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虎啸风生—谈阴山岩画中的“虎”

虎啸风生—谈阴山岩画中的“虎”

虎啸风生—谈阴山岩画中的“虎”

作者:□张文静   

日期:2009-8-26 11: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岩画,是古代先民们绘画或凿刻于山岩上的图画或符号,它是文字产生之前人类进行交流的“原始语言”。由于阴山岩画中对虎的刻画更具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由此来窥探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信仰。

  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自西向东分别为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南界处在河套平原北侧的大断层崖,北界则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而山与山之间的横断层经流水侵蚀形成的宽谷则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阴山以其重要的地理及战略位置成为历代北方各民族戎马争战的广阔战场,同时,作为北方各民族生活的中心和摇篮,这里亦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阴山岩画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猎牧民所创造的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早期人类社会与历史甚至思想历程的重要依据。
  岩画是古代先民们绘画或凿刻于山岩上的图画或符号,确切地说,它是文字产生之前人类进行交流的“原始语言”。地球自形成以来,约在260万年前,即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人类出现。这一时期地球气温显著变冷,出现了所谓的第四纪冰川期。恶劣的环境迫使人类不断进化,约4万年前,晚期智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人类出现。此时,人类开始用复杂的发音及手势等进行交流。在5000年前文字未产生之时,或许人类以各种方式来“记录”他们的社会、历史及生存状况,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认识以及信仰,但是只有凿刻在岩石之上的这种图像形式——岩画——被一直保留下来。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发现了岩画,中国是世界上岩画保存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内蒙古是中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其中阴山岩画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分布最广泛,仅在巴彦淖尔市境内368.89公里的阴山山脉中,就分布着154个岩画点,近6万幅岩画。阴山岩画的题材多种多样,如狩猎、放牧、野生动物、家畜、骑射、符号、车辆、人面像、手印脚印、动物蹄印、祭祀祈祷,等等。阴山岩画中80%以上是对动物的刻画,野生动物中对猛兽的刻画则以虎为主。由于阴山岩画中对虎的刻画更具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由此来窥探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信仰。
  在阴山南麓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附近的巴日沟(“巴日”,蒙古语即为“老虎”),有一幅刻画精致的群虎图,画面高1.26米,宽3.45米,由5只大虎和1只小虎以及骆驼等组成,侧重突出虎的形象。左上方的虎,四肢前伸,作远眺状,从大小的比例看,位置在较远处;与其相邻的一只虎嘴里衔一站立的动物,尾部垂于地面,身体及四肢微微抬高,似乎刚刚捕获到食物。而且,图中刻画了这只虎与其右侧的虎交配的场面。画面右侧的老虎则卧于地面,与其相邻的虎吻部相连,作亲昵状。其左侧的虎四肢微屈,露明显雄性生殖特征,应为雄虎。更为有趣的是,雄虎的前爪踏一只小虎。6只虎均体态肥硕,身体花纹以人字形折纹来表现,眼部则用句点表现,并且刻画的都是虎的侧面。画面的空余部分则以动物(如骆驼)、骑者等来填补。整个画面构思巧妙、刻画细致,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景象:山际之间水草丰茂、树木葱茏,一群憨态可掬的老虎悠然地生活于其中。
  此外,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以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碳窑口有虎食兽题材的岩画,它通过虎撕咬动物来突出表现虎凶猛的特性,这种题材的造型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斯基泰时代广泛流行于亚欧草原。
  在内蒙古磴口县布敦毛德沟还有以猎虎为题材的岩画,画面主要展示的是狩猎虎的场面,左侧刻绘带有人字形折纹的虎,其周围的猎人或手执弓箭,或作搏斗状,其间充斥着各种动物。
  对岩画的解释应该不仅包括对画面或形象的简单描述,还要对岩画所映射出的人类社会和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作出诠释。
  这些岩画到底创作于什么时期?这就涉及考古学的遗存断代问题。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及亚欧草原地带的“卡拉苏克文化”、“斯基泰文化”所表现出的“野兽风”艺术风格,同阴山岩画中动物的形象有较大的一致性。这些有确切地点和年代的器物以及艺术风格成为我们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
  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虎纹青铜器所占比例很大。在内蒙古毛庆沟出土的春秋时代的虎形饰牌,以及在鄂尔多斯收集的几件虎形青铜饰件,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特点:动物的造型比较简单,眼部以句点或圆圈来表现,虎爪为钩状,牙齿为锯齿状,背部和尾部的虎皮以阴线纹表现,有半蹲踞形的单体动物造型,也有的附在其他器物上,有的动物造型则成排地出现,这与斯基泰时代的艺术表现手法相似;这一时期以虎食兽为题材的其他饰牌也较多见,而且,虎的纹理表现得更为复杂、形象、写实,如内蒙古和林格尔范家窑子和凉城崞县夭子出土的饰牌。在内蒙古西沟畔出土的虎豕争斗纹(野猪)青铜饰牌,将动物的争斗表现得形象而逼真,体现了战国晚期以大型饰牌为主的特点。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乃至西汉早期的虎纹动物饰牌,其纹理、形状、内容与阴山岩画中虎的刻画极其相似,内容也有雷同,尤其是虎食兽的题材。此外,岩画及青铜饰牌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斯基泰的艺术风格有一致性。因此,阴山虎岩画应该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先民所创作的杰出艺术品。
  古代先民是在目睹了虎的争斗后,将所见刻绘于崖壁或岩石上的吗?《汉书·匈奴传》记载:“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间,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可见,在古代,这里植物生长茂盛,百兽出没于茂草密林之中,这里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而且狩猎业很发达。所以,岩画中会出现大量以动物和猎牧为主的题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及经济类型下,所反映出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必然是以游牧文化为主,反之,它也折射出当时的生态环境。
  虎在岩画中被刻画得如此细致、逼真,可见,古代先民们的确花费了很大心思,这也从侧面说明虎在其心目中位置的重要性。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投入如此丰富的情感和精力去刻绘虎的形象?
  在狩猎和游牧的经济形态中,动物作为古代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自然在岩画中被大量地加以刻画。而且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古代先民形成了善战尚武的性格。那些无法被征服的猛兽,因其威猛、强悍而成为被崇拜的对象,因而也被赋予了宗教的意义。
  萨满教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系、满-通古斯语系诸民族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张光直先生说:“萨满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在萨满教中,虎时而作为巫师通天的助手,时而作为萨满的保护神。阿尔泰语系的一些民族称虎为“兽王”,遇虎避让,且不猎杀,以对虎的崇拜来祈求狩猎到更多的猎物。可见,虎是被作为神来信仰的,它被视为北方猎牧民的保护神,因而才会有构图巧妙、刻画精致的,堪称中国岩画之最的群虎图以及其他虎岩画的产生!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山虎岩画,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以游牧为主的文化表现,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生态环境。此外,我们也可以由此分析而得出虎岩画所蕴含的内在含义,即对图腾的崇拜,对神的信仰,对寻求守护的渴望!


来源:http://sspress.cass.cn/paper/4254.htm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