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迷信与罗山皮影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迷信与罗山皮影

“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于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戏。
皮影戏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2008年,罗山皮影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山皮影戏始于明代,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戏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在罗山县繁衍生长。在发展过程中,罗山皮影戏大量吸收了滦州皮影戏的艺术套路、制作方法、表演艺术,积累了419个剧目,经常演出的有49本231出,大多是《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其音乐唱腔属于综合体,以板腔体为主,又保留着一部分曲牌体,形成了表现内容丰富、音乐唱腔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的综合艺术。”(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前几天和一个韩姓皮影人聊天。我问他:“皮影会不会灭亡?现在没人看它了。”他说:“只要人还迷信,皮影就不会灭亡。”
乡下的民众不知道所谓的“民间信仰”,而是把神神怪怪无法解释的东西统称迷信。这当然有国家几十年来宣传的作用。就像太阳鸟老师提到的,以前反四旧,现在捧四旧。国家现在把罗山皮影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拨钱,但从没有到民间艺人之手,乡下文化站有时还想从艺人手里抢一点。一个皮影班子以前有七人规模,现在改成五人,酬劳是一本戏360元,一年能唱一百多本。我问他们有没有徒弟,他们都说现在贫富差距过大,根本没有年轻人愿意干。
这样的遗产保护从何谈起,竟然还要靠迷信来维持生存!等这些艺人都不在了,这样的遗产谁又能继承呢?

TOP

因为皮影是人们在请神还愿、求神许愿时才请去表演的。开唱前,艺人要烧纸,把各路神灵都请到,如果哪个神没请到,艺人就会遭到神灵的惩罚。

TOP

一位艺人说:老了干这能挣个茶水钱。据我了解,他们还种有田地,养有家畜,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只因为他们爱皮影,同时家里还支持。当然也有的是为了混饭吃才学的。
洛洛的问题,我还不能给你满意的答复,因为我只是刚和他们建立了田野联系,正式的调查还没开始。

TOP

罗山皮影戏流传上千年
  作者:何正权 陈世军   摄影/图:杨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0-21 | 点击数:505




罗山皮影戏 组图












  夕阳照射在李家大门大红对联上。热辣辣的余晖,与热腾腾的结婚喜庆氛围不谋而合。
  李家门前的空地上,戏台已经搭起。孩子们迫不及待地钻进后台,踮起脚,用手去撩拨挂在戏棚两边的皮影小人。几分钟后,锣鼓响起来,婉转悠长的唢呐旋律冲天而起,在旷野中呼唤所有寂寞的、躁动的心灵。影幕上一个个牛皮剪影的小人轮番上场,开始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喝罢喜酒的客人三三两两地走过来,静静地坐下,开始观看、倾听。
  这,就是在当地流传了1000年之久的罗山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提影戏”、“挑皮影”或“影戏”等,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皮影戏起源很早,学者考证认为,早在周代宫廷里就开始白天演傀儡、夜晚唱皮影的娱乐。这种艺术不断成熟,在全国发展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其中,河南皮影戏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
  《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在罗山县繁衍生息,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罗山皮影的影人是用水牛皮制作,工序复杂,制作精美,影人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影人的颈部、双手用铁丝插上竹竿,可以随意行走、做出各种动作。上世纪80年代以前,当地还有做成小皮影人给孩子做玩具的风俗。可见其在民间的魅力。
  罗山人把皮影戏的演出班子叫“一担箱”,班子没有特别取名,而是以领班师傅的名字来区别。每个班子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做影幕。表演时,师傅用不同的嗓音、唱腔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多时,一个师傅双手要挑七八个影人,演七八个角色。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
  罗山皮影用本地方言道白、对话,唱腔特色鲜明,曲调简单而优美。艺人们除吸收河南地方戏曲唱腔外,还大量借鉴、使用信阳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其他艺术形式。近年来,艺人们更是大胆吸收流行歌曲,有时候,影幕上一身古装的小影人突然来上一句“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让人忍俊不禁。
  对传统保持和弘扬,对其他艺术大胆借鉴、创新,也许这正是罗山皮影能历久不衰的原因。此外,罗山县两年三熟的农业特征,非常适合皮影戏。鼎盛时期,罗山县有60多个皮影戏班子,300多名艺人足迹遍及豫南大地、大别山及桐柏山沿线。
  一个地方的艺术,也是这个地方的集体性格。在近千年的农业文明生活中,皮影戏高亢、悠长、百转千回的唢呐旋律,对女人而言,仿佛男人剜心的爱情倾诉;对于男人自己,宛如心灵的呐喊。无需明白的文字、唱词,在群山环抱的田野,扯开嗓子,放肆地吼上几句,一个男人的痛苦、希望、期盼、怨恨,通通喷薄而出。那痛快、那酣畅、那柔情,可以让山川为之动容。
  2006年,罗山皮影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2008年,罗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记者 杨峰 图  首席记者 何正权 通讯员 陈世军 文


  文章来源:中新网-大河报 2011年10月14日 17:58
【本文责编:思玮】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回复 8# 的帖子

看见了两位熟悉的艺人,很激动。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