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刹一刹打造“故里”之风
中新网 2012年01月07日 14:14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对文化遗产要进行保护和利用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是,对文化遗产的利用中也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愈演愈烈的打造“故里”之风。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中国几乎每个县市都能找到值得称道、为民众所自豪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多曾创造出非凡的业绩,甚至有流芳百世的文字著述或艺术作品。他们每每会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家乡和任所)留有星星点点的实物遗存,或留下引人遐想的美丽故事和传说。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地方不仅将本地的历史名人作为展示自身内涵与品位的“名片”加以宣扬,更着力为之打造奢华的“故里”,投资动辄数千万、数亿甚至更多,似乎那不是纳税人的钱。
铭记先人功绩、弘扬传统文化本是好事,但透过打造“故里”之风的表象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行为的主要目的其实只在于一个“钱”字。用前些年盛行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遗产本可发挥经济功能、适当以之为道具唱唱戏也无可厚非,但文化遗产的首要功能却不应是给“经济唱戏”做配角。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知识性、思想性方面,在于其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体现,是人民大众自豪感的源泉,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若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的使用文化遗产,必将扭曲它的真实内涵,甚至会破坏在历史的风雨中侥幸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
近几年涌现的许多“故里”,有些纯粹是以历史名人或传说人物为依托捕风捉影而造,大量气派的建筑与那些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人并不相干。有的“故里”还煞有介事地制造出“某某故居”来,让名人祖宗住进伪造的漂亮屋宇,急盼招财进宝。殊不知这种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不严肃做法,正是对真正文化遗产的深深伤害,徒长弄虚作假风,于国于民均无益处。况且当无数地方以僵化的仿古模式打造出伪遗产“故里”时,这种大同小异的“故里”还能发挥多大的吸引旅游和投资的功效呢?那巨额投资能否得到预期的收益也就成了一种看不到答案的悬疑。至于个别地方为了赚钱,要给一些道德败坏的负面历史人物建设“故里”,更是寡廉鲜耻、伤风败俗的无知行为。
如果以打造“故里”作为利用传统遗产的文化创意,那么这可能并不是一种最聪明、最富成效的创意。包括名人史迹、民间传说在内的精神遗产都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智慧,在消费文化成为潮流的时代,这些符号与智慧正可被广泛用于工艺、影视、广告、旅游等领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促生出具有无尽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创意产业。
那些成就了丰功伟业的可敬历史人物是活在后人心里的,他们的价值并不体现于伪造的时髦“故里”,而在于对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与启迪。所以,对历史名人们真正尊重和精神继承的最好方式是对其道德文章、思想境界的继承,是对他们文化价值的铭记与感恩,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聪慧的文化创意,而不是为之造出一堆千篇一律、不伦不类的假古董。
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利用应当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别在当前,许多人连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都缺乏了解,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建设形形色色的“故里”来大做表面文章无疑是舍本逐末。再考虑到不少地方民生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对待这种耗费巨大、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可疑投资更当慎之又慎,切不可将之搞成标示政绩的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