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二十四节气”踏上申遗之路

人大代表李修松建议将二十四节气和气象谚语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晨 赖敏报道 “二十四节气和气象谚语是中国文化的印记,如果丢失了,是一种让人痛心的损失。”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呼吁,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修松说,二十四节气和气象谚语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理应申遗。

  他的申遗理由有三。首先,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它们对指导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在今天,广大农村农民群众还在运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天气气候规律,科学地安排日常生产生活,顺应农时、不违农时,科学种田,争取农业丰收。“当然,客观地说,随着农民进城打工、弃农经商等现象的发生,二十四节气和气象谚语的功能性似乎有减弱的趋势。”他坦言。

  其次,它们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民俗活动中积累下来的,是经验的总结。“比如,‘小暑打雷、大暑破圩’‘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些农谚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准确定,并且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另外,李修松认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从文化上界定,二十四节气和气象谚语很有研究价值。如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现代气象学和科技发展可能会有所帮助。从这个层面来看,它们应该是国家级别里最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月4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一号文件《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推进气象文化发展的意见》,也提出“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明显提升,气象软实力显著增强,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二十四节气和气象谚语,不仅是气象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气象部门在经济社会发挥作用时的一个帮手。

TOP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扩展项目)中的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壮族霜降节) 浙江省三门县,湖南省花垣县、安仁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