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补接与封闭:故事生命树的生长与寂灭

补接与封闭:故事生命树的生长与寂灭

补接与封闭:故事生命树的生长与寂灭
——以梁祝故事的结尾方式为例

        考察梁祝故事的结尾,从单纯的同冢说,到传奇的裂墓说,再到浪漫的化蝶说,并不是唯一的生长方向。我们分几个步骤来看:
        一,如果把最原始的“同冢”叙事所形成的缺失当成我们讨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民间叙事在解释同冢的原因时,可能补接了“英台投墓”、“死后合葬”、“后人阴配”等多种母题链。阴配说是建立在梁祝本不相识基础上的母题,当它封闭地解释了同冢的原因之后,就不再有进一步生长的动力了。合葬说分割了从死到葬的时间,中断了故事高潮,事实上只留下“尸解”一种生长的可能。以上诸说中,最多缺失、最开放的是投墓说。
        二,祝英台投墓这一细节可以产生两类缺失。一是逻辑缺失。比如我们可能这样问:投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投墓之后,双方家庭,尤其是祝的未婚夫马某将作什么反应?祝英台被表为义妇的契机是什么?等等。二是情感缺失。投墓作为一出爱情悲剧,在人们的情感上形成缺失,造成紧张,具备了刺激故事生长的动力。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逻辑或情感的缺失都会形成紧张,需要补接新的母题链以消解这种紧张。故事的进一步生长只是对缺失的一种补接,不同的传播者会选择不同的母题链,补接并不特别地朝向某一个方向,而是朝向所有可能的方向。也就是说,在生命树的每一个枝节上,只要存在缺失,它就一定会产生尽可能多的生长点,枝枝叶叶,朝着最大限度的混乱和无序发展。
        三,为了方便论述,我们试图在众多的枝蔓中,任意选出一根树枝向着尾端追踪。在投墓所产生的缺失中,我们只看祝英台的未婚夫马某对投墓行为的反应。
        在本文据以分析的102个现当代故事中,共有40个故事有投墓细节,其中马某表现出5种行为可能(即5个母题链,其中有2个故事同时具有2,4两链):
       
母题链        1,不做反应        2,就地掘墓        3,阴府夺妻        4,化身异类        5,其它反应
文本数        15        10        6        9        2
       
        四,以上5个母题链基本上穷尽了马某的所有可能表现。在2,3,4三个链上,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伸展方向,这里只讨论第2个母题链“就地掘墓”。
        掘墓之后再次形成新的缺失,即:掘墓发现什么?
        这一缺失又被补接了4个母题链:1,出现凶物,吓退掘墓者,如所见为“两条大蛇”或“数不清的大蟒蛇”;2,马某找到尸骨,打击报复;3,梁祝发生尸解,如“只见两个白色的鹅卵石”、“只见两块青石板”;4,梁祝化为双飞物,在另一世界得到幸福,如“那白蛇、青蛇双双腾空驾雾飞去”、“两只鸳鸯鸟从里面飞出”、“只见得一双白蝴蝶飞出”等。
        凡是出现链1的,掘墓者被吓退,情节得到封闭,故事失去了进一步生长的动力。链2出现尸骨,这是需要被安置的遗物,情节出现缺失,显然必须补接新的母题链。链3的结局是尸解,如果不把尸解理解为成仙这一原型状态,那它就还将继续生长。链4在逻辑上得到了封闭,但在情感上还有生长的可能。我们选择链3来讨论。
        五,链3形成的逻辑缺失是:马某会选择对两块石头有所处理。链3共有4个文本,其中2个文本已经另接了化蝶母题,中止了对石头的处理。而另两个文本几乎补接了同一个母题链:石某试图分开两块石头,但怎么也分不开(或砸不坏),最后马某把它们分别丢到河的两岸(或坡的左右),终于把它们分开。
        六,“分开”是一种明显的缺失,一定要补接一个有关“结合”的母题链才能消解这一紧张。我们看到的两个文本,一说两个石头变成两棵树,根连根,桠对桠。其后又补接了一个后人如何在这个地方开展纪念活动的母题链。另一个是两块石头分别变为杉和竹,杉做板、竹做篾,两者紧紧箍成桶。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就我们所追踪的这一枝来说,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穷尽了它的生长可能,最终生长为整个故事生命树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
        下一个问题是,在所有混乱无序的枝枝节节中,是否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枝干呢?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越富于传奇色彩的母题链,其缺失也越多、越容易形成紧张,需要而且能够补接更多的新的母题链,更容易生长成为粗壮的树枝,显示更强的生命力。如“英台投墓”就比“死后合葬”和“后人阴配”更容易成为主流枝干。
        其次,越是成熟的、影响越大的母题链,越容易为传播者所理解和接受,只要它能合符逻辑地被补接,就能更加牢固地在广阔的范围内被传播,甚至喧宾夺主成为故事的主流枝干。如顾颉刚、钱南扬论证了祝英台投墓与《华山畿》中华山女子的入棺“何等相像”的关系。钱南扬论证了“盖魂化蝶的传说,实在也是从韩凭妻衍化而来。”这两个补接的新母题链,后来都成了梁祝故事的主流枝干。
        但是,存在主流并不排斥其它枝节存在的合理性。当我们试图为某一同源故事的大量口头文本做一清晰罗列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异文的排列,呈现着最大限度的混乱和无序。故事情节在每一个缺失处都会被补接,这种补接可能出于逻辑的要求,也可能出于情感的目的,它们并不朝向任何先验的、确定的方向。当所有的缺失都被封闭的时候,故事就再也没有生长的可能,故事的生命树达到了“熵(entropy)最大”,其生命处于停止的状态。
        “熵最大”的生命树如果要继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负熵”。这些负熵不可能从口头传统这一自系统中获得,它只能在与宗教、仪式、表演、书面传播、政府行为、商业活动等非口头传统的“熵流”交换中获得。所以说,越是成熟的口头传统,越有“寂灭”的危险,因而也越是需要我们去保护。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