、丝纺织艺术、陶瓷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尤其是与龙文化相关的青铜铸造、错金银纹饰艺术、玉雕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应龙饰刻铭铜方壶,是战国时期刻铭工艺最精湛的青铜器物之一。其肩部的四条带翼的应龙,造型挺拔优美,动感极强。

  梁勇说:“以往的考古研究认为,生有飞翼的应龙形象,起源于秦汉之际。而中山国应龙饰刻铭铜方壶的出土,充分证明:早在战国时期,中山国就创造了带有飞翼的应龙艺术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华龙文化。”

  中山龙,不仅继承了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原龙的造型艺术,而且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龙形象汲取了营养,同时体现出了很强的区域特征。秦汉至宋元时期许多代表中国龙形象的标志性雕塑,都从中山龙精美造型中汲取了文化营养。比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些龙凤形象的金银器、青铜器,就带有战国中山龙凤文化的底蕴。

  秦汉时真定人赵佗,于秦朝后期率军进入岭南地区,成为最早在香港、澳门以及广大岭南地区建立政权的秦朝著名将领之一。秦亡后,他统一岭南三郡,治理岭南百余年,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地区。因此,两广等岭南地区两汉时期的龙,带有明显的中山龙文化特色和楚文化的痕迹。如广州象岗第二代南越王赵昧(赵佗之孙)墓中出土的龙形玉佩、“文帝行玺”金印的龙钮和铜龙支灯,都具有明显的中山龙形象的神韵。

  同时,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已经开始出现与龙有关的地名。比如著名的“封龙山”以及“封龙邑”,早在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时,就已成为中山国重要地名了。

  梁勇说,在日本越南朝鲜这些国家古代龙的形象中,不乏带有中山龙特征的图形,这反映了中山龙文化在更广泛区域内的深远影响。



中山王玉龙饰

  崇龙祭祖龙牌会

  在赵县东部的范庄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举办隆重的“龙牌盛会”。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仪式之完整,规模之宏大,在中国“二月二”节俗中和祭龙活动中是绝无仅有的。2007年,赵县范庄“龙牌会”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县“二月二”龙牌会起源于远古时代。范庄一带普遍流传着“勾龙化白蛾”的故事。传说龙牌上的龙神是勾龙,是范庄人的祖先。他是共工的儿子,颛顼时为土地正,尊为社神。每年正月一过,范庄一带便有白蛾飞来,人们认为是勾龙显圣,便设龙牌供奉。龙牌是勾龙的化身,而范庄人自称是勾龙的后代,农历二月初二是勾龙的生日。后来人们为表示对勾龙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敬,每年在“二月二”都要搭棚,供龙牌,祭祀勾龙,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龙牌会”。

  龙牌会活动日期从农历二月初一至二月初六。仪式分迎龙牌、祭龙牌和送龙牌。龙牌会的龙牌是雕刻着龙头和两条龙形象的木牌,重约300公斤,高约3米。涂金漆,饰龙纹,中间蓝底金字,上面写着“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龙牌的背面是观音菩萨画像。龙牌供奉分为平时供奉和节日供奉两种。平时,龙牌由“会头”轮流供奉在家中,“会头”的职责是每天早晚为它各烧一次香,接待来烧香的村民和附近群众,并保管好他们捐献的香火钱、还愿钱。“会头”共有19位,为世袭,每年轮流当值,19年抽一次签,排列当值顺序。过龙牌会时,龙牌要请到醮棚供奉。二月初二是祭祀活动的高潮,这一天,范庄镇的各家各户都有人到龙牌前祭祀,周围村上万计的老百姓都到龙牌前上香,几十个村的200多个民间花会进行沿街表演,为“二月二”龙牌会助兴。节目有战鼓、挎鼓、扇鼓、高跷、旱船、舞狮、跑驴、太平车和武术杂耍等。人们在“崇龙祭祖”时,还可以进行物资交流、市场交易,参与文化娱乐、考察民俗风情。

  独此一家的铁龙灯

  农历龙年临近,赞皇县西街村的铁龙灯队早就开始繁忙起来:更新道具,改进技艺,紧张排练……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赞皇铁龙灯是目前全国铁龙灯中仅剩的一家。自去年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银奖后,赞皇铁龙灯的名声更加响亮。

  相传在明朝末年,赞皇西街村民王玉堂应征参军,从军期间,发现军队在打了胜仗之后,为了庆祝胜利,将领就让士兵们分成两队,模仿龙在大海中游动的样子,左盘右绕,前冲后随,配以战鼓、铜锣伴奏,尽情舞蹈。为了使龙舞更加壮观,每个表演的士兵都手拿头盔作为龙节。回到家乡后,王玉堂把铁龙灯的全部技艺传给了其子王敬清和族人王玉斌。为了把铁龙灯发扬光大,传承人也逐渐由“族传”改为“乡传”。1978年,作为铁龙灯第六代传人的王瑞福接手铁龙灯。

  西街铁龙灯流传到现在,已经成为当地逢年过节必有的娱乐活动。铁龙灯每组由红绿男女两条龙组成,每条龙分别由龙头、龙尾和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组成,每个龙球由24个钢圈组成,28个龙球由28个人表演,俗称二十八宿。另配有龙珠、龙门、云片、虾兵蟹将、烟火灯光等。西街铁龙灯目前有各种项目:“鱼跃龙门”、“刘海戏金蟾”、“二龙戏珠”、“双龙盘玉柱”、“前后腾追逐”、“圆形连环套”、“立体交叉图”、“双龙斗云海”、“龙入大海潮”等二十多个花样。伴奏乐器众多主要是大鼓、堂鼓、唢呐、笙、大锣、小锣、大钹、小镲等。



中山王夔龙饰铜方壶

  龙文化根植民间艺术

  在石家庄的地域范围内,“龙”作为一种民族图腾,深深融入本地民间文化艺术之中,如无极剪纸、栾城大蜡会和耿村故事(龙的传说)中都有“龙”元素存在。

  龙母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井陉县长岗村五龙圣母传说深入人心。去年农历四月初四,长岗村举办了盛大的“公祭龙母大典”。长岗五龙圣母传说、独特盛大的接龙母仪式、五龙圣母祭典、龙母民俗文化、龙母趣事、龙母传统庙会等在全国罕有。2009年,长岗龙母文化被批准为“省非遗”。

  无极剪纸是民间传统文化之一,第一批成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节日、婚礼,人们都用剪纸制作灯花、挂彩纸、剪年福(符)、贴窗花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受。龙年春节前夕,记者在各类年货大集上就看到各种以“龙”为造型的无极剪纸。事实上,造型各异的各种龙元素是剪纸的传统题材。如逢农历二月二的《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就是无极剪纸的代表作品。

  耿村民间故事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现象,曾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耿村故事包罗万象,上自开天辟地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其中同样不乏各种关于“龙”的故事。如一则故事即讲到:“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认为女人不能掌管天下,为了难为武则天,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凡间……人们为了拯救龙王想尽办法,终于救得龙王。”

  此外,在栾城等地盛行的“大蜡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中,舞龙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龙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已经深深融入每个龙的传人的血液之中。

  本报记者 刘毅/文



赵县范庄龙牌会。(资料图片) 董永博 摄


  延伸阅读

  中华龙文化源流

  梁勇

  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以多种水族为主体与鸟、兽复合形成的一种图腾。考古证明: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形象,大约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同时在发源于辽宁与河北边缘的红山文化中,也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龙形饰物。历史学研究认为,中国最早的龙是由一种真实的动物发端的。黄河以南最早的龙,实际上是原来生活在黄河、淮河和长江等水系中的湾鳄、扬子鳄的形象;而红山文化中最早的龙,则是一种类似猪头的蛇。

  商汤灭夏以后,统治了中原广大地区,随着商朝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的融合,龙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传播中丰富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是商民族的发祥地和商代奴隶主贵族重要的居住地,也是商代龙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区。

  秦汉以前,由于中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中国龙文化日臻完善,并形成一套博大的文化体系。

  隋唐以后,龙文化进一步在民间普及,龙的形象也被广泛用做各种饰物、建筑构件和地名。在石家庄一带,留下了许多这类实例。比如,隋朝开皇6年(586年)隋文帝在恒州(今正定)敕建龙藏寺,唐朝神龙元年(705年)在恒州敕建龙兴寺(清康熙改为隆兴寺)、龙兴观。这一时期,恒州、赵州等地建筑和饰物龙上的形象,已然带有中国龙的一些共性特征,但也仍然表现出中山龙形象的一些典型的地方特征。

  元明以来,由于民族大一统的日益强化,龙的形象逐步趋于完善,也淡化了其区域特征。尤其是明代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以后,龙被逐渐神圣化,作为天子和帝王神圣的象征,使得中华龙从民间图腾逐步过渡到皇家象征。

  中华龙文化,还传播到周边的朝鲜、越南、日本和新加坡、泰国甚至美洲的墨西哥等国家,并得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

TOP

越南以龙为民族图腾 自古流传“龙子仙孙”传说

中新网 2012年01月20日 12:12 来源:人民日报  刘刚

  壬辰龙年将至,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越来越浓——邮政部门发行了龙年纪念邮票;商家的年货销售红红火火;不少地方搭起花坛喜迎新春。已形成文化品牌的胡志明市中心阮惠花街被鲜花装饰一新,一条长26米、高5.5米的“长龙”将在春节期间向海外宾朋送上龙年的祝福。

  龙,是越南的民族图腾。从古至今,与龙有关的典故在越南民间广为传颂,关于龙的最古老的传说当数“龙子仙孙”。

  相传,远古时期,泾阳王之子貉龙君擅长在水中自由行走。貉龙君继承王位后,邂逅仙女瓯姬,并结为连理。一年后,瓯姬诞下百卵,百卵化成百男。这一百个男孩个个智勇双全,得到百姓的拥戴。貉龙君长期住在水里,而瓯姬和一百个孩子在岸上生活。一天貉龙君对瓯姬说:“我是龙,你是仙。我们水火相克,难以共处。”于是,貉龙君携50子回归水府,瓯姬和余下的50个儿子居住在峰州(今越南北部富寿省内),建立文郎国,尊立长子为主,称雄王。雄王的王位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文郎国的文官称为貉侯,武官称为貉将。当时一些百姓在打鱼时被水中蛟龙所伤,雄王得知此事后命令渔民在身上文以龙君之形,又命令他们用墨在身上刺画水怪的形象,从此蛟龙见到他们,就不再噬咬了。时至今日,越南民间仍延续着文身的习惯,一些越南青年也会选择龙作为文身的图案。

  龙子仙孙是浪漫的爱情神话,也是越南民族起源的美丽传说。此外,“龙城”、“龙川”等与龙有关的越南地名不胜枚举。越南北部的下龙湾是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下龙”即取龙从天降之意。位于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的鱼米之乡,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似九龙奔腾入海,因此越南人习惯将湄公河三角洲称为“九龙江平原”。首都河内已过千岁,1000年前,越南李朝太祖将都城迁于此处后改名为“升龙”。升龙即飞龙,李太祖希望自己的王朝像巨龙一样腾飞。

  据越南学者研究,越南龙的形象是在鳄鱼和蛇等动物形象基础上抽象而成的。不同历史时期,龙的形象会有所区别,并在各时期的雕刻、绘画作品中得以呈现。

  时光荏苒,尽管龙的外形有所变化,但被赋予的至高和永恒的寓意始终不变。相对于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越南人对龙情有独钟。现在仍有不少越南百姓喜欢用“龙”字为家里的男孩儿起名。此外,无论是为官者还是生意人,多会在办公桌上放置一尊龙雕,祈祷仕途平坦,财运亨通。

  龙年到来,忙碌了一年的越南百姓开始享受春节团聚的温暖。人们用果实累累的金钱橘、含苞待放的粉红桃花和黄梅花装扮家中厅堂,寄托对龙年富足生活的期盼,送上对新年如意吉祥的祝福。除夕,炸春卷、白斩鸡、大方棕、清酒和五果盘等会早早供奉在香案上,表达今人对逝者的思念。除夕夜,家人围坐一起,把盏畅谈,共同守候龙年新春的来临。  

  一位属龙的越南朋友告诉我,每年正月里,他都要去文庙求字。今年他将请书法艺人撰写一个中文“龙”字,祈祷国家像龙一样腾飞,自己像龙一样腾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