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2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聊聊各地节日习俗

2012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聊聊各地节日习俗

人民网 2012年06月07日14:10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6月22日至24日放假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6月6日下发通知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2012年端午节放假安排为:6月22日(星期五)至6月24日(星期日)放假公休,共3天。其中,6月23日(星期六(002291))为端午节。
  此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2月5日发布的通知,2012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为:中秋节、国庆节:9月30日至10月7日放假调休,共8天。9月29日(星期六)上班。

  端午节即将来临,端午节放假安排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虽然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国家法定假日,但你对端午节又了解多少呢?

TOP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悬挂艾叶菖蒲、钟馗像等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吃粽子

  
  节日名称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

端午节划龙舟

TOP

节日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佩戴香囊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元·吴廷晖:《龙舟夺标》

  [1]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TOP

节日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TOP

各地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浙江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台湾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江南地区

  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

TOP

关于端午的传家描述 老底子的风俗 你知道哪一样

人民网 2012年06月10日08:34 来源:《钱江晚报》

  人们时常感叹,最易过去的东西,是人的年岁,以及春夏秋冬。

  而老底子的日子,缓慢悠闲,市声满满。从正月到腊月,每个月份,每个季节,都伴生着各种节日和风俗。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这些岁时节庆,或民间生发,或上行下效,衣、食、住、行间,系满了细枝末节的生活趣味,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在《传家》里,每个季节,作者都挑出了应景节日,从起源,到发展,细细品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便记录在“夏”之卷中。佩香包、系虎头,古早风俗,已然愈行愈远。

  此时,不如放慢脚步,跟着民俗学家,还原端午节的传家体验。

  祛病送瘟神,古人过端午的正经事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曾四次提到端午,可见其分量尤重。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古人眼中的阴历五月,是个“恶月”,阴阳分,生死争。炎热、躁动、疾病,一切自端午开始,蠢蠢欲动。

  “吃粽子,纪念屈原,是后世流传开来的说法,因为屈原的故事,符合中国人一贯倡导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民俗学专家顾希佳说,避邪、祛病、送瘟神,保健康,才是古人过端午的正经事,看看家中小孩的“全副武装”就知道了。

  食:雄黄、粽子、杨梅、杏仁

  端午喝雄黄酒,但对小孩来说,雄黄酒太烈,于是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心点一点,或者画一个“王”字,可以避邪祈福。主食除了粽子,还有白粉团,零食就是杏仁、杨梅这些端午果子,还要喝艾酒、雄黄酒。这些都有治病、养身、活血、开窍、祛湿、明目的功用。

  佩:香囊

  在《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里,贾芸在端午节买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来孝敬王熙凤。这便是用来做香囊的。各地风俗不同,也有人放一些中草药,如白芷。“一般有钱人家,都放麝香,穷人放不起,就放一个大蒜瓣。”顾希佳说,古代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不分瓣的大蒜,整个放进去,也是一种好兆头,可以治病、避邪。其实这种风俗在一些乡村仍然保留。

  系:老虎头,长命缕

  以布帛制成虎头,系于孩子的襟带间,再把五彩丝线,绕在手臂上,可以延长寿命。在北方一些地区,年轻的母亲往往在太阳出来之前就把五彩丝线系于孩子的手腕上,并告诉孩子,在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时将丝线解下置于水中,它会化成一条蛇。虽是传说,但给孩子增添了无限奇妙的期待。

  如果讲究一点,还要给小孩带上脚镯,锁住这个孩子,让疾病都远离他。

  在南宋时,家中的女人们,还要在头上插上艾草或石榴花。而挂艾草,簪菖蒲,如今在许多人家的大门上还能看见。“像蚊蝇、蜈蚣、蚂蚁这些对身体不好的东西,如果闻到菖蒲的味道,就会逃走。不过古人还觉得,菖蒲就像道教创始人张天师身上的剑,可以捉妖避邪。”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正秋说,菖蒲除了挂,还能吃,或制成菖蒲酒。

  继承精神,而不是繁文缛节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经过日月变迁,流传到现在的,或许只剩下挂菖蒲和吃粽子了。风俗就像风,不知何时起,也不知吹向何处,大多约定俗成,受时代影响又有所变化。

  顾希佳说,划龙舟不一定要在端午。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里,就有龙舟。但划龙舟到唐代才盛行起来,它一开始被人们认为是驱傩,送瘟神,后来又演变成龙舟竞渡,成为一种体育活动。

  而有些风俗也曾受到礼仪影响。比如《礼记》中所记载的“结婚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是一种上行下效的礼仪规范。“儒家把民间风俗,提升为礼仪,写到典籍里,要求全国人民都要这样做,后来又变成了风俗。”

  这些繁琐的结婚礼仪,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礼仪,曾对华夏民族生活规范化起过积极作用,其中许多合理的东西,在先秦及以后一直熏陶着人们。但是,顾希佳认为,礼仪在古代,是规范,但与一个人的教养与否,不能画等号。

  比如在《论语·八佾》里,林放见当时的礼仪多注重繁文缛节,怀疑礼的本质不应如此,就去请教孔子。“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认为,礼之“本”,是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礼时的真情实感。与此对应的,那些礼仪上的行为方式,是“末节”。“办丧事,心中冷漠,却把仪节弄得十分隆重气派,不如草率,而心中悲哀。”

  就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所说: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顾希佳说,像“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谁也做不到。一些祭祀活动,要先跨左脚,还是右脚,现在也不会有人追究。

  “我们继承的,应是礼仪和习俗的核心价值,而不是那些繁文缛节。”顾希佳说,端午节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人们注意卫生,防病防灾,全民保健。如果亦步亦趋、拜倒在经典的脚下,强调那些外在的礼数,却不懂它的内涵,都不是真正的拾取和继承。(马黎)

TOP

端午将至:悬插“五瑞”避“恶月”

  2012-06-21 04:11: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染病,是灾疫流行之时。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时兴在门上悬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害。后来,又添加上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

  五瑞之首,乃菖蒲,它具有消除邪气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是一味很有用的中草药。同时,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悬之于门,如利剑出鞘,足以避邪驱鬼。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卷五:“截蒲为剑,割篷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当然是迷信,但可以为空气消毒、杀菌,倒是一点不假。

  艾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在古代中国针灸学里,就以艾草的老叶制成艾绒,用以灸疾除病。“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采艾似人形者),悬门户上,以攘毒气”(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榴花与艾叶,都是古代妇女在端午节时,用来插带在鬓发上的饰物,以辟攘邪气疫气。因石榴花红艳似火,插于鬓发,使女性更为俏丽,“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唐·杜牧《山石榴》)。

  蒜头,又称蒜果,在端午节时附于菖蒲上,悬于户外,同样可以避邪去疫。蒜头气味辛烈,杀菌效果极佳,还可以降血压。在炒制菜肴时,它是一种佐味品。

  龙船花,本名山丹花,百合花科,在五月热热闹闹地盛开,开时花冠向上,不向外翻卷。把它采来一同系在菖蒲上,可去疫瘴之气。

  关于悬插“五瑞”的风俗,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反映。南宋诗人戴复古在《扬州端午呈赵师》中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陆游也吟道:“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清人卢毓嵩在《钟馗图》中唱道:“榴花吐艳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端午插五瑞,既体现了一种民俗学的内蕴,同时又表现了古人对于生存环境的关切之心,颇值得我们借鉴。(聂鑫森)

TOP

端午节氛围转淡 专家建议传承习俗

  内蒙古新闻网  12-06-20 11:18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如期而至。但是,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端午节也开始“瘦身”.不仅节日的习俗在淡化,人们对节日的关注程度也缺少了昔日的热情。

  端午习俗“瘦身”

  在市民心中,阴历五月被称为“恶五月”,传说五月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画额,躲端午,佩戴长命缕(五彩线)等也就成为了人们驱除病毒、蚊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端午习俗也遭遇了“瘦身”.

  近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包头市在端午节期间预计举办美食节、赛龙舟等端午活动。但是,不少市民除吃粽子、赛龙舟、佩戴五彩线外几乎不知道其他的传统活动。

  记者随机采访了包头市的12名市民,只有5名市民能说出除吃粽子、赛龙舟外的其他习俗。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听说过端午节挂艾叶的习俗,但是真正在门前挂艾叶的市民却少了很多。至于其他的活动,我就不知道了。”而对于躲端午、画额等习俗,12名市民都表示并不清楚。

  随后,记者走访了包头市的一些药店和超市。虽然端午节临近但是艾叶、菖蒲、雄黄等却没有迎来销售的旺季。神农药店中药柜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直销量都不是很好,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关注少了,平时和节日的销量基本差不多。特别是雄黄基本没有人买。”

  同时,端午节到了,各种关于端午节的祝福短信也多了起来。但是,不少市民感叹,短信虽多,却都大致相同。没有了以前的过节气氛。

  市民赵先生表示:“小时候每到过节的时候都期待吃粽子带五彩线,现在几乎没有了当时的节日氛围,而且社会总体的节日氛围也淡化了。可以说只是形式上的过节。”

  “粽香”飘回家 假期成“闭关”

  节日临近,无论是市场还是超市都将粽子摆到了柜台上,江米、红枣等销量也有所上升,前来选购的市民更是络绎不绝。蛋糕店、西饼房也成为粽子营销的主要阵地。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传统的肉粽、豆沙粽,红枣粽子外,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干贝、果仁等口味不同的粽子。

  包头市华联超市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散装的粽子最近销量非常好,已经补了好几次货。现在市民包粽子的少了,买包好的粽子回家煮熟,又方便又好吃。一位前来购买粽子的市民说:“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都是买现成的。主要是现在工作忙,花费好几个小时去包粽子几乎不可能。而且,也就是过节那天吃两个,也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包粽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购买粽子叶、江米、红枣等商品的购买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市民,很少有年轻人购买。而成品粽子的购买人群中年轻市民占了80%左右。

  而在超市中,款式别致、印刷精美的粽子礼盒琳琅满目。一盒莲蓉礼盒粽子内装15只粽子,售价120元。以干贝、鲍鱼为原料的粽子也被包装成精美的礼盒,摆放在柜台上,其售价也在上百元。但是,这些粽子无论是原料的比重还是具体的配料信息都很模糊。一般购买粽子礼盒的顾客都是为了送人图个体面,真正自己使用的几乎没有。

  同时,因为今年端午假期只有3天,一些市民都愿意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家调整自己的状态,好迎接新的工作,选择长途出行的市民很少。在包头市万号酒店工作的小李告诉记者:“一个星期前,就和同事商量好要利用假期在家‘闭关’休息,拒绝一切长途旅行。主要是平时工作压力大,而且休息时间短。长途旅行后根本没有时间调整,所以端午节会宅在家里,调整好身体和精神状态。假期结束后,继续投入繁琐的工作中。”

  应该适当传承习俗

  对于端午节气氛转淡的现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俗学周双喜老师表示,如今我国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薄,不仅是端午节,重阳节等一些节日的习俗也几乎被人们所遗忘。以前端午节民间风俗很多,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节日项目。但是现在,这些风俗和活动少了很多,一部分也只是走走形式,还有的几乎被遗忘了。仅包粽子一项就能看出,已经很少有家庭利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包粽子、煮粽子了。

  周老师表示,我们每个传统民族节日都是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独特的民俗活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期望。一旦这些活动被简化、消失了,那么传统节日的氛围也就淡化了。

  节日气氛的淡化,其实也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节日中特定食物的期待淡化了。而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节日的精力投入。所以,要发扬民族传统节日,还需要靠社会组织有意识的开展活动,同时媒体也应该营造这方面气氛,让传统文化、民俗弘扬和传承下去。(记者 时婷婷)

TOP

商业味浓 民俗味淡 端午记忆还有多少?

  2012-06-19 15:44   滨海广播

  主播:

  你见过端午节给小孩子戴的“搭拉”吗?你听说过在咱天津卫过端午要吃五毒饼吗?你还会把艾蒿绑在门把手上避邪吗?……随着端午节的临近,沾边不沾边的各色商家纷纷搞起了促销活动。但是,属于天津卫的端午民俗却逐渐失去旧时的光彩。属于你的端午记忆还有多少?民俗味儿怎样才能盖过商业味儿?详细情况来听本台实习记者陶微微的报道。

  记者:

  如果这会儿出去逛逛,您会发现,借着端午节,沾边不沾边的各色商家已经纷纷搞起了促销活动。

  粽子自然是端午节的主角。早在半个月前,各种粽子就早早登上了前台。在各大超市、糕点店的显眼位置,都设有专门的“粽子专柜”.不仅馅儿从单一的蜜枣,豆沙增加到水果、海鲜,包装上也是越来越精美。在卫津路某糕点店,工作人员指着货架上的一排粽子礼盒说:

  【出录音】

  超市人员:半个月了吧,那都是团购出去的,像那两种有新的馅儿,像莲子啊,卖得挺好的。

  在粽子热卖的同时,各大商场的促销也是不遗余力。在滨江道某商场,购物满200元就可以免费吃粽子;另一家商场则打出了“端午节满300减50”的广告。服饰、家具、家电……各种“不搭边”的商品都借着端午节打起了促销牌。

  但是,在商业活动风生水起的同时,端午节的民俗味却在逐渐淡化。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端午节就是象征性地吃粽子。至于很多其他本土的端午习俗,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都不太知道了。

  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教授、民俗专家王来华介绍,在天津的端午习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比较普遍的一项是把艾蒿用红布条拴上,绑在大门的门把手上,相传可以驱蚊,现在有些人家还会这样做。但是,另一种吃五毒饼的习俗,目前已经见不到了。

  【出录音】

  王来华:五毒饼关键是把这个饼用模子给刻出来,刻完之后上面有图案,常常是一个葫芦,葫芦里面圈着五毒。

  除了插艾蒿、吃五毒饼,在老天津卫,还要给小孩戴一种叫搭拉(音)的吉祥物。市民李奶奶每年端午节都会做搭拉卖,她的搭拉上足足缝了14种物件。

  【出录音,压混】

  李奶奶:这叫老虎搭拉,这是五月节的粽子,这个是长虫,这是蛤蟆,这是壁虎……五毒吗,还有辣子,就是落下了,免灾,这是笤帚、簸萁,扫灾的,挂上辟邪。

  在民俗专家王来华眼里,这些习俗虽然有些“土”,但却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信仰。在全球化浪潮中,要保护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重要内容,所以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俗学教授黄旭涛强调说,民俗是有地方性的,要按各地方的特点来进行传承,只有把握住本地端午民俗的精神内涵,才能让它再次走进百姓生活。

  此外,当代社会的变化也给端午节民俗的传承提出了挑战。黄旭涛认为,只有把当代人的情感、诉求融入进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百姓寻找新的平台,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把民俗活动办在“家门口”,端午节才会重新回归。

  【出录音】

  黄旭涛:这种节日的传承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传承的,能不能组织一些现代性的端午节的活动,像包粽子我觉得就应该传承,可以通过社区来搞一些活动。

TOP

端午节,怎么过最传统?

  光明网 2012-06-20 18:50:28 来源:新华网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不少年轻人都知道这两项端午节的代表民俗。最传统的端午节应该怎么过?大家都知道吗?

  1、画额佩饰:

  古人以端午为恶日,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给儿童特别的防护措施: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同时,还要用五彩丝线结成索,叫做“长命缕”,挂在儿童颈项、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处。成年人则可佩戴香包等饰物。

  2、避五毒:

  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所以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

  “避五毒”最古老的习俗是采药,同时,人们在端午这天还要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此外,还要饮蒲酒、雄黄、朱砂酒,并在室内喷洒药酒。

  3、挂艾草、菖蒲、榕枝:

  菖蒲叶片呈剑形,又称“蒲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艾草是药草,古人认为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招百福。民间传统,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

  4、躲端午:

  端午有诸多禁忌,从宋代开始就有接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的习俗,俗称“躲五”.

  5、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记者 阳虹钰 吴翠峰)

TOP

品味属于端午的文化记忆

中国时刻网 2012-06-18 12:29来源:网络整合

  源于农业社会的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如今也风靡世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似乎每个民俗节日都离不开“吃”这道程序。在当下一些发达城市,吃粽子甚至成了端午的惟一程序。


  “吃”出讲究

  源于农业社会的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如今也风靡世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似乎每个民俗节日都离不开“吃”这道程序。在当下一些发达城市,吃粽子甚至成了端午的惟一程序。

  诸多文化名人回忆年轻时期,对端午节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吃”,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记忆,也凝结着他们对现实的思索。

  吃出来的节日记忆

  《十七岁的单车》编剧唐大年,父母都是南方人,后迁居山西。他记得小时候的山西物质还很匮乏,住在郊区冰冷坚硬的钢厂里,靠着父母的一点回忆延续着端午的气氛,粽叶要到城里去买,只有黄糯米,里面也没有嵌枣,但蘸着白糖吃,感觉很隆重。来到北京之后,他们家端午吃粽子的机会少了,而且大街上随时可买,也不像小时候那么珍贵了。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回忆自己的童年,节日里好像都是食品文化,靠着吃的记忆传承。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中国人大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因为穷,“吃”才记忆深刻。尤其上世纪有一段时期文化活动弱化,有印象的都是吃。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以后,节日就可有可无了。大家当然知道端午不应该只是吃,但“吃”对当时来说就是一种寄托。

  江俊民,活跃在北京的台湾摄影师。在他老家,端午吃肉粽子,所有亲戚叫回来一起吃饭,是必然的节目。中秋佳节,除了月饼基本款,亲朋好友们还会在花园里烤肉聚餐,春节更疯狂,整个家族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因为他爷爷规定,每个节日都要团聚。自从爷爷过世之后,现在大家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其实,端午2000年的传承,确实离不开“吃”这道程序,吃出回忆,忆苦思甜,才能珍视现在;吃出讲究,讲究文化,才能寻找根源。

  送粽子可表感恩的心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萧放说,端午的“吃”其实是有很深的传统内涵的。其实从汉魏时期就开始了夏至吃粽子的习惯,因为跟节气有关。“粽子的包裹和内容象征阴阳,阳包阴。”萧放说,夏至时节是阳气最盛的,但阴气已经滋生,所谓盛极必衰、要伏阴避阳,吃之前还要剥开粽子,让阴气散掉才能吃。

  在萧放印象里,南方的春末夏初似乎充满了“吃”的仪式。比如清明时节,江苏人要吃青麦汁染的糯米团子,他们家3月就开始吃菜糊糊、立夏时分吃软曲饼,这种东西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有的叫青面粑、广东叫软曲果、江苏叫立夏饼。武汉特别重视亲自动手包粽子,北京也有“吃”的传统,除了粽子,还有“五毒饼”,等于把“邪”吃掉。

  “其实除了吃,粽子还代表了一种礼节。北京的粽子类似心形,粽子虽小可表感恩之心,凡是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到端午这一天要给他送粽子。”著名民俗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赵书回忆说,过去老北京人都讲究自己家里包粽子,用粽子当礼品送给邻居。粽子里包的枣的数量都很有讲究,一个枣的粽子要送给家里念佛的老太太,叫做一善破万恶;两个枣的送给最亲近的朋友,叫做二箸相交,或送给新婚夫妇,代表二心相映;三个枣的最为普遍,祝人家三星照户,三星指的是福禄寿;四个枣的粽子是送老人的,叫做四季平安;五个枣的送给今年考试的学生,祝五谷登科。“原来粽子的包装没有现在这么精美,大大小小的粽子用线串在一起名为‘九连粽’,送人的时候更显新意和祝福。”

  “竞”出精神

  上元节赏灯、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中国每个民俗节日的“活动”都是有差异的,而这差异后面代表着不同的精神。

  传统项目赛龙舟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一些地方城市都将举办相应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有很深的文化含义的。

  在屈原故里秭归,一个端午过三次: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咏唱“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400年来传承不息。

  在黄石,西塞山神舟会有着整套完备的活动方式,从神舟扎制、唱大戏、祭祀、巡游,到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历时40天,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自古以来的传统。各地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原因之一,“龙”是中国的文化图腾,但形式不一。如广东龙舟要祭过南海神后才能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四川、贵州等地直接在河边祭龙头,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表达对先贤的追思。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孝女曹娥。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等。近年来,国内外甚至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中华赛龙舟体现出的矫健、昂扬、浑厚的精神气质,也吸引了各国健儿。

  玩乐是节日主题

  除了竞技和祭祀,龙舟还有用做游船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萧放说,清代常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等均往观看,颐和园也开过龙舟,现在延庆等郊县在继续龙舟的活动,还有游天坛的活动,其实都是玩的主题。

  这种“竞技”、“玩乐”的主题在一些地方发展得较为“离谱”,比如东北前几年还有端午节对打石头仗的习俗,打到流血也不要紧。一些地方连“对骂”的活动都有。

  “有些虽然不值得提倡啦,但其实是有意味的。端午在节气上象征着阴阳两季轮换,本就是阴阳之间的斗争。”萧放笑言。

  在江俊民印象里,台湾地区端午节非常热闹。划龙舟、拜河、往河里扔肉粽子都是常态节目,甚至会有一些重要的庙宇里会有一些楚国时代的服饰展示,显得很庄重。

  端午节衍生出的欢庆活动也很多,街头有很多艺人表演,电视台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做节目直播宣传。

  “衍”出文化

  其实因端午节而衍生出的民间活动还有很多,功能有祭祀、驱瘟、除恶、消灾、祛病种种不等。其中有些是带封建迷信味道的,有些却是浓郁的中国文化精髓。

  迎接夏日的独特风俗

  “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会在我的额头上点一个点儿,有的小朋友,大人会用雄黄酒在他的额头画一个王字。”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谈起儿时端午节的风俗记忆时表示,过节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艾虎和蒲剑。

  艾虎就是把艾叶子剪成老虎的样子贴在门上,蒲剑就是菖蒲,它的叶子像剑一样,会发出一种挥发性的芳香味道,可以赶蚊子和小虫。“现在回想起来,家家户户都会那么做,实际上是在迎接夏日的到来。”

  端午百草都是药

  端午还凝结着中医的文化。比如北方抓癞蛤蟆,用“蛤蟆酥”制药,因为民间说法“农历五月五正午时分是天中,百草都是药”。各地都有采药、制草药的风俗,萧放的老家县志记载,一直到民国初期还有采药活动。民间南北各地更有斗虫、斗草等游戏,远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和中医药学,除了采药,民间一些儿童摘采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被称为“武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

  端午节还有保健养生的主题,并因此兴出一种配饰文化。萧放说,“比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再如佩戴各种佩饰,如延年缕、长寿线,戴香囊、荷包等,民间认为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TOP

那些年的端午节:挂香包穿新衣 吃的不只是粽子

中国时刻网 2012-06-18 12:27来源:深圳广电集团


  淳安地处浙西南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山水阻隔,形成了数以千百计的源坞,人们聚居其间,形成了“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的特点。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淳安地处浙西南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山水阻隔,形成了数以千百计的源坞,人们聚居其间,形成了“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的特点。


  所以,要较真起淳安各地的习俗,还真有些不一样。就拿即将临近的端午节来说,不同村子就有着明显且有趣的区别。


  节日将近,我们一起来掰一掰淳安当地有哪些传统的端午习俗,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吃的不只是粽子


  汾口:用四季豆炒面,此外,还做包子,这个包子不是我们平常早上吃的包子,是没有馅的包子,俗称“淡包子”。另外,鸡蛋、鸭蛋和土大蒜一起煮着吃,还有吃佛豆(兰花豆)等等。


  界首:吃的也是炒面,习俗接近于汾口。


  老茶园:吃大蒜,整个的煮熟来吃,据说吃完了还不会口臭。


  左口:吃五黄—黄瓜、黄鳝、雄黄酒、黄鱼、咸蛋黄。这和杭州习俗有些相似,白蛇传里的许仙给白蛇喝的就是端午的雄黄酒。


  汪宅:做包子或者馒头,同时还杀鸡杀鸭,为的是“杀鸡、杀鸭,请原德子(方言)。”


  威坪:吃馒头,馒头上还点上一个小红点。除此之外,还做豆腐。


  由此可见,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馒头类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纪的人会告诉你,那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当地小麦成熟之际,以往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赶上端午,用麦粉做包子馒头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


  挂香包,穿新衣


  淳安当地还有一习俗,就是长辈们在端午节还要给孩子们买新衣穿。这里的长辈一般是指外婆,让孩子跟过大年一样,同时还会送孩子们一些自己绣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种驱邪驱蚊的中药材。


  还有一些地方,也同样有送孩子们香包的习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绣,有些地方却是用编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树叶,撕成细条,然后编成一个香囊状,远看有点像“蜂窝”,再在里面装几种驱虫驱蚊的中药材,自制的“绿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为制作这个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


  插艾叶,撒石灰


  除了给孩子买新衣挂香包,那就是家家户户门口会插几根艾叶,为的是用艾叶特殊的味道驱除蚊虫。


  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威坪人边撒边说:石灰验一验,蜈蚣晰蜴不出现。


  汪宅人会说:毒死蜈蚣,毒死蜗牛……


  插艾叶,撒石灰,这个在农村还一直保持着,为了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少些蛇虫鼠蚁的骚扰,但是念念有词的撒石灰,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TOP

端午节临近 体验各地端午的“中国味道”

中国时刻网 2012-06-18 12:20来源:深圳广电集团



  端午小假正值初夏,是出游的好时机,和亲朋好友去江河湖海边看看龙舟赛,感受热闹气氛,体验各地端午的“中国味道”,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吧。


  关头仪式。龙船在燃烧般的气氛中飞一样地划向江心,这便是沅陵龙船的“关头”。

  沅陵龙舟赛中的招兵买马环节。

  龙王庙前祭拜。

  砸船。

  清挠。

  赏红。

  跑火。八位童男赤身摇动火把,围着龙船奔路,当地人称之为“跑火”,说是驱赶邪恶,迎来光明。均为沅陵供照

  镇远赛龙舟是历史传统。





  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赛龙舟环节一览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热闹激烈的龙舟竞渡的情景一下浮现到眼前。因为又到一年的五月五,各地龙舟蠢蠢欲动,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粽子,迎接端午的到来。端午小假正值初夏,是出游的好时机,和亲朋好友去江河湖海边看看龙舟赛,感受热闹气氛,体验各地端午的“中国味道”,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吧。

  贵州镇远

  千年古镇欢度龙舟节

  旅游线路:

  镇远古城青龙洞、阳河双卧三日游

  线路特点:

  端午节到镇远古镇看一场精彩热闹的龙舟赛,游古城,寻历史,感受古城在节日里的活力与魅力。

  推荐玩法:

  在古镇寻觅龙船故事。五月五端午龙舟节是贵州千年古城镇远保留的特色节目。每到端午,全县各乡村群众和四面八方的游客全都涌入古城看龙舟赛,十分热闹。宁静安详的古城充满了激情与活力。镇远赛龙舟历史悠久,相传在汉朝时期,镇远民间就有了自发组织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至宋朝已经很兴盛。到了明代,镇远就有“龙舟之乡”的美誉。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镇远端午龙舟节正式命名,逐渐成为这座小镇的代表性传统盛会。今年这里将举行第29届“多彩贵州”传统龙舟赛。龙舟赛会从早上一直连续比赛到下午,届时, 阳河千桡连动,龙舟竞发。之后,人们又进入端午节的狂欢之夜,各乡村赶来的民族文艺表演队与城关各文艺队举行端午龙舟节大联欢。龙舞、踩莲船、蚌壳舞、苗族踩鼓舞、侗族苗族芦笙舞等各种各样的民俗仪式,原生态的歌舞表演,会伴着镇远深邃的夜景,将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可是一场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

  参观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井、“歪门邪道”古巷子,感悟古典的光芒。漫步学堂会馆寺庙道观于一体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了解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和谐社会的完美理念。

  乘坐“百龙”号豪华游船游览 阳河,领略黔南土地“水至清、风至凉、雾至奇”的绝美山水风光。乘豪华仿古的画舫夜游古城,免费品味生态镇远茶,欣赏如诗如画的美丽镇远夜景。

  观赏歌舞演出《古韵镇远》,一场盛世歌舞演绎镇远四千年历史,从开疆成为苗族之乡,军事重镇,商贸锁钥到如今的山水小镇。领悟古镇博大厚重的文化。

  湖南岳阳

  汨罗江边忆三闾大夫

  推荐线路:中铁国旅:端午节汨罗一日游

  线路特点:

  在汨罗江边观看龙舟赛,感受传统节日风采,走进屈子祠、屈原碑林,重温民族历史文化,怀念三闾大夫屈原。

  推荐玩法:

  这条与屈原息息相关的汨罗江,发源于江西幕阜山,最后流入洞庭湖。当年屈原因为国家沦陷而跳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流传下来了划龙舟、包粽子等民俗活动,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屈原在这汨罗江边玉笥山下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不朽诗篇,被后人传诵。端午节这天,来汨罗江看赛龙舟,听龙舟号子,看龙舟竞渡,观赏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采,在这节日氛围里,感受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

  玉笥山上屈子祠,屈原文化尽在其中。祠中山墙上刻有名人对联,苏东坡的“诗笔离骚亦时用,文章尔雅称吾宗”。董必武的“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齐光”。引领人们来到屈原像前,仰尊拜谒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想更加近距离纪念屈原、怀念民族历史文化,可以去屈原碑林、屈原墓等地,尽情抒发心底对民族伟人的崇敬与怀念。

  湖南沅陵

  古船赏酉水风情画廊

  推荐线路:长沙九洲旅游:醉美沅陵凤滩、二酉山、龙兴讲寺+酉水风情画廊精品二日游。

  线路特点:

  在酉水上赏酉水风情画廊之风景,在二酉山上追寻山高水长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端午出行,惊喜颇多。

  推荐玩法:

  沅陵县城,有条名叫酉水的河,这是沈从文笔下的绝美风景,也是湖南最美的一段水。乘坐着仿古船飘荡在酉水上,两岸山水与吊脚楼民居融成一幅民俗风味浓厚的秀丽风景,这便是酉水风情画廊。下船来到凤滩,观赏凤滩水力发电厂,这座工业奇观以其独特的架构与气势,震撼人心。

  二酉山,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名句的出处,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书山。在这里可以尝米酒,品人生四道泉,感受传统文化。在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石洞,那便是传说中保存中华文化的藏书洞。

  在沅陵县城中有一座世界最古老的佛学院——龙兴讲寺。唐玄奘大弟子窥基法师在这里任首任住持。这里有从唐朝到清代遗存的历史遗迹,还有元代男尸知州黄澄存,其可媲美马王堆的西汉女尸。

  沅陵是“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被指定为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赛场。沅陵龙舟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沅陵龙舟赛也被誉为“当代农民最大的体育盛会”。每年的龙舟节,沅陵还有赛纸船的习俗。无论城里的儿童,还是乡里的孩子,他们用油纸、竹篾、彩旗和滑轮,纺织他们心中的“中国龙”。在操场,在广场,“小龙人”们各自挥动手中的大蒲扇,一扇一扇地让自己的纸龙船飞速冲向终点,趣味横生。

  浙江嘉兴

  看全球大学生赛龙舟

  自助游线路:从长沙出发可坐火车、动车或飞机,也可自驾到嘉兴。

  线路特点:

  过端午,去浙江嘉兴畅游民俗文化节。赏龙舟赛,看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还有好玩又好看的庙会呢。

  推荐玩法:

  嘉兴,一个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地方,这里有南湖、南北湖、水乡古镇乌镇、西塘等秀丽风景。在端午之际,主题为“嘉兴端午、中国味道”的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

  6月22日至24日文化节期间,有全国端午民俗原生态乐舞展演,还有第三届世界大学生龙舟竞标赛在禾城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龙舟队将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竞赛。还有本土龙舟队参与的嘉兴市龙舟赛,将在湘家荡湖区进行。

  嘉兴和其周边城市的特色文化产品也将共聚一堂呈现给广大游客,包括动漫、创意表演、民族文化等等,精彩不容错过。最后一天还有踏白船表演,直道竞速比赛、抢鸭子表演等活动,这些确是有趣又好玩的民间水上运动。除此之外,好看又好玩的嘉兴端午祭暨子胥庙会也是重点节目,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和表演尽在其中,还有美食享用呢。

TOP

各地端午民俗知多少?网友:只记得粽子(图)

光明网 2012-06-20 18:47:35 来源:广州日报 





  随着昨日“东莞龙舟第一景”——万江龙舟赛的上演,端午节的气息越来越浓了。但除了水乡片较传统的端午龙舟赛,东莞各镇都有自己的端午民俗。近日,网友“美丽之景”就在东莞本地论坛阳光网上发帖,罗列了部分镇街的端午民俗,清溪的包客家粽吃团圆饭、洪梅的已嫁女提粽子回娘家、樟木头的客家人端午洗澡爱熏脚等皆有上榜。在这个主题为“东莞部分镇街端午节习俗——欢迎添加更新”的帖子中,网友“美丽之景”通过自己收集,并参考“@莞邑风情”微博,一共列出了清溪、洪梅、麻涌、沙田、樟木头、桥头等6个镇街的端午习俗。记者留意到,在列出来的这些风俗中,有的很有特色,而且非常有趣。

  文/记者陈臣、周睿鸣、钟达文、谢华兴

  网友:

  生活节奏快只记得粽子

  在广州工作的东莞人“@某xuyong”说,即使他家就安在南城,对于其他镇街的端午习俗,他了解得也不多。他只记得小时候会去看赛龙舟,其间吃点龙舟饭。他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该把各镇街的端午习俗进行整合推销,让市民不至于遗忘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理工短号群主吴生”说,自从几年前大学毕业,从湖北老家过来以后,端午节就变成了端午假。爸爸妈妈没到东莞定居,唯有端午临近,超市里的粽子开始热卖,他才意识到节日的来临。尽管如此,他也只是买一袋粽子回家煮了吃,要么就是和朋友三三两两地进餐馆,举杯畅饮,全然忘记了还有民俗的存在。“生活让我没空去怀旧啊。”

  专家点评:水乡片区扒龙舟是东莞端午民俗最大亮点

  昨日下午,记者也就端午民俗咨询了市文化馆徐老师。徐老师说,东莞的端午民俗最大的亮点其实还是龙舟文化。在东莞的水乡片区,扒龙舟每年基本都维持一个月,各个镇轮流来,放眼整个珠三角也少有城市像东莞这么集中。而龙舟节期间,吃龙船饭,送龙船饼,亲友齐去观看龙舟竞渡等,节日气氛都是很浓烈的。

  除了传统水乡片的水龙舟,一些片区也有旱龙舟的巡礼。比如,厚街桥头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舞木龙,其实跟水上龙舟相似,只不过是出街巡游、祈福。在常平横江厦也有端午游木龙。

  “其实,个人感觉,这些年东莞的端午越过越热闹了。”徐老师说,这主要得益于龙舟文化。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万江的“东莞龙舟第一景”都很热闹,接下来道滘在扒龙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食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其间还有粤剧等其他民俗表演活动。“所以,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群众的参与,龙舟文化比以前更加强化,可以说是东莞端午最大的亮点。”徐老师说。

  洪梅:已嫁女提粽子回娘家

  每年端午节前,人们把粽子包好,端午节当天,已婚妇女就提着一袋袋礼品回娘家拜节,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身在水乡,但洪梅镇的这个端午习俗确有特色。

  东坑:要返外家食饭

  已结婚的人同老婆带埋细蚊仔一起去外家食饭,带上粽子和水果之类,之后外家会以鸡蛋和水果之类的物品回礼。

  这是网友“美丽之景”引自某帖友列出的东坑习俗。此习俗与洪梅有些类似。

  桥头:端午节佩戴“香戴”平安又健康

  在端午的时候,每个小孩子胸前都会佩戴一个五颜六色的“香戴”,香戴因会发出香味而得名。

  香戴其实是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中药材,是孩子的母亲或者姐姐为了让小孩子健康成长而特地缝制的。

  樟木头:客家人端午洗澡、熏脚

  樟木头镇客家人不少,客家人自古就传下一个习俗,那就是在端午节那天人人去河里洗澡,俗称“洗凉周”。另据老一辈的人讲,端午节用艾蒿烟熏小孩脚底,也有保佑小孩身体健康的寓意。

  清溪:包客家粽吃团圆饭

  端午前后时间,村里村外要好的几家人一起裹粽子,用柴火煲粽子,然后互相送粽子给对方,也送粽子给亲戚朋友。端午前后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过节。端午节当天,清溪客家人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全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沙田:备好佳肴祝愿家庭幸福

  本地人家庭在端午节会准备丰盛的饭菜,祝愿家庭幸福。在网友“美丽之景”列出的风俗中,沙田的这个民俗应该与很多地方的端午都相差无几。

  麻涌:裹粽子看龙舟竞赛

  普遍裹粽子,吃粽子过节,还举行龙舟竞赛或游龙表演活动。网友“美丽之景”自己也称,这个民俗跟水乡片区的端午民俗基本一致了。

  尽管具有水乡特色,但是与桥头的民俗相比,还是普通了点。

TOP

五彩丝线编织端午之魂

  郭 红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1日 12 版)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一直以来,粽子和五彩金线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标志。端午节寄托了国人什么样的情感?美味的粽子和绚烂的五彩丝线究竟有什么涵义?

  吴越水乡有崇拜五色之说,五色象征着五方鬼神齐来护佑吉祥平安。东汉《风俗通》曾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端午到来之时,是蛇蝎毒虫活跃之时,为了祈求平安,当地流传下了这样的风俗:端午节清晨,父母起床后在孩子手脚腕和脖子上系上五彩线。系线时神情很庄重,小孩子不能开口说话,以祈求平安。被系上的五彩丝线只有在夏季一场大雨后或洗澡时才可摘下,抛入水中,不可随意扔掉。当地风俗,系戴五色线的儿童能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摘下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续岁保安康。这些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用鲜艳夺目、色彩斑斓的香囊等饰物来驱除邪毒祈求平安。有的用五彩丝线缠成漂亮的小手镯,有的穿成五色小珠子成为小手链,这绚丽的色彩背后不仅代表着普通劳动者的审美情趣,也凝聚着亲人的深情祝福。

  端午节是为悼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被许多人认可,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作诗人节。据《襄阳风俗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其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屈原的妻子为纪念丈夫,每年五月五日将竹子皮和五彩丝线包的粽子投入河中,使丈夫以避蛟龙之患。后人效仿,亦用五色丝线缠绕的粽子投入江中。“龙舟竞渡”活动亦由于追寻诗人的踪迹而流传下来。

  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家万建中先生在《端午节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强调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独特之处:端午节是中国唯一一个注入爱国主义情怀的传统节日。“求吉、纳祥和辟邪,可以说是我们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在这些所有的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一点是端午节的思想内涵的独特之处。”

  端午节源于屈原之说不仅体现了民间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也渗透着华夏儿女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端午这个传统节日里,从对一位爱国诗人的怀念,不仅抒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也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