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河南非遗普查发现古农具工艺

河南非遗普查发现古农具工艺

河南非遗普查发现古农具工艺
内容来源:大河网-大河报[2010年4月13日 07:21]  □首席记者 张体义 文 记者 王建立 图  
在农耕时代,桑杈是进行农耕生产尤其是打麦场上的重要生产工具,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桑杈这种流传千年的农具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多年轻人不仅不知道桑杈为何物,连这个名字也非常陌生了。在我省重要的桑杈生产基地新密市,还有一些老人在坚守着这一传统工艺。
  4月9日,记者在新密市来集镇裴沟村见到了几个有桑杈情结的老人。
  新密市是河南省主要桑杈产地之一,自元代《农桑辑要》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新密市不仅适宜桑树生长,加工的桑杈以股条匀称、富有弹性、弯而不折、经久耐用,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新密市文化馆原馆长李宗寅介绍说,桑杈的原料是桑树,桑树成长的几年间,也是修枝培育桑杈原材料的制作期。桑树从出杈就开始了桑杈的制作过程。桑树第一年生出一圈幼枝,到来年开春枝条长到大约一米时开始修剪:先剪去枝头,迫使桑树在修剪的枝条下端10厘米处长出二次幼枝,待长到一定长度后再次修剪。除3根对称均匀的枝杈予以保留外,其余的枝杈全部剪去。5~10年后,桑枝长到锨把粗细的时候,把桑树连根刨除。桑枝经初步打枝削杈后,捆绑定型放入窑中烧制,这是桑杈制作的关键。桑枝带皮放在特殊的窑口上烘烤,桑枝变软,可以随意弄成各种形状,放凉之后就定型了。再进行修饰、打磨,一件合手的桑杈才算完成。李宗寅说,新密桑杈是当地有名的传统手工制品,据说与黄帝夫人采桑养蚕有关。在1999年以前,裴沟村户户都养蚕,家家都会做桑杈,最鼎盛的时期一年可以生产将近20万把。但是近年来,收割小麦逐渐机械化,原来用于挑麦秸的桑杈失去了其用武之地。桑杈卖不动了,制作桑杈的工艺也快失传了。
  裴沟村八组的裴明勤说,现在只有5位上年纪的老人陈长旺、陈留兴、张永义、芦坤五、张麦囤等还割舍不下这份情结,坚持制作一些桑杈。
  在采访的现场,张麦囤老人拿着一把桑杈说,现在一把桑杈只能卖15块钱,还没有一把普通的拖把值钱呢。但是,我们还在弄桑杈,不为挣钱,只是不想丢下这祖传的手艺。

TOP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0-4-20 21:40 发表
有了钢叉,这样的桑叉又有多少意义呢?
我们这是用杨叉。农村用的很普遍,钢的比较少。农民也习惯用杨叉,木制的比钢制的轻,顺手,价钱也相对便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