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暑期学校课程系列

“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暑期学校课程系列

田兆元:民俗学的学科属性及其社会应用
课程摘要:
1、中国民俗学学科的三个来源:
中国传统风俗观,西方日本民俗观,现代中国民俗观;
以上来源构成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基础,参照与借鉴。

2、当代社会对于民俗学的倒逼:
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开发等;
现实需求社会服务是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3、理论变革,面向现实的基础建构:
   A,民俗学的文化精华与文化精英的立场,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提升日常生活境界,民间精英与民众共同的创造。民俗的超越属性,非日常生活属性。
   B,三重结构:语言、仪式与物象的复合构成,理论与研究实践。
   C,叙事性,观赏性与建构性。他者与自我的双重建构。神话学等于民俗学:谢六逸的命题。
   D,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信仰民俗学,文艺民俗学,生命民俗学,以及比较民俗学的体系构想。

4,、走向社会中心的民俗学使命:
民族国家建构,社会风习建设与心灵建设,经济创意发展,智慧、幸福理念的传承与创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陈建宪:邓迪斯故事形态学论析

邓迪斯教授一生对民间文学十分钟爱,编过许多著名民间故事的研究论文集,也提出过一些自己的理论见解。
在他的博士论文《北美印第安人故事形态学》一书中,集中展示了他的研究方法。本讲演从邓迪斯的“母题素”概念出发,探讨这个概念在母题研究方法上的意义,同时介绍讲演者本人有关母题研究法的主要概念体系,如母题链、母题群、主要母题与次要母题、不变母题与可变母题、在位母题与非位母题、母题置换与母题选择等,展示一种故事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以及这种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陈建宪:一个维吾尔萨满的传奇人生

中国境内的萨满教遗存和萨满教研究,过去人们知道较多的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地区。
讲演者得到一个偶然机会,在新疆喀什地区发现了一个老萨满,他拥有不少原始萨满的特殊能力,并且至今非常活跃,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他解决种种实际生活问题。讲演者对他进行了全面的采访与记录,并由此发现这个地区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萨满群,这个萨满群有自己的经典、知识体系和传承方式。对他们的研究,将为中国境内原始信仰与原始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资源和视角。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14-7-29 10:0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彭牧:民间信仰的物质性

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民间的冥界想象如何形成?
本讲以湖南茶陵的田野个案为基础,指出丧礼中的纸扎冥器深刻地影响了民众关于阴间的想象,支撑着冥界知识在民间的传承、生产与再生产。精美的纸冥器虽然消失于转瞬即逝的火焰中,但给予了民众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出发点去想象虚无缥缈的阴间。阴间由此而基于阳间持续不断提供的物质基础之上。反过来,关于阴间的想象与知识又使纸扎传统具备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与源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