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变化的北京多留些影像记录

为变化的北京多留些影像记录

  (载于2012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据《北京青年报》4月21日报道,北京市于2010年启动了50个重点挂账村的拆迁改造工作,至本月这项工作宣布已基本完成。为了全面记录下这项集中体现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点事件,从2010年起,在市档案局(馆)的指导下,朝阳、海淀、丰台、通州等9个相关区县档案局(馆)启动了对50个重点挂账村的影像拍摄工作,主要分为照片和视频两大部分,拍摄内容主要是旧村的村容村貌,大到村里的民房、道路,小到村中的一些标志性老物件。

  通过影像形式,对城乡一体化这一历史事件及进程进行记录,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对记录城市的变迁而言,还是对留住村落的历史来说,这些已经成为过去的影像资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对北京这座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土地、两千余万人口、且在不断变化着的城市而言,应该以影像记录历史的地方和事件,真的还有很多。如那些地上扩路、地下修轨道的马路,如那些改造与保护同步进行的胡同,如城市、乡村、乃至城乡结合部许多已经列入拆迁计划的区域,确应该以影像留住今天的面貌,让后人知道昨天的历史。

  笔者曾经在鼓楼前的帽儿胡同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近些年,那里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且还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就鼓楼前而言,因为修建地铁,从鼓楼到地安门这条大街,做为老中轴线的最北端一段,如今已经完全面目全非。从帽儿胡同西口到方砖厂胡同西口,当年的聚盛和、逸乐也等老字号,以及邮局、玻璃铺、药房等等,都早已不知去向,并被诺大的工地所取代。而做为京城最长的胡同之一,帽儿胡同的西南部分,几年来一直在变。当年的小铺、裁缝店、煤厂、儿童运动场、公厕、理发店等等,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一条从什刹海延伸过来的玉河穿街进巷,逶迤而过,展现出一派不是江南、酷似江南的美景。只是好景不长,不只是出于防渗的需要,还是从整体布局考虑,玉河及其两岸又成为一个工地,且至少已有一两年之久。显然,老汉我当年生活的鼓楼前和帽儿胡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一座城市需要不断发展,需要旧貌换新颜。但北京确又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城。建设人文北京,不能割断过去的历史。以影像的形式尽可能多地记录过去的大街小巷、院落楼房乃至风土人情,把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收入镜头、定格在瞬间,对后人和未来而言,无论是展示、是研究、还是借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摄影及影视艺术和技术的发展,也使这种设想完全有可能实现。可以考虑由市级主管部门牵头,各区县属地管理,街镇和施工单位共同落实。形成制度,坚持下来;长此以往,必有好处。(潘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