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红一:墨西哥剪纸与中国民间文化

何红一:墨西哥剪纸与中国民间文化

墨西哥剪纸与中国民间文化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何红一



  一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北邻美国,南接危地马拉和贝里斯,东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和加利福尼亚湾。著名的特万特佩克地峡将北美洲和中美洲连成一片。墨西哥总面积1,964,375平方公里,是拉美第3大国。人口一亿多,位居世界第八位。在墨西哥有10%的人口还是原来的印第安人,就是由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印第安人种。也就是说,在墨西哥的1亿多人口里面,有57个少数民族,有10%的人是过去的印第安人,有8%的人讲印第安语。

  墨西哥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古老文明中心之一,闻名于世的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均为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创造。公元前兴建于墨西哥城北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是这一灿烂古老文化的代表。太阳和月亮金字塔所在的特奥蒂瓦坎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共同遗产。

  与中国一样,墨西哥也有传统剪纸,对于这一点,一般人似乎难以相信。笔者当年参加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在编号为T9的拉美帐篷文化区,发现悬挂在帐篷里的彩色剪纸挂饰时,的确感到惊讶。这不是中国春节的挂门笺吗?!但是它的构图却是横置的。一排排串在长绳子上,五彩缤纷,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氛。经打听得知这些剪纸是前来参会的墨西哥妇女的杰作。通过交谈,得知墨西哥剪纸的点点滴滴:墨西哥剪纸历史悠久,起源于前哥伦比亚时期,与古老的亡灵祭祀有关。起初的剪纸,是用一种叫“阿玛德”(音译)的手工土纸制作的。据说这种纸与中国汉代造纸很相似,或许就是公元八世纪从中国传过去的。这种用桑树、无花果等植物捣成纸浆制成的纸,被用以书写古老的玛雅文字,绘制图案及制作剪纸。传统墨西哥剪纸就是用“阿玛德”剪制的,现代才开始采用一种叫做“Tissue Paper”(一种很轻薄的彩色包装纸)制作。印第安人经常用剪纸装饰祭祀亡灵的祭台,表现对死者的精神寄托,在墨西哥举国同庆的每年11月1-2号的“亡灵节”中,剪纸的制作显得格外重要,它是家家户户装饰家庭祭台的主要手段。

  在日常的墨西哥习俗中,剪纸还充当重要角色。如土著印第安人亲友之间告别要施“赠弓礼”。即向对方赠送一张弓、一枝箭和几张剪纸,以示敬意与祝福。在印第安人看来,弓箭象征着征服大自然的力量,象征着食物与财富,而剪纸则象征着神灵和上帝保佑。笔者曾收集并了解过一些关于玛雅文化与中国古文化有着共同久远文化源流的史料,知道学术界有不少关于印第安人与中国人亲缘关系的讨论。现在近距离端详这些印第安人后裔的面庞感到似曾相识,格外亲切。通过交换,笔者首次见到并收藏到一批墨西哥剪纸实物。

  之后,从一位喜爱中国剪纸的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朋友那里,笔者又得到一些墨西哥剪纸挂饰和一本英文版的《墨西哥剪纸》图书,得以进一步了解墨西哥剪纸的概况。特别是这本书中提到了中国文化对墨西哥剪纸的影响,一个重要线索是明代中国用于瓷器图案转印的模版印制技术通过海上航线传入墨西哥,使这种陶器图案的主题再现于墨西哥剪纸之上。[1]2000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过一组墨西哥剪纸,它们是由墨西哥驻中国大使馆提供的,其中简短的说明文字中同样提到墨西哥剪纸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2002年12 月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笔者再次结缘墨西哥剪纸。博物馆内陈列着的一个墨西哥人的亡灵祭坛,阶梯般的台阶上摆满了供品,四层台阶的正面都用剪纸装饰,共用了16张剪纸,这次参观使我更直观地了解到在墨西哥剪纸在亡灵祭祀活动中的功能。

  2007年11月,应中国国家“汉办”(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驻美办事处邀请,笔者参加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举办的全美外语教学学会(ACTFL)年会暨展览会,又一次邂逅墨西哥剪纸同行,在她们布满剪纸的展台前与之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并了解到墨西哥剪纸用于现代装饰的一些情况。

  二

  细观墨西哥剪纸,就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既融会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因素,又有着浓郁的民族个性色彩。

  墨西哥剪纸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骷髅造型。这一造型来源于印第安人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并与墨西哥民族全民族的重要节日“亡灵节”有关。“亡灵节”的起因与中国的“清明节”相类似,是一个全民祭祀死者的节日,但墨西哥“亡灵节”全然没有中国“清明节”的肃穆和凝重。墨西哥人是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欢度这一节日的。墨西哥的土著民印第安人认为,死亡既是生命的归宿,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要隆重庆贺。这种对死亡的戏谑与调侃游戏,还保留于墨西哥民间。在墨西哥城东南的“鬼村”米斯基镇,流行为死者“洗澡”的风俗。人们把亲人的尸骨从坟墓里挖出来,擦洗干净后再重新入殓。[2]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人不忌讳死亡,甚至拿死神开心。除了在家中设置的祭坛正中放置人造骷髅外,两边还要再挂几具骷髅架。四周及祭台的台阶上还要装饰以骷髅头为主题的剪纸。人们还会将自己装扮成骷髅的模样抬着棺材游走狂欢。商店里和街头小摊上,到处摆放着令局外人毛骨悚然的节令食品——骷髅糖、巧克力棺材等。赠送骷髅糖是墨西哥人在亡灵节中传达爱意表示祝福的古老传统。所有的孩子都穿着鬼怪和骷髅的服饰,提着南瓜灯逐户敲门“勒索”,人们报之以鼓励的糖果和欢笑。

  与中国人日节施行戴胜习俗来驱邪祈福、剪纸招魂一样,墨西哥人对亡灵的祭祀,剪纸为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总是出现在祭台正面的主要位置。借助年复一年的“亡灵节”节俗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骷髅狂欢为主题的剪纸图案。其中有舞蹈狂欢的骷髅人、有弹奏乐器的骷髅乐队、戴着巨大的羽毛帽子被称作“La Catrina”的骷髅头等等。

  除了对祖先亡灵的祭祀外,墨西哥还有大量对各类神灵的祭祀剪纸。印第安土著民与世界各民族先民一样,信仰万物有灵观,他们心目中的神灵分布于宇宙和自然间,有上百种之多,对众神的敬奉与祭祀都由剪纸形象为载体。这些神灵多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结合体,造型神奇、怪异,有善恶之分。据说赤足为善,穿鞋为恶。

  墨西哥剪纸中常见太阳、玉米、花鸟蛇虫等形象。其中太阳来自墨西哥人古老的太阳神崇拜、玉米是墨西哥人的主食。墨西哥是玉米的故乡,早在玛雅文明时期,玉米已经在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的培育下成为主要农作物和粮食来源。在印第安传说里,玉米与人的关系像“亚当女娃”一样密不可分,彼此互为神灵。古代墨西哥人围绕玉米种植创立了很多以“祈福”为目的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仪式,许多习俗一直保留至今。例如,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每年在玉米丰收的时候都要举行玉米节,人们用玉米秆搭成神龛,上面摆满了各种玉米,手提熏香围着神龛唱歌,以感谢“玉米神”的恩赐。[3]墨西哥人的玉米情结也深深地积淀在他们的艺术造型之中。

  墨西哥还是仙人掌之国,有一千多种仙人掌类植物。仙人掌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有着食用价值,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水果。仙人掌还与墨西哥古老的传说有关。据说十三世纪前古印第安阿兹特克人在其信奉的战神指引下走近现在的墨西哥城时,曾得到一位先知的预言:当看到一只雄鹰叼着一条蛇站立在仙人掌上时,便可以在那里定居了。于是人们发现了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城。由鹰、蛇和仙人掌组成的图案也就成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图腾,写入墨西哥的国徽,它们也是墨西哥文化精神的象征。

  万寿菊被墨西哥人称为“金子花”,是财富的象征,也是“亡灵节”祭祀用花,也会经常出现在剪纸构图中。

  墨西哥剪纸也有讲述圣经故事和耶稣事迹的主题,表现出西班牙统治时期欧洲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当然,这些艺术表现也都是经过改造后的吸纳,具有本土化的特点。例如伊甸园的亚当和女娃的故事在墨西哥剪纸里变成了男女骷髅架的造型、圣母玛利亚也变成具有拉美人特征的瓜达卢佩圣母。

  墨西哥艺术家的作品也经常出现在剪纸中间,表现出民间艺术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如被誉为“人民的版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1851——1913)的著名版画《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就被改编成剪纸的表现形式。

  在形式上,墨西哥剪纸多为框架结构,分对称与不对称两种。边饰多为对称的连续纹样,有似于欧洲宗教中美丽的蕾丝花边,看得出欧洲艺术的影响;而底边的垂饰又有似于中国挂门笺的流苏,具有东方的情韵;墨西哥剪纸主体纹样多用大面积块状的阴刻来表现,四周则用细密的栅栏格状来衬托,显得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尺幅通常为横幅,45×35厘米之间。

  在用色上,墨西哥人一般以白色象征纯洁和尊敬,用于婚丧礼和节庆日。红色表示鲜血和生命、绿色象征希望、黑色表示忧伤和死亡、紫色表现高贵。与世界上多数民族一样,明亮艳丽的色调是尊重和鼓励之意,灰暗的色调表示批判和反对。例如墨西哥传统剪纸中常常用马头、猪鼻子加人的身体的怪兽来代表邪恶,惩罚那些不尊重父母的人,显示出民间艺术的道德批判力量。现代剪纸则往往打破传统的用色成规,用明暗相间的多彩色调来点缀节日的天空。

  墨西哥剪纸通常被称做“papel picado”, 相应的英文为punched paper,直译的中文意思应为“敲凿纸”。它的加工工具有小锤子和多达50种以上的不同型号和刀口的钢凿,艺人加工时用小锤敲凿于一种薄型的彩色纸上,一次可以加工40——50层之多。这种加工方式与我国南方剪纸中的凿花、錾刻,以及遍及全国的敲凿纸钱、挂门笺的制作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墨西哥用于节日张挂的剪纸也随时代发展,采用不易损坏的塑料纸制成。

  墨西哥剪纸在墨西哥分布范围很广,全国各地都活跃着许多艺术家。且有一些专门从事剪纸加工的村庄和家庭作坊可供游客参观。每年的2月份,在维腊克鲁斯州古印第安托托纳卡人的圣地——塔亨金字塔旁,人们都要举办大型艺术盛会,借以弘扬墨西哥民族的传统文化。届时印第安土著文化在那里得到大规模的全面的展示,有音乐、舞蹈、杂技和民间手工艺的展演和传习。剪纸自然在这一盛会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纵横交错、迎风招展的剪纸旗帜装饰着会场,点缀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外,也有活跃在各个手工技艺“作坊”的托托纳卡老技师现场向好奇的游客和墨西哥年轻人传授技艺,这大约是包括墨西哥剪纸在内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特点。

  三

  中国和墨西哥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和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两国就开始了贸易往来。文化的交流得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马尼拉帆船贸易。

  十六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墨西哥,进而横渡太平洋,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将马尼拉作为他们在亚洲进行侵略扩张的基地。殖民者在中国与菲律宾之间早已建立的海上贸易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贸易循环体系,即通过中国商船把中国的货物先运往菲律宾的马尼拉,然后再由西班牙商人用帆船将货物转运到墨西哥,这就是著名的马尼拉帆船贸易。这种来往于中国与美洲的双边贸易通常是以美洲的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当时的中国瓷器一度成为美洲上层社会追宠的装饰品和显示富有的标志。由于进口瓷器价格昂贵,(最初人们购买瓷器要花费同等重量的白银)而社会上又供不应求,于是人们就直接引进陶瓷技术。十七世纪上半叶,墨西哥普埃布拉城就有四十多名陶工在仿制中国瓷器。到了十八世纪末,该城已有46家制瓷工场,产品从造型到釉彩都可以发现中国瓷器技术的影响。墨西哥普埃布拉城也就成为美洲闻名的制瓷业中心。[4]商品是文化的媒介,中国民间手工技艺连同它的艺术风格通过贸易之船源源不断地驶入美洲大陆。

  除了商品贸易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外,中国有特殊技艺的劳力输出,也促进了两国民间文化的交流。

  早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就有许多华人商人和工匠随商船经过马尼拉进入墨西哥。西班牙殖民者为了加紧开发、掠夺拉丁美洲,也下令允许菲律宾的华人工匠进入拉丁美洲。于是,数以千计的中国工匠陆续从马尼拉来到墨西哥,[5]这些人中不乏有懂烧瓷技艺的陶工。北宋时期,江西吉州窑的陶工发明了将剪纸用来装饰瓷器,进行转印图案的方法。起初是把剪纸直接贴于瓷胎上,然后施釉,揭起剪纸图案就露出瓷胎和釉色相对的清晰效果。后来的陶瓷剪纸工艺进一步发展,先在瓷胎上施一次釉,将剪纸图案贴上后再施第二次釉,揭掉剪纸图案,烧成后,呈现出两种釉色不同的鲜明色彩效果。这种纸板转印技术后来在中国各地窑场都得到了推广。进入墨西哥的中国陶工,自然谙熟这一技艺,他们来到墨西哥从事陶瓷艺术,也将纸板转印技术带到了这里,这也就是Kathleen

  Trenchard 在《墨西哥剪纸》一书中所述:明代墨西哥引进中国用于瓷器、印染、金属、皮革转印的,防水的镂空纸版传入,对墨西哥剪纸产生影响的原因。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墨西哥的普埃布拉城发现这种来自中国镂空纸版影响的图案。

  从形式上看,墨西哥剪纸与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剪纸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江西清代灯花剪纸和温州乐清的龙船花细文刻纸中的编织纹、网状结构,与墨西哥剪纸中的栅栏格状结构非常相似;又如浙江台州的庙会剪纸挂笺,从它的横式造型和底部的垂边看,也与墨西哥剪纸接近。台州、温州是早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港口。沿海地区民间文化与墨西哥文化的交流影响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1] Kathleen Trenchard 《Mexican Papercutting 》,published by Lark Books 1998 in Hong Kong.

  [2] 姜山《墨西哥亡灵节》《环球时报》 2003年11月。

  [3] 郭伟成《你好,墨西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页。

  [4] 参见林延清、李梦芝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98页。

  [5]参见林延清、李梦芝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