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01月30日 09:58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29日5版)
北大红楼橱窗展览现场(摄影:严叶敏)
本期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甘肃省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协办,河南博物院、天津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支持。
在所有的动物中,马是与人最密切最亲近最能沟通交流的动物之一。
马的驯化开始于距今5500年左右。人开始是利用马的速度和力量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马车的出现,加强了物资的输送,马车在步兵阵营中的冲锋陷阵也令人闻风丧胆。一般认为,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然后在欧亚大草原上迅速流传,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这种复杂的马文化及战争技艺曾在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中达到高峰。工业文明之前的漫长时代,人类文明最主要的精力和财力基本上都被在大河流域和高原草原这两个轴心之间进行的拉锯消耗着、砥砺着。东西方而今人人耳熟能详的古丝绸之路,其起源远非文学与文献描述的奇异商品和文化交流那般妙曼,汉家皇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最主要的目的乃是寻找并获得马这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只要有了战马,汉家儿男卫青、霍去病等就可以千里直击,战胜匈奴。因此,那些马背上的英雄如凯撒、李世民等和其坐骑之间所形成的传奇关系,甚至让人感觉可歌可泣。
马身上集中了几乎一切我们人类所认可的美好品德:单纯、善良、忠诚、优雅——奔跑起来迅疾、猛烈而不失温柔,大概没有哪一种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可以与马相比。马和人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豢养、喂食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而是一方面系驾,一方面仍然要在大自然中奔放——这是真正的驯服——对马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对人也是很复杂的一种感情和文化。某种意义上,马就是人的缩影,它们是深深镶嵌入人的进化并和人类一起深刻地塑造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动物。所以,才有了马文化,才有了马艺术,才有了马精神!
2014年春节期间,由本报发起的“奔马迎春——中国马文物”图片联展,举全国50余家文博机构之典藏,将中国的马文物进行了马文化、马艺术、马精神的美学提纯和知识普及。这次联展以国家文物局的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北大红楼橱窗为基础,扩展到甘肃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天津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晋江市博物馆等七家博物馆,以各具特色的形式同步推出,面向八地观众举办节日公益特展。甘肃省博物馆藏雷台汉墓铜奔马、磨嘴子汉墓大木马,河南博物院馆藏鎏金青铜马、彩绘勾头马,西安博物院的蓝彩骡、三彩腾空骑马俑等珍贵文物均在这次展览中占据醒目位置,本地观众看展时还可与馆内实物相对照,加深印象。在过节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到博物馆去看展,不失为一种特别的选择。“奔马迎春”以一种盛世的昂扬姿态,与观众共舞,喜迎马年。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4-2-4 16:3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