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在陕西西安市召开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在陕西西安市召开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致开幕词

福客民俗网讯 由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福客民俗网、陕西省民俗学会协办的“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11月16日至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来自国内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近百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20余位民俗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与会的民俗学者共商民俗学科建设与民俗文化发展大计,探讨在方兴未艾的非遗保护语境中,中国民俗学研究如何在坚守人民立场、坚持话语创新的基础上获取长足进步。

11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在西安东方大酒店举行,朝戈金、乌丙安、黄道峻、柯杨、刘德龙、赵宗福在主席台就坐。出席此次会议的还有陕西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刘卫东,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文化局代表宋振华。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致开幕词。(《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开幕词》全文)朝会长指出:这次会议是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年以来,第一次在西北地区召开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学术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10名专家学者,这也是学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会务承办方表示衷心感谢。本次会议还将成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赵宗福副会长宣布成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中心的决议和机构人员名单。中心是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二级学术机构,旨在依托中国民俗学会智力资源优势,营造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和谐环境。积极研究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开拓民俗文化产业省际、国际合作空间。促进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优质化和现代化,积极拓展国内外民俗文化市场,提高民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心主任:刘德龙。副主任:刘晓春、张廷兴、张朝敏、陆建芳、赵宇共、陈华文、唐仲山、梅联华。秘书长:张朝敏。中心设在陕西省西安市福客民俗文化投资。办公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南路318号。
  
  会议同时举行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颁奖仪式,宣布获奖名单并颁发证书。“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名单:黄洁、叶杨曦、张志娟、刘孟郁、孟令法。“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特别评审奖”获奖名单:程鹏、李倩、李耕、赖芸贞、邵卉芳。
  
  开幕式结束后,几位重量级民俗学者进行大会发言。发言学者就非遗修复与维护、民族身份、民俗传统应用、网络时代谣言、非遗的人文学术维度展开讨论。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还在分会场展开有益讨论并考察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众多陕西名胜古迹。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客民俗文化投资董事长、福客福厨创办人张朝敏在位于大雁塔北广场的福客福厨举办大会招待晚宴,与会学者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品尝陕西特色小吃,观看秦地传统戏曲,近距离接触陕西传统民俗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会议期间及会议结束后,到会采访发布新闻稿件或转载新闻稿件的有:

    中国民俗学网、福客民俗网、《三秦都市报》、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日报网陕西频道、新华网陕西频道、和讯网新闻频道、和讯网商旅频道、吉首大学官方网站、西藏民族学院官方网站、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平凉在线、佛山市博物馆官方网站等多家媒体。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大会发言

乌丙安大会发言要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的大会发言中指出:我们是民俗学人,我们不是什么工作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实践,我们民俗学用了太多国家的语言,如果沦落为政府政策的语境,我们将会出现一堆困境,回到民俗文化学,才能高瞻远瞩解决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文化遗产,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说是被人为改变太多。社会变革造成文化变局,并造成文化乱局,文化是循环上升发展的,于是文化乱局又会出现拨乱反正的文化回归,因此文化维护与修复十分重要。乌丙安先生以上海静安寺复兴为例,说明非遗的修复与维护:做为静安寺最重要的节日—浴佛节,其仪式经过大力地修复与维护回到1937年以前,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工作。在非遗保护中,基本观念的澄清尤为关键。“原生态”就常常被误解为文化遗产最原始的状态,被描绘为不可能存在的状态。其实,原生态对文化遗产来说,指的是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自在的那种状态,还没有从日常生活中被遗忘、被淘汰、被丢弃或有意毁坏。但原来的文化生态遭遇了激烈文化冲撞,将要自动或是被动变迁,于是才产生了抢救和保护它们的种种必要性,使这些有价值的活态文化遗产重新回归现代日常生活,成为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元素。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在大会发言

林继富大会发言要旨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在题为《族源记忆与文化认同——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为例》的大会发言中从姓氏、传说、族谱、墓碑重建等事实讲述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历史。他认为: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认定,姓氏成为重要依据之一。姓氏文化有认同作用,也有分离作用,但总体上,是对外的族源认同。以传说的方式记忆着土家族谭姓的起源,这种解释具有可交流性和可理解性。未必真实但“有意义的历史”。宗谱记载的族源及其衍化反映了当时背景下地方精英分子对本族群文化认同的界定。这些地方精英以家族利益为重,在关怀本民族历史之上,对族源历史记忆予以建构。墓碑重建使谭姓族源记忆得到深层次和现代意义上的呈现。族群起源以口头文化、族谱和墓碑三种形式被记忆和传承。功能性记忆。满足文化认同的需要。不断延续和恢复久远的族源记忆。



西安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宇共先生在大会发言

赵宇共大会发言要旨


  
  西安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宇共在题为《探索传统民俗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再现与延续的可能性——以西安为例》的大会发言中指出:现代社会人为的想保存传统民俗,靠民俗学人改传统变民俗不断消亡的趋势,现实已回答了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某些领域,传统民俗学在现实中的应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旅游产品业态等方面,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着使传统民俗得以再现、存活和延续的可能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社会资金以支持传统民俗的再现。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多年来无数专家学者民俗从业者的资源、研究、技能资料。在这些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出好的方案、规划、产品设计。同时,有赖于民俗的田野调查。例如所谓的周礼中的雅跪之礼、奠礼、领羊祭祀时的发声等等,少了田野参与观察和入户访谈,也往往是说不具体的。传统习俗,没有传,就没有延续没有文化脉络延伸。田野考察和理论素养在应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在大会发言

施爱东大会发言要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在题为《网络时代的谣言研究》的大会发言中指出:谣言研究在学界是新的学术增长点。谣言其实就是传说,就是故事,故事传说和现实结合起来,地方化、当代化,往往便成了谣言。它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从故事学介入谣言研究,故事学领域探讨故事起源、讲述者构成非常困难。而在微博时代,却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是“研究故事学的黄金时代”。网络也是田野,民俗学界研究谣言的少,主要是传播学学者在做,但他们和政府靠得太近,政策导向,关注的重点都在如何控制谣言。他们提出的许多建议并不可行,有悖规律,而对谣言传播规律的研究应该由民俗学者来做。


中国社科院朝戈金研究员在大会上发言

朝戈金大会发言要旨


  
  中国社科院朝戈金研究员在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学术维度》的大会发言中指出:亚洲国家的民俗学学者对口头传统的认识与研究,催生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研究,进而催生了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国大多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书写体系,而各种类型的口头传统蕴藏总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因此,中国学者要有担当,要超越书斋式、学究气的研究理路—言必称文字文献和实物,深刻认识到千百年来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知识和信息体系,并非“口说无凭”、“荒诞不经”、“不足采信”的道听途说。正因为口头传统的源远流长、无所不在,也由于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的息息相关。因此,口头传统研究学科在西方产生以来,虽然历史不长,却已经对整个西方人文学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通过对民间活的口头经典的发掘和收集,为人文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崭新的活生生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它还从根本上动摇了知识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偏见,颠覆了古典学、比较文学、阐释学等领域的文本观念、经典观念、权威版本观念等规制,深刻地改变了西方人文学术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古典学、民俗学的领域,对包括历史学、人类学、文学史、史学、知识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在内的人文学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导致了西方人文学术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柯杨先生点评大会发言要旨:
  
  兰州大学教授柯杨在点评大会发言中说:我荣幸的又诚惶诚恐地评述几位权威学者的讲话。他们讲话有以下三个共性的观点:一、注意把非遗概念与民俗学学科区别开来,非遗的保护、抢救、继承与发扬只不过是民俗学工作的组成部分而已。二、把口头性、口头传统的重要性树立起来,从一定意义来说,对民俗学学者来讲,口头性更加重要,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必须是文献、地下挖掘、口头都为我所用。三、注意某些概念的提出对我们学科研究推进的启迪作用,比如乌丙安先生从文化学角度所提出来的非遗一些弊端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本帖内容来自福客民俗学网:http://news.folkw.com/www/pic_news/222912515.html(访问时间:2013年11月22日21:38)
一切最新信息皆以原网站内容为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