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华学术的窗口”,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50华诞的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将向人文社科文化骨干企业迈进
记者舒晋瑜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8年11月5日
--------------------------------------------------------------------------------
本报讯 我国第一家集中系统搜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专业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最近迎来50华诞。11月1日上午,书报资料中心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隆重举行。大会同时宣告挂靠在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作为国内第一家集中系统收集、整理、加工人文社会科学报刊资料的出版机构,书报资料中心从成立之日起,就翻开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事业史的崭新一页;作为国内第一家获准进行海外报刊推广的出版机构,它推动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服务走向世界;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信息服务市场化的事业单位,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信息改革之路提供了有益经验;书报资料中心成功地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社会科学情报杂志,出版的《情报资料工作》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会刊,一直坚持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50年来,书报资料中心弘扬“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办刊宗旨,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和信息服务,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服务社会,增进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崇高的声誉。
50年来,书报资料中心从最初应图书馆检索需要而成立的“图书提要卡片联合编辑组”,到卡片组、剪报公司与新闻系印刷厂3家联合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剪报资料图书卡片社”,直至改革开放复校后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发展成为今日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书报资料中心诞生、成长和产品形式、服务方式的变化,既是中国人民大学服务社会、积极为国际文化交流作贡献的体现,也是几代人不断努力、积极适应国内外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需求,与市场互动的结果。
在适应历史变化的过程中,书报资料中心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巨变:由最初的“剪刀加浆糊”的简单劳动,发展为高科技的电脑录入、摘编、排版、网络传递,乃至即将实现的网络化稿件圈选和编辑系统;由最初几十个人的“手工作坊”,不定期发行图书资料卡片和活页剪报,发展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拥有148个刊号的规模最庞大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并具有电子产品、网络出版权;从最初相对单一的报刊检索、资料搜集与整理,发展为集期刊出版、网络电子出版、信息咨询、广告、发行等综合性、跨媒体的现代信息资料出版机构。
面对21世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书报资料中心主任盛希贵表示,书报资料中心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坚定为广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的信念,明确服务对象,适应新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第二,在办好纸本期刊的同时,把中心数十年来积累的信息资源盘活,加大对数字产品和网络产品的开发投入;第三,严把期刊和电子产品的生产质量关,提高产品学术水准和竞争力;第四,制定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的学术评价功能。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对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继续发挥‘中华学术窗口’、‘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品牌优势,并不断开拓进取,爆发新的活力;第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机遇,朝着成为文化骨干企业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市场化、企业化的改制工作,整合相关资产,整合业界资源,积累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一流文化骨干企业的坚实基础,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