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朱朝晖]习近平治理民族事务新理念刍议

[朱朝晖]习近平治理民族事务新理念刍议

中国民族报 2016年5月13日  □ 朱朝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怀少数民族、关注民族地区、关心民族工作,就民族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民族事务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既是治理民族事务的根本遵循,也是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新论断: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近年来,受国际政治因素影响,围绕我国多民族国情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干扰了人们的视听。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夯实了正确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

  1、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2013年10月1日,习近平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回信中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2015年9月30日,在会见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

  2、民族地区聚“六区”为一体。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国民族地区聚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为一体。民族地区聚“六区”为一体的论断,科学概括了民族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为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

  3、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行之有效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针对近年来思想界和学术界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置疑,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

  4、“五个并存”的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习近平以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归纳出“五个并存”的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五个并存”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依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团结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5、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在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基础上,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进一步阐释了民族团结与发展进步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反复重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明确提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二、新思想: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习近平在关于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1、“五个认同”的思想。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四个认同”的思想,即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十一前夕在会见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石榴籽的思想。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个家庭成员应该如何相处?习近平用“石榴籽”生动而形象地总结了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3、守望相助的思想。2014年春节前夕到内蒙古考察调研时,习近平希望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要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守望相助”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我国的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简化为人与人的邻里关系,更加通俗易懂;将传统文化经典与丰富多彩的民族关系有机结合,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守望相助”是对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

  4、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习近平站在时代的前沿,前瞻性地提出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重点是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5、民族地区好干部的三个标准。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民族地区的好干部的三个标准,那就是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这三个标准,既是民族地区好干部的评价标准,也是培养、选拔、使用民族地区干部的基本标准;既明确了民族地区的选人用人导向,也为民族地区干部指明了努力方向,是民族地区干部人事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新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习近平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担当,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新目标。2015年1月20日,在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时,习近平再次提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7月17日,在延边考察时,习近平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2015年9月30日,会见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再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短短一年时间内,多次掷地有声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仅是党和国家向世界的宣誓与承诺,更是对少数民族的极大鼓舞。

  四、新方法: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决定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在纷繁复杂的民族事务中,如何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1、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此外,习近平还要求少数民族界委员们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发挥参谋助手和决策咨询作用。

  2、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强调,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要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要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

  3、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于怎样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宣传教育活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

  4、做民族团结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2015年9月30日,在会见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指出,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大家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习近平治理民族事务新理念,是其治国理政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