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物质文化是最贵重的遗产

非物质文化是最贵重的遗产

非物质文化是最贵重的遗产
2010年06月11日 17:34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已有多年了,而且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保护,是不容置疑的得力措施之一,但我想的更多的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相承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的传承方式以口耳相传和形体模仿并且代代传承为主要特征。非物质文化作为最贵重的遗产,保护是传承的前提,传承是保护的必然,只有能传下去,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一个民族,必然有自己的精神。这精神就是非物质文化。你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说你是龙的传人,你一定是中国人。你要过年吃饺子、吃汤圆,你一定是中国人。你要拉着孩子的手悠着唱着“卖卖载载,挣了银钱拿回来,挣下狗屁娃吃了”,你就是中国人。你打小就唱“小老鼠,上灯台,偷喝油,下不来……”你更是中国人。可见,非物质文化是一定民族的“团体文化”,是“社会个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里面有民族思想、文化理念以及人群心理结构、气质情感乃至价值观,因而积淀成了具有特质的民族精神。

  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靠传承来延续其生命力的,这个传承的载体,就是民族成员本身。这里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民间艺人的唱词过去一般说没有“本本”依据,全凭师傅一句一句地口传,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儿歌一般也没有本本,妈妈念给女儿,女儿又念给她的女儿,她的女儿又念给她的女儿,如此一代一代也传下来了;民间纺织也没有书本,是靠形体动作一点一点传习而来的;我母亲是个大文盲,生于清光绪末年,大字不识一个,但她会背《三字经》和《百家姓》,我5岁时,她就一句一句地当儿歌教我背《三字经》……如此等等。靠着这个“人群载体”,潜移默化不露轨迹地传承了浩瀚的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这文化,有无限的思想力创造力,并有强大的生命力,寄托着民族的精神精髓和情感理想,因而有强劲的民族凝聚力。这文化,为其民族所热爱,并将之如家珍一样继承传授于子子孙孙去享受品评。一句话,这就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精神,就没有了灵魂,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一个具体的人也是载体,他是整个“人群载体”的分子,这许多分子凝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民族团体的大载体,承担着整个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义务。可见,一个具体人的文化素养、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对于其传承效应是多么至关重要。不言而喻,你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你就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子孙的必备良知。

  人类是要传宗接代的,文化亦然。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你的基因连同你的修养、文化、习惯,包括你的爱好等都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留给你的后代,继续融汇于民族文化的洪流之中,叫潜移默化的继承,“老鼠儿子会打洞”即此意也。可见,人生在世,其品德人格、知识修养、文化积淀不仅对本人尤其是对后代有多么深厚的影响,可不慎哉!给后代留存折、别墅的人不叫傻子,但至少是不聪明。钱易聚而品难立,没有文化与品格,道德与修养,千里江山亦可顷刻而尽,何论小小金钱别墅?所以说,非物质文化是最贵重的遗产,只有他才是承前启后振兴民族的法宝,因之我说,如何传承更为重要。

  有人问我,你会给后人留些什么?说来惭愧,一无存折,二无房产,一辈子干的“公家”,吃的“公家”,来时两手空空,去时空空两手,但我会坦然离去,含笑九泉。原因是我把人的品质传给了后人,把我掌有的文化留给了后人。要让我从公家的四合院搬走,只有一平车铺盖两平车书是我的,其他一无所有。足矣,这本身的作为,大概也可算是非物质文化的无形传承吧,而这份非物质文化当是最贵重的遗产吧!

  陶富海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