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文化重建 北川文化人执著抢救保护羌族文化
光明网 2011-04-19 15:17: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副乡长和他的 “森格玛”羌族艺术团
蝉西是一名曾在央视《非常6+1》栏目夺得冠军的能歌善舞的羌族小伙子。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来到北川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陈家坝乡担任副乡长。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走出地震阴霾,他作词、作曲,教老百姓唱歌、跳舞,为学生们编排课间10分钟跳的舞蹈,还成立了“森格玛”羌族艺术团,自己亲任团长和演员。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歌声和欢笑。
27岁的蝉西是北川桂溪乡人,2006年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在阿坝州黑水县工作,2008年3月调回北川,在北川县政协机关工作。2009年6月底,蝉西从北川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下派到陈家坝乡拟任副乡长,同年8月正式当选副乡长。按照党委分工,蝉西负责文化、教育、卫生、宣传、信息等工作。蝉西觉得,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修房造屋,还要让心理遭受重创的老百姓高兴起来。
于是,蝉西到陈家坝乡一上任,立即给机关工作人员定了个“新规矩”:每天晚上乡机关干部要么在会议室学唱羌歌和红歌,要么在广场上学跳羌族萨朗舞。由于他们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就连乡政府的书记和乡长也多次参与其中。不久后,一首由蝉西改编创作的歌曲《陈家坝欢迎您》问世。这首歌节奏欢快、歌词朗朗上口,很快在乡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卫生院和青岛援建队伍、市县帮扶单位中传唱开来。
2009年,国庆节没过完,北川县因灾失地农户安置攻坚战就打响了。为了缓解压力,增进干群关系,但凡晚上没有会议,蝉西就带领乡机关的年轻干部和羌绣班骨干学员深入村庄,组织群众唱羌歌。
由于特大地震导致校舍完全损毁,陈家坝中学只得在桂溪中学和北川中学异地复课。青岛援建的海尔陈家坝中学移交使用后,600余名师生返回陈家坝乡学习和生活。蝉西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羌族歌舞的钻研,编制了一套《中国羌族聚居地中小学生课间10分舞》,并逐步在当地的中小学校推广。考虑到地震带来的心灵创伤,蝉西在《课间10分舞》中选取的都是曲调欢快、舞步简单的喜事萨朗舞。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这套课间舞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之后,蝉西又组织成立了“森格玛”羌族艺术团,自己既当团长又当队员,同时在当地招募一批队员,亲自教他们唱歌跳舞。如今,这个羌族艺术团已经成为陈家坝乡的一个文化品牌,不仅凝聚了地震灾区老百姓的心,还多次走出陈家坝,到绵阳、成都等地演出。
如今,每到黄昏时分,陈家坝乡的老老少少聚集在广场上,放起音乐,围起圆圈,跳起欢快的萨朗舞。
为保护羌文化 奔走呼号的艺术团团长
46岁的羌年省级传承人杨华武在地震前是北川县羌族民间艺术团的团长。地震前,他曾在位于北川县青片乡小寨子沟的五龙寨,组建过一支羌族表演队,远近闻名,青片乡小寨子沟保护区因此成为羌族风情旅游景区。
地震发生后,这支羌族表演队自然解散了,杨华武不甘心。为了抢救和传承羌文化,他想重新组建一个羌族表演队。于是,除在北川外,他又在松潘、平武等羌民族聚居区招收队员。他的这一做法,得到了援建方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威海市当即给了60万元的活动经费。
杨华武立即行动起来,一方面通过电话召集原来的成员,一方面在安置点招募有歌舞基础、热爱羌族文化的青年。
25岁的李永红,是第一个接到杨华武电话的人。地震前,他是羌族表演队的教练。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把羌族民间舞蹈搜集齐全。他曾到农村采风,接触过最原始的民间歌舞。地震后,他离开了青片乡,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羌族舞蹈,这让他伤心地落过泪。接到杨华武的电话时,李永红已经到了成都,用自己的积蓄和从母亲那里借的2万元,在成都机投镇接手了一家烧烤店。
他接到电话后,被杨华武的执著所感动,立即把小店转了手,回到了青片乡,开始为艺术团编排节目。他曾经几天几夜不睡觉,晚上打开音乐,光着脚,从床上跳到地下,又从地下跳到床上,编排出《羌红》、《许愿》等节目,赢得广泛好评。
羌年国家级传承人母广元是团里的主持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母爷爷”。在杨华武执著的感召下,“母爷爷”来到了艺术团,做了主持人。“母爷爷”看到团里18岁的黄景河喜欢学吹羌笛,就教他识简谱,并鼓励他登台表演。后来,黄景河在全国“希望之星”比赛中,进入了“全国综艺十佳”名单。
“2008年6月21日,由30多人组成的北川县羌族民间艺术团重新组建起来。7月1日,艺术团成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在青片乡的空地上开始了排练。”回忆当时的情景,杨华武激动地说。
据介绍,目前团里已经排练了羊皮鼓舞、萨朗舞、多声部演唱、口弦等节目,基本上囊括了羌民族的表演形式。杨华武告诉笔者,今年春节期间,他们艺术团不仅上了四川电视台的“春晚”,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
目前,该艺术团暂时栖身绵阳老龙山的一个旅游景区内,平时队员们排练歌舞,为游客表演。杨华武的心愿是,回到自己的“根”——北川。
谈起今后的打算,杨华武说,现在他最想在新县城建立一个北川羌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心。“这个中心应该是田园式的,可以把部分羌族农民请进来,让他们在这里生活,让牛儿和羊儿在园里自由奔跑,原始地展示羌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特色与文化,同时游客也可以参与进来。这样的传承不留痕迹,却能长久。”杨华武充满期望地说。(贺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