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谢勇]学术界应再启学术规范大讨论

[谢勇]学术界应再启学术规范大讨论

学术界应再启学术规范大讨论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7月13日 09:18 来源:新京报



  实际上,无论是朱学勤先生还是汪晖先生,对于9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而言,他们起到的作用———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巨大的,某种意义上这两位都称得上是这一代青年的“启蒙者”。

  自从今年三月汪晖被指涉嫌抄袭,几个月过去,事情非但没有水落石出,反而按照某种异常顽强的逻辑不断发酵、升级:先是国际知名学术大家余英时、林毓生做出“汪晖不辞职,清华大学校长应该辞职”的表态,后有汪丁丁、郑也夫、张鸣等60多名中外学者联合签名公开信,要求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组成调查委员会,审查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为汪晖辩护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停止:就所谓“倒汪派”联合签名公开信出现后不久,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刘禾教授也向媒体发去94位海外学者的联署签名信,签名信表示声援汪晖。

  在刘禾版公开信中可以看到人们熟悉的甚至如雷贯耳的国际学者的名字,比如詹明信,齐泽克,这两位学者的背景很容易就会叫国人产生过度阐释的冲动,特别是事件演进到有匿名网友撰文,自由主义学者的代表人物朱学勤先生当年的博士论文也存在着抄袭的嫌疑的时候。人们更是无法将这两个事件孤立起来对待。可能必须要承认,事件已经存在着成派系之争的巨大风险。

  实际上,无论是朱学勤先生还是汪晖先生,对于9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而言,他们起到的作用———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巨大的,某种意义上这两位都称得上是这一代青年的“启蒙者”,青年知识分子们或多或少恐怕都从他们的著作中汲取过营养。我至今无法忘怀当年阅读朱学勤先生《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之时的震撼,这本书的某些思想,比如对革命、对道德主义泛滥造成悲剧的警觉已经成为理解今天中国现象的基础思想和价值评判共识,如果说这部作品涉及抄袭,那由这部作品生发出的巨大社会影响和整体思潮,是否也一并被证伪?而更深入想下去,如果朱学勤先生汪晖先生的作品都涉嫌抄袭,那另外那些学者,那些同样给予我们营养,影响一个时代的学者们,把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一一放在这个“学术规范”的秤上衡量下,情况又会怎样呢?当然,正像有评论指出的那样,“《阳光与闪电》一文原本就是该书的序言。而面对这场质疑风波,朱学勤仍然立即表示,会在适当的时候作出正式详细回应。别的不说,这种对待学术质疑和争论的态度值得称许”。


  在我看来,无论这次事件以何种结局收场,都留给了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社会足够重要的话题,这些话题并不局限在所谓学术规范问题,而应该在更基础的层面上,比如学术何为,学术共同体如何建立,如何确立学术评价体系和裁决机构,学术与社会、与媒体的关系究竟如何,思想与学术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等等。事实上,就中国学术界而言,虽然经历过九十年代初的学术规范大讨论,但是因为那次讨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缺席,这些问题实际上未能得到真正的讨论,却在某种社会形势下形成了现实意义的“制度”,并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学术范式,而汪晖本人,未尝不也是受益者。

  可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基础问题得不到充分讨论并能够形成相对共识的情况,这个已经持续了近半年的事件,恐怕真就难有定论,而中国学术真正独立、实现自身使命,推动社会进步,也只能是个想法了。

  □谢勇(广州 大学教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