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 的帖子
我是门外汉啊,仅仅说两句。哈哈。你那篇文章里谈的东西比较多,涉及到很多方面。个体精英传承人到达一定的境界后,创作的作品会高于生活。按照我对你文章的理解,做个比喻,就是,他们像作家,是在进行艺术创造,既然是艺术创作,遵循了一定规律便可自由发挥。但是传统会不会被丢弃呢?他们完全可以抛弃传统,进行新的创造。那谁来延续传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活着的文物”,应该是很好的提法。文物是定型的,除非发生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他们才会变形,甚至破碎损坏乃至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也该符合这条规律。既然是文物,(传承人)便不能去改变它。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能创新?问题是创新这个职能该由谁来担负。苑老师认为,社会总把人分为两类,一类负责保守,一类负责创新。传承人兼具保守的职责。传承人以外的人,都可以创新,追求技艺的高超。但是问题又出来了,那么传承人与这些创新的人相比,谁能更受欢迎。传承人的作品和创新者创造出的作品谁更受市场欢迎?
我也是最近才看到苑老师的这个提法“创新是评工艺大师的标准,不是评传承人的标准”。我想这也许是有道理的吧。只是运用到实践中有点困难。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维护。如果运用到实践中成功了呢?哈哈
而你谈到的民间信仰,因为政治诉求否定了民间信仰的遗产属性,这大概是中国的特色吧。谁叫咱们信仰共产主义。哈哈。没有机制,当然要保护。如果我们能向日本学习,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保护他们传统的态度,那我们就不会纠结:就算没有入选非遗名录,没有列入任何级别的名录,我们也能把我们的传统保护和传承好。因为他们的文化自觉胜过我们。我们的文化自觉是虚幻的利益之争夺和难以实现的理想。当某个中国人问英国人,你们有那么多历史遗迹,为什么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反问道:我们难道保护的还不够好吗?希望会有那样的一天,我们不再争着进这个名录进那个名录,我们的关注焦点是保护和传承。即使没有进入名录,我们仍然能保护和传承的很好。
评定传承人有标准,个体精英型传承人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自然不能入选。如果要破格,那我想起了我们的高考制度,为了录取偏才怪才制定了不同的招生政策。青年作家蒋方舟就是破格进入清华大学的。但是个体精英型传承人如果精英到连接班的传承人都无法培养,我觉得这样的传承人也需要反思自己的。曲高和寡不应该和民间文化联系起来,我相信,再精英的民间文化,它始终要由群体去接受和传播的,大众性和精英型是不是就是矛盾呢?
苑老师的回复第一段我删掉了,他说对你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回答准备。呵呵,回头传给你看。
你说“我们所探讨的一定是民众心中的遗产观”,这让我想到了一位老师提到的,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忽视了非遗传承人的法律主体地位。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被政府绑架了,政绩工程,利益驱使,不爱文化也要装着重视文化,老大说了算。何谈民众心中的遗产观呢?而作为知识界,则是整个精英群体对民间文化的发掘和引导。民众心中的遗产观是什么呢?绝大数人老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陌生的,他们更希望过个好生活。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他们依然生活的不好。有时候看到那些被各省推选出来到处参加展览和活动的传承人,我心里是有点感慨的。他们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面对大城市的繁华,似乎也是陌生人。乡土才是他们的家园。
我觉得,很多时候,整个国家政策或者整个社会都是极度忽视人们内心的情感的。用一种统一的东西来抑制了个体的发展。
越说越离谱。不说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