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思炎 等:《民俗艺术学》

陶思炎 等:《民俗艺术学》

民俗艺术学 [平装]
陶思炎 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8月1日)
外文书名: Folk Art Studies
平装: 33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53302959
条形码: 9787553302959


图书描述
《民俗艺术学》共分为十一章,具体内容包括:民俗艺术学体系论、民俗艺术学方法论、民俗艺术特征论、民俗艺术审美论、民俗艺术审美论、民俗艺术作品论、民俗艺术传播论、民俗艺术应用论等。


作者简介
陶思炎,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日本东北大学外国人研究者,德国汉诺威大学访问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俗艺术学、文化遗产研究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鱼文化》、《祈禳:求福·除殃》、《风俗探幽》、《中国纸马》、《中国镇物》、《应用民俗学》、《中国祥物》、《中国都市民俗学》、《问俗东瀛》、《江苏纸马》等;主编中国民间文化探幽丛书、江苏特色文化丛书、民俗艺术学研究丛书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何谓“民俗艺术学”
一、概念界定
二、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三、民俗艺术学的学科特点
四、民俗艺术学建设的任务
第二节民俗艺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民俗艺术研究的发轫
二、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综述
第二章民俗艺术学体系论
第一节 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基础
一、理论建构与领域拓展
二、学科交叉与文化产业
第二节民俗艺术学体系的架构
一、民俗艺术志
二、民俗艺术论
三、民俗艺术史
四、民俗艺术批评
五、民俗艺术应用研究
六、民俗艺术专题研究
第三节 民俗艺术学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章民俗艺术学方法论
第一节民俗艺术学的调查方法
一、田野作业重要性及对调查者的要求
二、民俗艺术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三、民俗艺术调查的基本手段
四、其他调查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民俗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神话与原型批评
二、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
三、阐释与理解研究
四、艺术符号与象征
第三节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取向
一、多学科交叉影响下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
二、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方法的并行
第四章民俗艺术类型论
第一节类型划分的基准
一、类型划分的状况
二、按时代划分
三、按地域划分
四、按功能划分
五、按民俗类型划分
第二节民俗艺术的基本类型
一、造型类民俗艺术
二、表演类民俗艺术
三、口承类民俗艺术
第五章民俗艺术特征论
第一节民俗艺术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风俗性
二、群体性
三、传承性
四、象征性
五、娱乐性
六、地域性
第二节民俗艺术特征的形成基础
一、民俗艺术特征形成的他律性基础
二、民俗艺术特征形成的自律性基础
第六章民俗艺术功能论
第一节何谓功能
一、功能:需要的满晷
二、功能:创造的动力
第二节 民俗艺术的基本功能
一、认识与教化的功能
二、组织与改造的功能
三、装饰与满足的功能
四、纳吉与除凶的功能
第三节 民俗艺术功能的演进要素
第四节民俗艺术功能演进的特点
一、传承与创新并举
二、衍生与泛化为主
三、自用向他用延伸
第七章民俗艺术传承论
第一节民俗艺术传承的要素
一、民俗艺术传承的主体要素
二、民俗艺术传承的时空要素
三、民俗艺术传承的生活要素
第二节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与层次
一、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
二、民俗艺术传承的层次
第三节民俗艺术传承的典型研究
一、民俗艺术的传承类型
二、民俗艺术的传承人
第八章民俗艺术审美论
第一节 民俗艺术作为审美对象
一、民俗艺术作为审美对象的契机
二、民俗艺术作为审美对象的体现
第二节民俗艺术审美的机制与层次
一、民俗艺术审美的机制
二、民俗艺术审美的层次
第三节 民俗艺术的审美形态与表现
一、民俗艺术的审美形态
二、民俗艺术的审美表现
第四节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一、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九章民俗艺术作品论
第一节民俗艺术作品的分类
一、民俗艺术作品的分类语境
二、民俗艺术作品的分类模式
第二节民俗艺术作品的共性和风格差异
一、民俗艺术作品的共性
二、民俗艺术作品的风格差异
第三节民俗艺术典型作品研究
一、民俗艺术典型作品的分布
二、民俗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
三、民俗艺术典型作品艺术意义的分析
第十章民俗艺术应用论
第一节 民俗艺术应用的对象和符号
一、民俗艺术应用的本体对象
二、民俗艺术符号的应用
第二节民俗艺术应用的场域
一、民俗艺术应用场合及空间类别
二、民俗艺术应用场域的内涵
三、民俗艺术应用场域及功能发挥
第三节民俗艺术的产业发展
一、民俗艺术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十一章民俗艺术传播论
参考文献
后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