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

边走边说


保护运河文化的征程没有尽头


本报记者 陈娉舒文并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1   



\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说“墨香”,但是,你知道墨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你曾经走近墨生产的地方吗?乍到制墨场所,你会猛地感到呛鼻的强烈酸臭。但就在那样一种刺鼻气味下,在墨黑处处、光线昏暗、设备老旧的屋子里,制墨人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常年如一日专注安详地取料、称重、捶打……10月下旬,淅沥秋雨中,记者走进位于安徽歙县县城东路19号一处败旧的老院子,名闻天下的徽墨、歙砚,就出自这里。



    老胡开文墨厂兼歙县砚厂,就在这个院子里。副厂长曹阶铭,同时也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之一。一说到墨、砚,老曹黝黑的脸顿时亮堂起来,目光炯炯,脸部表情瞬间活泛,一边讲解,一边不停地打着手势。     徽墨、歙砚生产均始于唐代。徽墨在中国制墨技艺中,素有“轻静雅馨、坚润如玉、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各自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光就石材分类就有五大类一百多种,石料与雕刻技法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歙砚的千年盛名。


      但进入20世纪以来,徽墨、歙砚的原料益发不足,工匠后继乏人,二者的生产逐步变得艰难,相关制作工艺也有失传之危;加之,在电脑时代里,笔墨纸砚早已不再是社会各界的工作生活必需品了,种种因素导致了徽墨、歙砚产品价格上扬。为充分保护徽墨、歙砚等诸多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建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力图借此创新保护理念和传承模式,拓宽传承渠道。

      10月下旬,徽墨、歙砚成为2008BMW中国文化之旅(以下称“文化之旅”)的第9个捐赠项目。与徽墨、歙砚同时获捐的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具有浓郁新安文化特色的古老剧种——徽剧。徽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表演特点既气势宏大又委婉细腻。徽剧滋养和影响了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200多年前的徽班进京,直接催生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剧种——京剧。

      此番文化之旅,沿着我国历史上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中国京杭大运河,经由天津、山东、江苏,到达运河起点浙江杭州,一路追寻中国大运河的历史足迹,并转道进入安徽黄山市(即古徽州),回溯运河文化繁荣的原动力。活动以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探访有着“南桃北柳”之称的桃花坞和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以及雕版印刷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绣、杭州评词和江南丝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并做沿途捐赠。

      事实上,本次文化之旅是2008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首届活动于去年6月成功举办,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将之誉为“树立了一个‘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在第一届文化之旅的资助之下,甘肃的攻鼓子舞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现已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的文化之旅,是在低沉深厚、幽远古朴的古琴声中启程的。10月14日,著名古琴大师、70多岁的吴钊老人现场抚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接过20万元捐款,该笔捐款将作为艺研院院藏历代古琴的保护资金,这也是本次文化之旅的第一个捐赠项目。

      流淌两千多年的京杭大运河,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运河两岸,民众繁衍生息,一条大运河的历史,也是民俗生活的长卷。随着社会发展,文化的变迁,大运河原有的功能逐步被取代,与之相依存的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保护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文化之旅沿大运河一路南下,先后进入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聚集地山东省、江苏省。近年,山东省恢复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项目,已超过50个。而江苏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91项。在上述两个省份,文化之旅向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和扑灰年画等“高密三绝”、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和苏州评弹,分别捐赠20万元。

      10月21日,文化之旅在大运河起点浙江杭州捐款20万元,用于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资料收集与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杭州评词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综合反映运河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同时也是运河文化遗产、文献资料的征集收藏以及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江南丝竹、杭州评词,则是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江南丝竹因乐队由二胡、琵琶等丝竹乐器组成而得名。其风格“小、细、轻、雅”,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而杭州评词则用说、表、拉、唱等丰富的形式演绎传统书目,在运河杭州段广为流传。但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老传承人相继离世,这两项传统曲艺都面临后继乏人等问题的威胁。

      在杭州,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拱宸桥,文化之旅成员在此开始杭州段大运河的“水上文化之旅”。经过治理后的杭州段大运河,清水悠悠,运河两旁,雕栏玉砌花木掩映,古韵新姿交相辉映。拱宸桥可视为运河历史的“活化石”,它和运河从南到北的其他古桥一起,构成了解读大运河的最佳注脚。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博士介绍,非遗保护近年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2006年与2008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28项,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7名已经文化部命名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就是‘活态传承’,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实行系统保护,加强项目的资料整理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才能使之持久‘活下去’”。

     2600公里的行程中,文化之旅捐赠金额共计100万元。“这是中国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机构与企业首次联手开展的大规模非遗保护行动,开创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这样总结。


      据悉,以图片、实物展示为主的此番文化之旅成果展年底将在京举办。届时,将邀请沿途走访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歙县砚厂的工人在刻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