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6-20 17:37 显示全部帖子
小川直之:“人间国宝”是大师 也是财产
小川直之:“人间国宝”是大师 也是财产
|
|
| 作者:记者 赵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9 | 点击数:188
|
|
|
|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产生的,它用汉字写叫 “无形文化财”.这个概念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先翻译成了法语,然后又翻译成了英文,而我们驻联合国的官员和翻译们又把这个词从英文翻译回来,就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届非遗节国际论坛上,日本文化厅历史文化基本构想制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委员长,曾经参与过日本非遗保护立法工作的小川直之教授说,日本首创的“人间国宝”保护体制在抢救和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广,并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整体框架中。
“人间国宝”地位高 税收还优惠
日本自明治时期建立文物保护制度以来,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所有者和国民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性格局。各方力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清晰、责任明确。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法律。小川直之认为:“立法是有效开展非遗保护的基础,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非遗的地位。”据他介绍,日本在文化财产保护法实施过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对“人”的关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对传统文化持有者的认定对象主要包括个别认定、综合认定和保护团体认定三种形式:个别认定指对于某个技艺传承者个人资格的认定;综合认定指对那些具有多重文化事项的民俗活动的认定;保护团体认定指对那些由一个以上文化财产持有者的集团的认定。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人间国宝”认定。“人间国宝”是指被个别认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他们都是在工艺技术上或表演艺术上有“绝技”“绝艺”“绝活儿”的老艺人,其精湛技艺受到日本政府的正式肯定,列为传承保护的对象,成为各相关方面的名人、名手。一旦认定后,国家就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录制“人间国宝”的艺术资料,保存其作品,资助他(她)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其生活和从艺条件。据日本文化厅公布的数据,迄今艺能方面的“人间国宝”有57名,工艺技术方面有57名,共计114名。据了解,日本文化厅年度预算超过1000亿日元,其中10%被用来保护国内重要有形文化财产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产,而每年为每位“人间国宝”提供的经济补助为200万日元。日本政府不但对“人间国宝”在经济上给予必要的补助,在税收等制度上也给予优惠,还给他们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励他们在工艺方面的创新和技艺方面的提高。由于“人间国宝”的作品有保留和升值价值,购买他们的作品就像购买古董,收藏价值非常高。正是这种尊崇和保护制度,使得日本传统的手工纸、手工伞、漆器、雕刻、陶瓷、织锦、和服、净琉璃等各种古老手工艺得以流传,并高水平地保留至今。
技艺不传人 再高也不算“人间国宝”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法律还明确规定,文化财产持有者同时也应该是文化财产的传承人。如果文化财产的持有者将自己的技艺密不传人,那么,无论他的技术有多高,都不会被政府指定为“人间国宝”或“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持有人”.这一系列具有较强操作性措施的颁布实行,对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小川直之表示,几十年来,文化激励机制的推行,已经使日本许多工艺技术、表演艺术等门类在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下从濒危到重生,再走向新的繁荣。他说,在保护文化财产的过程中,除国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日本还十分强调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甚至个人的参与,并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比如,日本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全国的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专业协会,凝聚了千万民俗文化艺术的传人从事传承活动,对于这种无形民俗文化财产的传承工作,除国家给予必要的资助外,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也都给予一定程度的赞助。
此外,日本还强调对文化遗产的活用,对文化财产不仅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还要求充分发挥出文化财产的作用,即在妥善保管的同时,努力利用这些文化财富。比如,日本人十分珍视传统的手工业,在国内外不断举办工艺大展,在公开展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文化财产的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使人们通过文化财产的活用,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小川直之说,在这种文化遗产理念的影响下,1955年,日本开始了以工艺技术和戏剧、音乐等古典表演艺术为对象的“重要无形文化财富”及民间艺人的指定工作,首创了“人间国宝”保护体制。这些举措在抢救和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广,并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整体框架中。到目前为止,这个体制已在日本之外的韩国(1964年)、泰国(1985年)、菲律宾(1994年)和法国(1994年)得到了推广和建立。从1996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首尔、威尼斯、东京、马尼拉等地举办了数次“人间国宝保护体制国际培训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话
“民间流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
日本在保护非遗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除了立法和政府推动,以及富有特色的“人间国宝”体制外,民间更是掀起了非遗保护的潮流。小川直之表示,在发动民间参与保护方面,年轻人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充分运用现代传媒的力量是很好的办法。
| 形成传统文化氛围的大环境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到过日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就是这个国家一方面非常现代化,另一方面却非常古老。民间还保存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受到高度的重视,公众都把欣赏古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小川直之(以下简称“小川”):再好的政策和法规,如果没有社会大众的配合,非遗保护与传承是办不好的。民间流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在日本非遗保护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日本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收入并不算高,在整个社会收入群体中算中等水平,但非遗的普及度很大,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甚至还会一两样。
记: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非遗的社会生活氛围?
小川:当我们精细梳理的时候,才惊讶地意识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民间传说、方言习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正是在这种弥漫着传统文化氛围的大环境中,激发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日本经久不衰地保存下来的又一秘诀,即民间的认同基础。
与时尚结合 吸引年轻人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如何在年轻人中打下烙印呢?
小川:日本人对于传统的坚持以及对于时尚的敏锐在国际舞台上鼓舞着了亚洲文化,日系的风格可以说是一种耐看、精致、素而不凡的。同样是将传统与时尚结合,一顶普通的鸭舌帽也会因为上面的传统纹样,让潮人们爱不释手。
记:日本年轻人中现在流行什么非遗项目?
小川:鼓笛!据统计,现在大约有10多万日本年轻人喜欢鼓笛,我的儿子也在其中,他非常迷恋,课余经常参与活动,而且碰到假期,还会跟朋友组成类似乐队的团体,到街头和剧场去演出,在年轻人中很有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是不能脱离年轻人的责任而论的,如果我们的非遗保护,多重视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和需求,多与他们的生活和喜好相结合,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记: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可能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上有些困难,日本是如何解决的?
小川:在传统社会里,外界的信息有限,年轻人主要从社会群体的老一辈那里获得新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日常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直接地代代相传。但在现代社会就必须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广泛传播,在日本很多报纸、杂志都开办了副刊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专题,还会制作大量的影视节目吸引年轻人。我看到亚洲不少国家也开始这样做,而且很有成效,像韩国的《大长今》。
非遗+旅游 成都做得很出色
记:现在不少地方把非遗保护和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您认为效果如何?
小川:这是非常好的办法!日本很重视旅游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这方面,成都做得也非常好,比如这次非遗节,通过非遗博览园的集中展示,既让大众了解了非遗保护的知识,也让平时较少与大众接触的非遗有机会表现。通过推出衍生产品等举措,还可以带动非遗经济,节庆、礼品等与游客、大众形成互动关系,非遗保护就生动起来了。
记:第一次来成都吗?印象如何?
小川:成都很有魅力,尤其是在震后的非遗保护方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的经验。总体来说,这座城市生活气息很浓,美食很多,在日本有一道非常流行的中国菜麻婆豆腐,就是成都的川菜。我在成都吃了,比日本的麻辣!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斌 报道)
文章来源: 网易-成都日报 2011-06-09 04:31:00
【本文责编:史妮】
|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