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冬至习俗:包饺子外,还讲究杀鸡
中新网 2011年12月22日 21:04 来源:青海新闻网
今天冬至,您吃饺子了吗
来源: 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讯 公元804年的一个冬日,唐代诗人白居易孤身一人寓居在邯郸的一处寓所里,这天正是一年当中夜晚最长的冬至,忍不住思家情绪的诗人在这个时候挥笔,写下这样的诗篇——“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或许一大早,您就收到了各种各样的冬至祝福短信,今年12月22日,冬至到了,空气愈发清冷凝重,但您看看手机上的短信,心中是否充满暖意?冬至这天提醒大家:一定要吃饺子,感受一下过冬至的氛围,让冬日暖阳照耀心间。
我省著名作家贾文清介绍说,在古代,冬至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汉代以来,这一天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3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3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所以冬至曾经是个很热闹的节日。”贾文清笑着说,“在冬至,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也被称作‘添岁’。”冬至,俗称“冬节”,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相信很多北方朋友都听说过这句古老的谚语,南方朋友可能对此有些迷惑。其实很简单,您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中间圆滚滚的饺子,是不是有点像咱们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没错,就是耳朵。现在人们普遍的习俗是冬至这天吃饺子。“这个习俗最早应该追溯到东汉。东汉的张仲景,大家都知道,《伤寒杂病论》就是他写的。”贾文清说。接着,她讲述了冬至吃饺子这个习俗的传说,张仲景是一位特别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每到冬天,许多人由于没有帽子,耳朵都冻烂了,流脓流血,他看了非常心痛,就根据医方研制出“祛寒汤”,里面除了中药,还有羊肉、胡椒、辣椒等热性的食料,味道好得不得了。穷苦百姓纷纷赶来喝“祛寒汤”,喝完后,头上冒汗,耳朵再不会冻得流脓了。这种汤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张仲景去世了,没人再熬“祛寒汤”了,人们就把汤里的羊肉等包到面里,再捏成耳朵的形状,叫做“娇耳”,把它煮了吃,同样热乎乎的。从此,这种食品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和“祛寒娇耳汤”的恩德,再来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冬天了,天冷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被冻伤,因此,吃些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除了必吃不可的饺子,一些和冬至节气相关的商品,也开始热销。
贾文清还特别介绍,其实西宁人过冬至,除了包饺子外,还讲究杀一只鸡。有这样一句民谣,“冬至,宰一个聋子”。聋子就是指鸡,把鸡肉放在火炉上慢慢炖,香味儿四处飘溢,一家大小围坐在热炕上,一边包饺子,一边兴奋地等待着,鸡汤和饺子都很香。“为了这难得的美味,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基本上不出门,就守在家里。”贾文清回忆说,“以前的老西宁城里,冬至这一天全体休息,商铺关门,学校放假,工厂停产,就连军队,在这一天也停止操练,刀枪入库,不再有任何的活动。”当然,这是很早以前的故事了,现在过冬至,吃完饺子该干啥还干啥去。(作者:马小玮 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