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北大学现雷人雕像 身是雅典娜女娲脸却是校董

女娲雅典娜雕塑面部换成校董 评:大学丢精神

2011年12月08日 10:32 来源:广州日报

    有网友在西北大学发现女娲和雅典娜的雕塑,不过雕塑的面部却被换成了该校两位女校董的脸,碑文上称两校董有功。(12月7日《重庆商报》)

  一张亚洲女性脸孔的雅典娜倒也有戏剧效果,但此举之目的却让人大跌眼镜。校方称:“雅典娜面相采自创始董事郭女士,以示女士对学院征地建设重大贡献之永久纪念。”“女娲”雕塑也是如此。“校董雅典娜”和“校董女娲”俨然该学院的守护神。

  校董者,说白了就是投资人。一所大学对投资人表达感谢之意,原也无可厚非,比如邵逸夫的名字就被刻在许多校园建筑上。但借神的“肉身”显投资人的灵魂,就有些恶俗了。

  凡事要讲恰如其分,才让人感觉合情合理。学校要感谢校董,大大方方给二人塑两座像也没人说什么,但将校董与女神“杂交”,太过荒诞。

  这种做法不仅显得很没有文化,而且媚钱的表现过于赤裸,和清华的“真维斯楼”异曲同工。让人感觉,谁投资就给谁笑脸、当神一样供着,无论大学精神,还是学术的独立,统统得匍匐在金钱脚下。

  大学是探讨真知学问的地方,但当“校董来了”的时候,就异化成了神。如果投资人是大学守护之神,那学术理想,大学精神将何处安放?  

  作者: 瞿方业

TOP

从“校董脸”看公共艺术:缺乏足够的公共讨论

中新网 2011年12月09日 18:30 来源:新华日报

  顾德宁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图书馆门前竖立起高大的女娲和雅典娜雕塑,两尊雕塑的面部分别为该校两位女校董。12月6日,雕塑照片被发上网之后,负面意见不少,校方也坦言“当时制作雕塑时的确考虑欠妥”。

  女娲和雅典娜用谁的脸,这大概是创作者的自由,弄了放在家里或办公室里,也未必不是艺术或不是纪念。但其作为公共艺术品,在创意和建造之时,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公共讨论?目前看来没有,因为“该校学生大多认为这雕塑比较雷人”,大多数师生事前也不知情。

  借此事,我们想讨论一个多年被忽视且值得警惕的问题:什么是公共艺术?理论上说,发生在公共空间且所有人能免费享受的艺术都是公共艺术,但有一个大前提,公共艺术应经过公共讨论,而且是广泛和反复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最好先问问“利益相关”的大众,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一一说出来,如果缺少这样的民主程序,即使有关部门好意主导,艺术家精心创作,且投入巨大,可能也难有好结果。说到底,公共艺术应是让公众心情快乐,成为人们共享的健康精神生活的艺术。

  反观我们现在一些公共艺术为何花了钱却不讨喜或挨骂,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公共讨论。一些城市那些建了拆、拆了再建的市中心雕塑、伪古建筑或伪洋景点,哪一个事前经过公共激烈的讨论?常常是“权利审美”,或是专家或部门的“一家之言”和孤芳自赏。

  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公众艺术,这方面范例不少,值得借鉴。例如,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就是真正的公共艺术,因为公共讨论做得很好。贝聿铭最初提出为卢浮宫建玻璃金字塔入口时,大多数巴黎人惊愕,说贝聿铭“疯了”,会彻底毁了卢浮宫的古典美,成为巴黎的耻辱。但也有少数人支持。邀请贝聿铭的密特朗政府没有强建,而是用两年的时间来讨论,让各方都可说理或“开骂”,理不辩不明,思路渐清晰。可政府仍未拍板,而在原地建造了一比一的模型,邀请6万多巴黎人再来投票,结果多数人都同意了。今天,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受到巴黎人的喜爱,也成了巴黎的新地标。

  当下,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投入也不断加大,如何搞好真正的公众艺术,需要先把公共艺术的概念弄清,使公共讨论成为公共艺术的必经之路。特别要警惕那些打着发扬公共艺术和提升群众文化而为个人或少数人牟私利的行为。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件公共艺术都是精品,但至少不能让个别人私下定制或利益交换而公众埋单的“伪公共艺术”充斥着我们的公共空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