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浙大论文事件迷雾:利益之争还是学术腐败

“杀无赦”应是为了挽救下一个贺海波

作者:余人月

搜狐 2009年03月16日09:20  来源:华声国际传媒网

  浙大校长杨卫15日通报: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

  至此,在社会上发酵数月之久的浙大“论文造假”风波,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一天有了个水落石出的结果,算得上盖棺论定了。




  水货论文是不应该拿来坑蒙学术消费者的,浙大选在这一天痛下决心清理门户,欲重构学校诚信,可谓“司马之心,路人皆知”。

  在就业如此之难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拿掉一个人的饭碗,是需要勇气的。从一开始的讳莫如深,到如今的壮士断腕,这个处理,虽然出手不快,但出手从重应算得上。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贺海波事件的出现并非偶然,整个学术界的“学术不端行为”似已成潜规则,“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

  贺海波因急于评副教授职称,所以急着发文章,不幸的是,急火攻心时,没有急中生智,却急出造假的昏招来,因此让浙大蒙羞,也断送了自家前程的“卿卿性命”。对他的被“清除”,哀其不幸中,亦希望他从此知耻而后勇,在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凭真材实料清清白白做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再“杀”回神圣的学术队伍中。

  少了一个贺海波,浙大不会少些什么,也不会因此如释重负。贺海波的人生需要总结后再出发,浙大乃至学术界都要从这一事件中举一反三,这也是为了挽救下一个贺海波的必然之举。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说,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必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如果只是将贺海波挥泪斩马谡了事,以丢卒保帅,给外界一个交待。就如在3·15这天将一些假货付之一炬,在媒体中例行公事显示一下打假的战果,却不将打假化作日常的高压态势,也不从源头上治理造假行为,则可以想见,年年学术3·15,只会重复将贺海波之类示众交差的故事,并不能防止下一起造假事故。

  “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按理,也不该只追究到李连达院士这一级吧。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就指出,学术造假后面往往隐藏着权钱交易的学术腐败,还有保护伞。这不能不引起警惕与重视。

  造假是可耻的,尤其是在来不得半点虚伪面前的科学上,学术腐败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一些科技工作者的造假、剽窃、包装等行为的发生是科技界的耻辱。”,这也是整个社会的耻辱。

  因为造假之风从食品行业、从官场政绩,蔓延浸润到学术界,则我们的道德防线在节节退守中有溃不成军之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造假,摧毁的是一个民族赖以进步的根基。

  对造假者的惩处,无论如何都不为过。不管浙大处理“论文造假”风波的这记重拳所来为何,这种严历的姿态应予掌声鼓励。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

  重“显绩”轻“潜绩”的考核机制与大环境,显然是一切虚假政绩的温床。

  潜规则的流行,与明规则的不彰有关。对任何造假者,只要秉持浙大这种铁腕,让投机取巧者不能得逞,全社会形成“老实人”不吃亏的氛围,让造假变得毫无意义与没有必要,相信,就不会有下一个贺海波因此自作聪明。

  如果掌握学术考核的大权者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造假的冲动,则贺海波就白死了。

  我们要想办法挽救的不仅是下一个学术界的贺海波,对官场,对企业界,对各行各业的贺海波,都要从制度上正本清源来治病救人。

  如此,贺海波则不枉“牺牲我一个”,警醒其它人了。

TOP

浙大论文造假事件最新通报
贺海波开除出教师队伍李连达院士将不再续聘

搜狐2009年03月16日08:08 来源:法制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余靖静吴晶浙江大学校长杨卫15日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通报了处理“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况: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