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2012年09月03日08:34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的话:近年来,“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进行解读,但运用现有的学术话语体系包括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进行解读,难以得出科学结论。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期“大家论道”刊发的3篇文章,围绕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要任务、如何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TOP

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诠释中国现代性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万俊人

  近年来,如何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百舸争游、百家争鸣的现代文明体系中,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而且取决于思想文化资源的拥有及其表达能力等软实力,其中思想文化的话语权已被广泛视为攸关文明和文化生存发展命运的核心问题。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及其在现代世界文明对话中的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中华文化在高度竞争的现代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问题

  作为一个现代性问题的文化话语权问题,首先是由西方的现代化运动催生的。肇始于西方工业革命、市场拓展和殖民扩张的西方自由主义文化,逐步成为西方现代性的主流话语系统,并借助现代化的力量和优势迅速向全世界渗透,成为主导整个现代文明世界的话语。一个典型的例证是,直到18世纪还只是欧洲地方性语言的英语,经过19世纪英国的殖民扩张和20世纪美国的全球推广,已成为普遍流行的国际语言,成为可以用来获取世界上85%的知识信息的最具普遍传播力量的语言。如果说某种地方性或区域性语言的普及程度可以被看作该语言所代表的文明和文化的话语权,那么,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话语无疑是现代文明体系中最具宰制力量的话语了。

  在西方现代性的全球扩张中,世界文明体系和文化话语体系被迫西方化、英语化,中华文明受到挤压甚至排斥。幸运的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我们最终选择了经过苏联传入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代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话语,与中国及其领导的社会主流力量的长期艰苦奋斗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现代性的主导思想,首先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问题。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反复的实践探索和总结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创造性地开启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新路,开创并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它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着力总结诠释的首要问题。

  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现实挑战

  之所以必须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是因为某几个国家或区域凭借其经济、科技和政治、军事优势,长期控制甚至垄断着国际话语权,对其他国家进行压制和排挤,影响了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正常秩序的形成。当前,西方自由主义的话语体系不仅操控着各种国际对话,仿佛成为现代世界唯一通行的标准话语体系,而且常常操控或者试图操控各民族国家、各区域或各国际组织的话语系统,以此来推行甚至强加其价值理念和信仰体系。当一些西方思想家公然断定“意识形态终结”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宣告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最终胜利。这种话语如同“历史的终结”的断论一样,充满着西方自由主义或西方现代性的傲慢。

  因此,在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寻求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理解和认同是一个巨大的现实挑战。那些一直寻求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的国家或国际集团不会轻言放弃,而且多极化的世界本身也面临着如何开展多极平等对话的问题。在多种不同的话语、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秩序规则之间,如何寻求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并通过多极平等对话最终达成国际共识,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诠释中国现代性

  西方现代性并没有赢得最终的胜利。即使在西方世界内部,自由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信念也在动摇,其话语体系的可信度在迅速下降,“西方话语”的霸权地位终究不保。与之对照,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伴随的国际话语的多样化格局已经形成,其中“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快速流行的新语汇、新术语,甚至是新秩序规则的重要参照元素。这一新趋势的出现,无疑给我国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和任务,那就是如何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诠释中国现代性。

  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诠释中国现代性,要求我们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创造性地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包括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语汇、理论概念、语法逻辑和话语规则,以准确地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我们必须让世界清楚地了解并理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又不排斥其他现代化模式的道路。它是包容的、开放的,也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它是现代的,也是基于中华文明和文化传统资源的;它是连贯的、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也是创新的、需要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逐步改革完善。承担并完成这一重任,不仅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和创新实践,而且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论和话语方式。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坚定地持守我们自身的文化话语,积极主动地展开与其他文明和文化系统的对话交流,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在对话中充分表达自己、丰富自己,而不能迷失于现代世界的众声喧哗之中,更不能满足于仅仅做西方现代性话语的聆听者和追随者。这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本要求。

TOP

树立理论自觉自信 提高理论原创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

  新世纪新阶段,火热的经济生活为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肥田沃土,紧迫的时代任务赋予经济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国经济学研究者必须走在时代前列,树立理论自觉自信,继承已有的人类文明遗产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丰富成果,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进行开创性研究,打造拥有独特的范畴、能够说明和揭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的学术话语体系。

  在这方面,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首先,马克思的理论自觉自信表现在他选择了当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即英国作为研究对象。在《资本论》一书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马克思之所以没有选择他的祖国德国,是因为当时德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缺乏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基础。而英国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为马克思的研究提供了肥田沃土。其次,马克思的理论自觉自信表现在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思维。他不但不拒绝,而且辨析和借鉴了能够为其所用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经济学上吸收了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二重性原理才是他自己的原创性贡献;他还借鉴了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的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理论,认为魁奈参照人体血液循环绘制的再生产的运行过程“是一个极有天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最后,马克思的理论自觉自信表现为不是支离破碎地借用别人的东西,而是建立自己特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一系列学习和借鉴都是手段,都是为我所用,是在继承人类文明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运用抽象的方法、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开始,提出了一系列独有的经济范畴,创建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以其特有的话语体系,确立了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应看到,在打造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一些研究者的理论自觉自信仍嫌不足。一是完全照搬马克思,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须知,马克思的《资本论》毕竟是以英国的商品经济为典型案例的,出版至今世界经济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世界在向前发展,我们应以马克思的思想方法为指导研究我国的现实问题,而不是照搬、照背马克思的结论。二是照搬西方。西方经济理论毕竟是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概括,西方的发展经济学毕竟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研究成果。片面地照搬其二元经济和城市化理论已经造成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我们应当摒弃这种态度。三是照搬老祖宗。老祖宗的东西虽然辉煌,但毕竟是自然经济和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要适应现代文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要向前看、要发展,而不是对那些过时的东西阐精发微。所以,我国经济学研究者应向马克思学习,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自信进行开创性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创造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

  善于学习借鉴。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应当像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那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可用成果。从一定意义、一定角度上讲,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概括,反映了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我们应当发挥后发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借鉴。

  了解中国历史。由于路径依赖,一国的经济现实包括经济体制的选择,是一国历史演进的结果,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决定了经济学不是一把螺丝刀,不是放在他国能用,放在我国也能用的。在这方面,马克思的研究堪称典范。马克思的研究坚持历史和逻辑一致的原则,具有立体感和历史透视力。例如,他曾经进行过英国和德国的比较,曾经研究了商业资本在各国(包括被他称为亚细亚社会)的不同作用。实际上,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不同,即使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必然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割断体制沿革,应当寻找历史和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深入经济生活。现实的经济生活永远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我们打造自己学术话语体系的原始素材。没有这样的素材,或者缺少对这种素材的了解,我们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经济学研究切忌闭门造车,切忌为了模型的优美而忽视现实,而应深入到经济生活中去,在充分了解我国当代经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

TOP

坚持正确思想方法 把握几个辩证关系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赵周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奇迹”、“中国道路”备受关注。与不断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我国的软实力相对较弱,提升“中国经验”、打造“中国话语”成为紧迫的现实课题。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着眼世界历史,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走向现代的历史就是“民族史”不断转变为“世界史”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的命运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处理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成为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要求我们既把握文明的共性,又把握其个性;既着眼于世界历史的发展、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又站在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我们既不能割裂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的联系,用世界问题来裁剪中国;也不能过分强调中国的独特性,陷入“自言自语”。现在,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使我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在苏联解体之后,我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被推向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摆脱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操控,要求我们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同时,妥善处理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尊重所有国家发展的基本权利,倡导包容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动各种文明和谐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强权与文化霸权。

  着眼时代问题,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统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时代问题,才能把社会向前推进。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基于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回答、对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文明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人类既享用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又经历了技术理性泛滥带来的战争、核武器、恐怖主义等各种威胁;既分享着福利社会、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数字化生存的便利,又饱受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困扰;经济全球化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带来了新形式的文化霸权。当前,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时代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回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文化软实力上还没有形成与大国地位和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影响力。不可否认,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这还仅仅是一种潜力,是否能真正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话语”,还有待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固守,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之后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回答。长期以来,理论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与传统是对立的,向现代化迈进就必然抛弃传统,要保留传统就必然拒斥现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实际上,现代化水平与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就是立足于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对我国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应对的理论创造过程,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着眼实践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引领实践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离不开深厚的思想根基,正是这种思想根基不断拓展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视域,开辟着民族国家新的发展空间,昭示着民族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生成,是对我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理论既是解释世界、认识现实的知识体系,也是改造世界、引领未来的思想体系。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的深刻反思和理性引导。因此,我们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不仅应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总结和理论概括;而且应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新的实践。真正的理论创造不是用词语束缚理论的生命力,而是依据新的实践为它注入源头活水。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单纯的理论构建,必须使思想牢牢植根于实践沃土,反思现实,切中时弊,引领现实发展;既承接历史、熔铸传统,又包容世界、指向未来,最终让“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让中华文明强健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