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非遗珠算需要更为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中国网-中国经济网 2014-01-07

  12月4日,在经历了5年漫长的申遗长跑后,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起,截止到2013年珠算成功进入世界级非遗名录,中国已拥有38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三项名录中都有项目列入其中的少数国家之一。对于中国珠算为何能成功地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申遗成功的意义在哪?对于中国珠算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来说,应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文物网采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先生。

  中国文物网:中国珠算能成功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何在?

  徐艺乙:中国是珠算的故乡,像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珠算自诞生起,千百年来,对我国乃至其他一些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科技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第一,珠算起源于中国并在沿用了千百年,它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曾流传到周边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亚各国也使用珠算,并被延续使用到今日;

  第二,珠算曾在科技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中国只有一台计算机,为了成万上亿个数据,科学家们经常用算盘算到深夜,他们用算盘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从而创造了世界上伟大的奇迹。1959年,中国独立走上了研发核潜艇的道路,成千上万个数据就是用算盘、计算尺一个个算出来的。我国在设计、制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当时解决大量复杂数学运算难题的有力工具,也是中国古老的算盘。曾经有人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及早期的世界计算机做过比试,结果都是珠算胜出。国际科技界对中国珠算的科学价值也有极高评价。英国《独立报》和印度的《印度时报》,2007年在世界范围内分别评选出101项和50项改变世界的发明,均将中国珠算排在第一位;

  第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珠算对算数技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其他地方还是采用繁琐的计算方式之时,中国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珠算等方便快捷的运算工具,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第四,珠算的运用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珠算技术讲究心手合一,手口并用,这种心手合一的训练方式对于开启心智、知行合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中国文物网:珠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何在?

  徐艺乙:中国珠算成功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珠算申遗成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其次也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珠算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的认同,第三,中国珠算申遗成功将增强国人对这一传统文化技艺的重新认识和重视。

  中国文物网:目前国内珠算运用传承状况如何呢?

  徐艺乙:一是会计行业有时会在对账时辅以算盘的运用,二是某些科技领域可能会涉及一些珠算的运用,三是现在一些小学教育中会开设珠算课。

  中国文物网:您是否赞成珠算进入课堂?

  徐艺乙:珠算当然可以进入课堂,但问题的关键是珠算进课堂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谨慎对待,慎重处理。现在的中小学的教育已有一套运算技术体系,而这套运算技术的教学体系来自于西方,与中国本土的传统训练方式不同,与中国优秀的传统开启心智的教育方式是两套系统。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尝试着进行双重训练,中西训练方式同时进行,这是有益的。珠算的运用讲究的是心手合一,注重对人自身能力及潜力的发掘与培育,从这一方面来看,目前国内珠算的教育还远远未达到这一目标。

  中国文物网: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中国珠算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来说,应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徐艺乙:首先,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增强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心,引起大家对珠算文化的重视;其次,应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机制,比如说目前大家对于传统仪式和少数民族服饰很重视,人们都愿意去保护它们,也都在努力地去做相关的工作,但问题的关键是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活化的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第三,不能说空话,必须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在挖掘保护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弘扬推动工作,在传承方面做一些能够落到实处的事情。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在实际当中应用起来,也才能活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

  专家介绍

  徐艺乙,汉族。1956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俗学家、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