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专家:临近的土洋双节不妨“两全其美”

民俗专家:临近的土洋双节不妨“两全其美”


民俗专家:临近的土洋双节不妨"两全其美"

新华网 上海频道  2009-02-09 12:07:23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孙丽萍陆文军2月9日报道:正月十五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式情人节。不过,令人尴尬的是,每年与元宵节临近,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近年来在国人心目中仿佛 “更有人气”。著名民俗专家田兆元近日提出,中西情人节的“暗自较劲”、此消彼长,总是报章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日期如此临近的东西方情人节,能否不再“暗战”,而是逐渐融合呢?民俗专家指出,元宵节的活动,是所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当中最为丰富的,不仅包括赏灯,猜谜,表演,吃汤圆,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中国式情人聚会。

    正月十五之夜,一轮圆月高悬碧空,东风夜放花千树,户外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过,以往元宵节在年轻人心中似乎显得过于“老气横秋”,而西方情人节的“洋味”也令商家更加青睐。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族情感的抬头,中国节日包括元宵节的气氛日益强烈,而年年依靠玫瑰花和烛光大餐做文章的西方情人节,却开始因其消费不菲而令人质疑其情感含量不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民俗学家田兆元认为,其实,元宵节和西方情人节“两个节日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甚至将连起来一起过,也是值得考虑的”。

    他指出,这两个节日如此靠近,造成此消彼长,似乎难以避免。但其实换个思路想一想,两节融合也并非不可能。“有的地方元宵节要连续庆祝三天,直到正月十八才告结束,如果在今年,就和2月14日几乎衔接起来了”。

    “如果说春节是家人的聚会,元宵节就是公众的集会,情人的约会,把元宵节说成是情人节是一点不过分的”。田兆元说,另一方面,西方情人节传入,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内容,为人们表达情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两年来,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相比,民俗节日的热潮正在回归。田兆元认为,中国民俗节日的走红,固然有经济危机中中国相对影响较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与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自我,开始具有民族自信。

  那么,先过“东方情人节”,携手约会黄昏赏月观灯,再过“西方情人节”,手捧玫瑰奔赴烛光晚宴,这样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岂不是两全其美?

    田兆元呼吁说,一个节日能否让百姓趋之若鹜,过的红红火火,除了它本身的传统仪式、精神内涵之外,商家的“造势”也非常重要。以往元宵节总是不如西方情人节热闹红火,商家不起劲、没思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牛年新春开始,希望商家能抓住机会,转换思路,为东西方情人节的融合做好准备,也做足文章”。

 田兆元还认为,“元宵节与春节不一样。春节是热烈的、带有庄严神圣气氛的欢乐聚会,人们祈福敬祖,一片祥和而又感到禁忌多多。节日的热闹气氛,也往往局限在每家每户自己家里。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典型的狂欢节,一年之间,什么时候还会有这样盛大的游园集会呢?”。

    田兆元说,经过了去年年末全球经济寒潮的冲击,牛年的这个元宵节还可以焕发出不同寻常的意义,“相信经过春节前期的激情,再加上元宵节的浪漫,不仅可以活跃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鼓舞人心,帮助全社会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一些心理阴影”。(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