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敬话钟馗

敬话钟馗

孙方友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8日   03 版)

    钟馗是中国古代传说的故事人物,最早有一个名叫沈括的人写进了《梦溪笔谈》中。说是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小鬼拿着自己的玉笛和爱妃杨玉环的紫香囊狂逃,一蓝衣鬼在后面追。蓝衣鬼捉住小鬼,将其啖之。上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说白了,钟馗只是唐玄宗的一个梦,因为唐玄宗是皇上,他可以梦想成真,于是钟馗就成了一个不灭的艺术形象。

    因为钟馗能降鬼驱邪,除恶扬善,所以从古至今一直受到百姓青睐,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像(五代时悬于除夕),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历代画家对钟馗形象也情有独钟,他们借古画今,延绵不绝。在中国绘画史的长河中,钟馗的艺术形象一直作为神符的形象出现,并保持长盛不衰。宋代以后,对钟馗的传说与绘画开始丰富,文人开始借其发挥,说钟馗才华横溢,为人刚直,正气浩然。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长安应试,成绩优异,被主考官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因厌恶其貌,致使他状元落选,钟馗怒撞殿柱而亡。此事震惊朝野,于是玄宗下诏以状元待遇将其厚葬。所以钟馗很感激玄宗,对梦中的明皇说:“因念皇恩,愿为皇上斩除天下妖孽!”

    如此一圆,钟馗就有梦中人变成了世间才子了!

    北宋神宗皇帝赵顼继位后,对钟馗尤其钟爱,曾令画工摹拓携板印刷,将钟馗像赐给朝廷大臣。致使宫廷画师、民间画工纷纷绘制、临摹,由此,钟馗像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

    当然,第一个画钟馗的是吴道子无可争议。自唐以后,历代画家热衷画钟馗的不计其数,明末“四大怪杰”之一的陈洪绶,就是一个画钟馗的大家。他的《蒲觞钟馗图》、《唐进士钟馗像》等画作从钟馗的形神到线条均极具视觉冲击力,摄人心魄。并以怪诞、奇崛、纵恣、奔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格,雄居于明末清初的画坛。历史上画钟馗形式最多样、手法最娴熟、形象最生动、神态最传神的画家是清代的任伯年,画钟馗最生拙粗放的是任伯年的徒弟王一亭。而我个人认为,当代画钟馗当数范曾先生。

    其实,历史上画钟馗像除去有名的大家,还有无数无名画师。他们思维独特,各有所创。记得曾见过一幅民国时期的画作,名叫《钟馗醉归图》。作者一反钟馗捉鬼时凶恶面貌,而是画了一骨瘦如柴的老头儿。那老头儿膝下双腿裤腿高卷,右手撑一岳阳雨伞,左手提一湖南灯笼,如风摆杨柳似的行于雨中,画面还题有四名令人喷饭的打油诗:

    破伞独灯雨着泥,

    不知南北与东西。

    贪杯不觉归来晚,

    战战兢兢怕鬼迷。

    这就把钟馗从神回归了“人”。事实上,古今不少钟馗之像多是凶恶面憎,很少和眉善目,尤其是后来的不少画作,多是借鉴了三国人物张飞和水浒人物李逵们环眼硬虬、刚直不阿的貌相,极少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大概是2008年春天,《天津文学》吕舒怀和傅国栋二兄来郑州,专给我带来了两尊钟馗泥塑像,形态虽有创新,但面相仍未脱去“凶”、“憎”二字,其中一位还露出两颗獠牙。穿着都是一样的,着红袍,戴官帽,手执折扇,上写“驱邪”二字。去年去北戴河度假,在京城一家天津人开的画廊里见到同样的产品,一问价钱,上百元,可谓“泥价不扉”了。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裴艳玲饰演的钟馗,是以人演神的生活。裴先生反串极成功,塑造的钟馗夸张不俗,凛然大气,虽然造型没能让人耳目一新,但其艺功不能不让人折服。

    如此画画演演,泥泥塑塑,钟馗大人在阳间已为鬼界申张正义了千年之久,看来仍无退休或下岗的迹象,真盼他离职休假那么几年,也来阳间逛一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