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美)金白莉·帕顿、本杰明·雷依著:巫术的踪影:后现代时期的比较宗教研究

(美)金白莉·帕顿、本杰明·雷依著:巫术的踪影:后现代时期的比较宗教研究

【书名】巫术的踪影:后现代时期的比较宗教研究
【原书名】A Magic Still Dwells: Comparative Religion in the Postmodern Age  
【原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作  者】(美)金白莉·帕顿;本杰明·雷依  
【译  者】 戴远方;钱雪松;李林  
【丛 书 名】 跨文化思想者文库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书 号】 7300066038  
【出版日期】 2005 年7月
【开 本】 16开
【页 码】 262
【版 次】1-1  
【所属分类】  哲学/宗教 > 宗教 > 宗教理论/研究



[ 本帖最后由 民俗学梁聪 于 2015-6-11 21:2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内容简介】

       本书脱胎于美国宗教学会1995年在费城、1996年在新奥尔良举行的“比较宗教研究:当代的挑战和回应”专题研讨会。与会的十几位宗教史学家试图化解后现代学者中反对和支持比较研究的人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分歧。他们不仅严肃对待后现代的批评,解释它对自己的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还提出了新的比较途径。本论文集是我们了解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宗教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编辑推荐】

        后现代时期的比较宗教研究将走向何方?本论文集试图化解后现代学者中反对和支持比较研究的人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分歧。它汇集了一批各有擅长的宗教史学家,他们不仅严肃对待后现代的批评,解释它对自己的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还提出了新的比较途径。

--本书主编金白莉·帕顿、本杰明·雷依



        弗雷泽一针见血地指出:巫术乃是对主观联系与客观联系的混淆。没有出现这种混淆时,联想律带来的是科学;而若是误用了它们,则产生巫术。只需小小的一跳,就可以将它与人文科学的比较研究联系起来。因为,正如学术实践所表明,比较研究一直是一种收集相似性的活儿……差异性问题已经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芝加哥大学罗伯特·安德森人文学杰出教授乔纳森·史密斯



        我觉得乔纳森·史密斯见解精辟、令人鼓舞;他激发我们去采纳一种新的、更具自我批评精神的比较。于是我开始感觉到,认真检讨合法的历史比较,必然会开启多层次对比的广泛可能性。

--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劳伦斯·沙利文




【作译者介绍】
       金白莉·帕顿(Kimberley C. Patton),哈佛神学院比较宗教学和宗教史副教授。其教学研究的重点是古希腊宗教、考古和圣像学以及现象学和诸宗教史等领域。她是本文集编者之一,并将推出论著《诸神的宗教:礼仪、悖论以及神圣的反省》(The Religion of the Gods: Ritual, Paradox, and Divine Reflexiv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本杰明·雷依(Benjamin Caleb Ray),弗吉尼亚大学宗教学系Daniels Family NEH杰出教学教授。本文集的主编之一,另著有《非洲宗教:象征、礼仪和社团》(African Religions: Symbol, Ritual, and Community, Prentice-Hall, 1976)、《布干达的神话、礼仪和王权》(Myth, Ritual, and Kingship in Bugan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同时撰写了一系列有关非洲宗教以及有关古代世界和射猎-采集型社会的神话及礼仪的论文。作为贝利美术馆负责非洲艺术的助理馆长,雷依在弗吉尼亚大学以及在互联网上创办了多次非洲艺术展览。

TOP

【目录】
译者序
编者序(金白莉·帕顿、本杰明·雷依)
导论
一 编者序
二 前言:巫术栖身于比较
第一部分 比较宗教研究:该领域的现状
 作为神话编撰者的学者--比较的印欧神话和后现代关怀
 有争议的同一性──后现代世界中的佛教研究
 后现代与后殖民、后结构的比较研究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宗教史学的关键问题
 后之后是什么?--作为批评方法的比较分析
 情境的幻象:神秘主义比较与后现代主义
 谈论差异--理解非洲的仪式语言
 美国宗教天然就是比较的
 对话和方法--重建宗教学
第三部分 一种修正的比较:重新为比较研究正名
 杂耍火把--为什么我们仍需要比较宗教研究
 方法论、比较研究和真理
 新比较主义的因素
 缩像中的巫术--比较宗教学内部的词源学联系
 因陀罗之网:比较与知觉的作用--劳伦斯·沙利文访谈录


 比较的“终结”--再描述与再调整
作者简介

TOP

【译者序】

        按照著文先破题的古例,我们在此也要先就本书的书名唠叨几句。本书的正副标题包含着三个思想要点:(1)它着意探讨的方法论主题是比较研究;(2)它的反省、批评和建构均立足于后现代时期;(3)它强调新比较模式中仍有巫术的踪影。上述三个要点中的第一点表明该书题旨意义深远,因为自从缪勒提出宗教学的学科构想以来,比较方法已然成为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后人抓住这个“把柄”去评点前贤的成败得失,其撼摇之势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比较方法的“命运”与宗教学学科发展的未来走向息息相关,因此,本书作为美国宗教学界整体努力的成果,其对旧比较方法的反省和对新比较模式的构想,必然会有力地刺激新的研究思……


【媒体评论】
      本文库是为“思想者”而编辑的。

  人是有思想的,人人皆在思想。何谓“思想者”其实不必定义。然而,若要追究“为何思想”、“思想什么”、“怎样思想”、“何以接着思想”等,便需求教古今中外的思想巨擘了,因为他们是人类思想的原创者和传承人,他们的成就开启了后人的思路,他们的遗产仍在引导着我们的思维。

  心之官则思。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

  思为人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唯斯而已。

                      ——王夫之

  人被称为“能思想的存在者”。“思想”本属“存在”,是对“存在”的领会,以深思人何以才能成为真正的存在者。

                      ——海德格尔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的过程。

                      ——柯林武德

  思想标示着人类精神的觉醒与觉悟,是一代代人继往开来,在寻求最高生存境界的跋涉途中留下的心灵足迹。恰如雅斯贝尔斯所洞察到的,在漫长的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曾有一个“轴心期”(公元前800年-前200年),那段时间里几种最古老的文明形态虽处于隔离状态,可东西方的先哲圣人却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下,几乎同时地阐发了人类所要思索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尽管被揭示于诸种古老的哲学体系或宗教传统,表述于相异的语言、概念和思维方式,可经过比较梳理,今人还是能把握其共有的原义,并将其简明地复述出来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人有无本性?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人生有无意义?人生的目的到底何在……

  人类何以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这个世界是怎么生成的?其生成演变有无目的或规律?为什么人世间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

  思想者的生存疑惑是罗列不清的,但可以肯定,上列这些“人之为人”所要思索的基本问题,便是人类思想史的恒久主题;也就是说,在思想史上,变换的是历代思想者及其历史背景或文化氛围,不变的则是“人类思想共同体”对“人性”和“世界本质”的不懈探求。

  正因在目前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甚至“后现代化的”时代仍执著于上述思想史判断,我们志于编辑本文库,其宗旨在于,承接人类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和重大课题,关切“全球性的现代文化”与“多元化的文化传统”的紧张关系,从当今人文研究的诸多领域中,精选中外学者纵横于古今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力作,以期逐步积累而成“一个跨文化思想者的交流与对话平台”。如此设想,任重道远,我们愿为此付出长期的努力。

   张志刚

   2005年5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