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开栏前言

回复 1# 的帖子

有版主在的地方就有鯰魚的故事。
這魚何德何能,被大蝦念叨了幾千遍。
我佛慈悲爲懷,現有一文章爲鯰魚超生,請版主明察。

“鲇鱼效应”的故事是真的吗?

记者 高博 发布时间: 2009-04-04 10:57 来源:科技日报


  有一本书名为《鲇鱼效应》,有人把它列入《改变人类生活的18条法则》。许多学术论文里讨论“鲇鱼效应”,对它推崇备至。有20多万个中文网页讲到“鲇鱼效应”。

  “它符合现代管理的原则,”一篇赞同“鲇鱼效应”(或称鲶鱼效应)的典型论文写道:“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
作。”

  “鲇鱼效应”的爱好者们听到的是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会死掉。只有一位挪威船长能带回鲜活的沙丁鱼,但拒绝透露诀窍。他死后,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装沙丁鱼的舱里放了一条鲇鱼。鲇鱼四处乱窜,让沙丁鱼不得安生。这样沙丁鱼就能保持活力了。

  由此引申出的管理学思想是:引进一个外来的人才,制造一种紧张气氛,原本缺乏新鲜感和活力的企业就能焕发生机。据说,这种效应已经成为管理学的经典之一。

  放进一条鲇鱼,让整个鱼群提高警惕,似乎是个好主意。问题是:挪威人真的有此独门秘笈吗?

  记者向挪威最大的沙丁鱼捕捞公司“奥斯卡国王”去函求证。得到的回复是“没听说过”。

  既然挪威人未闻此道,也许是别国渔民的绝招吧?但中科院动物所的鱼类专家张春光不这么认为:“依我个人之见,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应该很难发生,在我国也没有听说过。”

  “我还没见过人工养殖的、活着的、海洋生活的鲇类。”张春光说,“鲇形目鱼类绝大部分在淡水生活,只有海鲇、鳗尾鲇等极少种类生活在海里,多出现在近海或沿岸海域,很少远离海岸生活,且离水后会很快死亡。”

  既然淡水鱼没法和海水鱼共处一室,“鲇鱼效应”又从何谈起?这个众口一辞的故事来自哪里呢?

  可查到的大陆的中文期刊里,最早提到“鲇鱼效应”的文章刊登于1990年的《经济?社会》。文章里讲到:“日本公司的用人之道近年来成为各国企业家竞相研究的课题……三泽之家公司老板兼总经理三泽千代治的办法是采用‘鲶鱼效应’。”

  记者没有联系到三泽先生,但日本书刊提到“鲇鱼和沙丁鱼”故事时,都表明是引用三泽的说法。而这些文章大多会提到:鲇鱼的故事仅仅是寓言或虚构。

  由此可见,很可能是三泽本人否认了故事的真实性。但从引入中国后,鲇鱼与沙丁鱼的传奇却弄假成真。

  事实上,虽然鲇鱼的故事在日本也有引用。但“鲇鱼效应”这个词仅见于汉语文章。著名网络辞典维基百科对“鲇鱼效应”的定义中提到:“准确出处未知。英语文本中很少见此讨论,但在中文文本中被广泛引用和讨论。”的确,除了译自中文的英文书籍外,记者无法搜索到任何提及“鲇鱼效应”的英文文档。

  同样,在“鲇鱼的祖国”日本,也几乎没有任何讨论“鲇鱼效应”的网页。只有一位叫Ramla的日本网友在博客里提到了这个词。他告诉记者是从中国人那里知道这个词的。

TOP