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老艺人引来“粉丝”追捧(图)

“非遗”老艺人引来“粉丝”追捧(图)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6月10日 14:06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灯彩的传承人、76岁高龄的张连友现场示范灯彩制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围上来观摩。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本报记者 牛春梅

  由北京市文化局和荣宝斋联合举办的首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拍卖会将于12日正式举槌。昨天,参与此次拍卖的48项非遗项目、70位传承人的86件作品在荣宝斋大厦二层集中展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展览现场涌进来一群年轻的大学生,他们争相簇拥着老艺人,合影、签名、发微博,那热闹的阵势,丝毫不亚于大牌明星的见面会。

  昨天对外展示的非遗项目听上去并不陌生,都是以前此类展览上的“常客”。不过,既然是要参加拍卖的宝贝,其品质自然非比寻常,个个都颇有些来头。北京玉雕《虎溪三笑》标价200多万元,仔细端详会发现,它玉色浓淡相宜,人物栩栩如生,确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北京剧装厂送拍的京绣戏装《真丝蓝底珠绣海水江崖团龙纹大褂》,标价8万元,虽说听上去价格不菲,但这可是数位绣工耗时七八个月才制作完成的。

  和这些珍贵拍品一样令人大开眼界的,还有非遗项目的现场展示。若不是亲眼见到或许没法想象,以往只会在奢侈品展上亮相的“蒙镶”,其繁复精致的“蒙镶”竟是用看似粗犷的锤子、錾子制作的。看到人们惊讶的表情,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吴中凤笑着说:“别看都是粗糙的铁家伙,其实讲究可多呢,光是錾子我就有1000多种不重样的,要反反复复地錾刻才行,别人是用笔作画,我们是用錾子在金属上作画。”

  虽然拍卖在即,但是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否拍出好价钱,很多传承人却并不太关心。“葡萄常”料器因为制作工艺繁琐,人手少,基本不对普通顾客销售。该项目的传承人常弘说,自己参加此次拍卖会,更多的是想借这个平台让大家知道,“这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耍手艺。”他对此很感慨,“虽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我想努力扭转这种观念。我们的手工艺要想提高地位,首先得自己重视。”

  不过,来自年轻观众的热情追捧,多少会给老艺人们一些安慰。小朱、小吴是中国地质大学珠宝设计专业大三的学生,他们手拿展览画册,看到感兴趣的老艺人就要求合影、签名。“聚元号”弓箭掌门人杨福喜卷曲长发、络腮胡子的造型一下就吸引了他们,小吴大声对他说:“您太酷了!必须签个名!”不过,别真把他们当成追星的“粉丝”,其实人家是来这里寻找艺术灵感的。小吴说,这里让她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多了,尤其当她看到北京绒鸟的绒制凤冠时,一下子便感觉豁然开朗,“要是借鉴到我的毕业设计里,肯定特别震撼。”

  灯彩大师张连友身边也总有不少人找他合影或签名,这位70多岁的老人笑呵呵地说:“大家太抬举我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